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火花》要颠覆的,是“努力一定會有收獲”?

《火花》要颠覆的,是“努力一定會有收獲”?

時間:2024-11-05 11:52:50

“相當于嶽雲鵬寫了本書,得了茅盾文學獎。”第一次對我說起《火花》這部小說時,編輯打了個比方。它的作者又吉直樹是日本漫才界擁有一定名氣的搞笑藝人,憑借這部小說,他在2015年的夏天摘得了芥川獎——很多知名作家都曾失之交臂的日本純文學最高獎項。

又吉直樹和他的著作《火花》

《火花》最初刊登在2015年2月的日本《文學界》雜志上。大概是搞笑藝人寫作純文學作品的話題性加上其文字本身的魅力,這本雜志在發行後的短短數日加印兩次。據說,自《文學界》1933年創刊以來,這還是有史可查的第一次加印,且增發數量達到3萬冊之多,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同年夏天,《火花》獲芥川獎。在此後的一年中,小說單行本的銷量達到了260萬冊。一般情況下,純文學作品能銷售幾萬冊已經算非常好的成績了。

之前我采訪日本作家阿部和重時,他打趣說,日本作家分為兩類,村上春樹和其他人。2013年,村上春樹的作品《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銷量不到《火花》的一半,他今年的新作《騎士團長殺人事件》,其銷量從目前來看,也遠沒有可以超越《火花》的趨勢。

阿部和重當時還說,以另一種方法劃分,日本作家依然分為兩類,一類是芥川獎得主,一類是沒有獲獎的寫作者。在曆年的芥川獎作品中,綿矢莉莎的《欠踹的背影》始終占據銷量的頂端,但同樣不足《火花》的一半。

到目前為止,《火花》在日本的銷售已經超過300萬冊。數字不能說明一切,但它使《火花》足以被稱為一種閱讀現象。有評論說,又吉直樹拯救了日本的出版市場,有評論說《火花》将促成日本文學的轉向。所以,又吉直樹是否要被劃分為日本作家中的另外一類了呢?

又吉直樹是日本知名漫才組合“peace”的成員之一。漫才和中國的對口相聲有點兒像,都是兩個人站在話筒前插科打诨逗笑觀衆。用又吉的話說,表演者的學曆、家庭背景、相貌都不是必要條件,唯一需要的是讓人笑出來的能力。因此20年前,在日本出道成為搞笑藝人者基本出身貧寒。又吉就是如此,念完高中,他就踏入了這個行業。

在《火花》一書裡,又吉直樹的筆尖毫無意外地指向了他生活近20年的漫才界。這是一次看似手到擒來的捕捉,但卻成了日本小說題材中的一次嶄新的嘗試。《文學界》的主編武藤旬曾評價說,十幾歲、二十幾歲年齡層的讀者一般都對純文學雜志不感興趣,他們破天荒地青睐《火花》,其中一個原因無疑是這部小說的主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整部作品又帶有不少流行元素。

這本書的中文譯者毛丹青也曾在接受采訪時說,就題材而言,《火花》開辟了一個新的寫作景觀。它或許會點燃很多作家的想法,讓他們去開辟類似新鮮的題材,把對寫作技術的關懷壓縮至小于對題材的關懷,更多的人去琢磨抓什麼樣的題材,文學的維度也就随之增大了。

書中兩個主人公都是漫才師,一個是剛入行對未來茫然無措的年輕人德永太步,另一個是打拼了多年但并不成功的神谷才藏。他們在一次花火大會上偶遇,德永決定追随前輩神谷與之成為師徒。前輩說不上是多麼厲害的角色,但德永更多的是在孤獨前行的漫才之路上找到了一個内心的支撐。兩個人在現實的夾縫中彼此鼓勵,互為知己,雖然最終也沒有抵達世俗意義的成功。

故事大抵就是這樣,幾乎沒法概括出跌宕的起伏線。一年又一年,主人公過着幾乎沒有什麼轉機的生活。新生代的搞笑藝人已經頻頻在電視節目裡露面,他們還是在居酒屋裡讨論着什麼是漫才的真谛。終于有了上電視的機會,節目不久停播。生活的希望就像火花一樣微弱,轉瞬即逝。

又吉直樹沒有在書裡搭建複雜的結構,但他極其懂得鋪陳細節。師徒二人每一次見面的片段,一個接一個的畫面簡單地随着時間推至眼前,卻讓人過目不忘。字裡行間就好像堆滿了細小的火花,讀它,它們就會散落到下來,在你的皮膚上形成一處處微小的疼痛。每一處的痛感雖都微小,卻能落在神經最敏感的地方。

對細微之處的觀察和捕捉是作家的天賦,能完好地落在筆下多半少不了長年累月的書寫——雖然《火花》是将又吉以作家身份代入人們視野的作品,但并不是他寫作的開端。過去他常寫作俳句和散文,且都得到了業内編輯的贊許。2013年,還出版過一本叫作《東京百景》的散文集,書名是向他最愛的作家太宰治的《東京八景》緻敬。《文學界》的編輯幾年前就不斷地鼓勵他動筆寫小說,這才有了《火花》。

可能正是作者的文字對畫面的掌控有力,使得《火花》在被又吉直樹所屬的經紀公司吉本興業改編成10集的日劇時,完好地還原了原著的氛圍。劇中對情節和人物的設置有些增添,但所幸與原著要傳遞的情緒并不違和。成功的選角和具感染力的配樂,使它在另一種欣賞角度裡,甚至比原著還有加分。

對于不懂日文的人來說,劇中更加直接地還原了漫才表演的現場,那是任何一種語言的文字翻譯都難以呈現的現場——漫才既然是關于語言的藝術,就難免像詩歌一樣,在某種程度上失去被翻譯的可能性,即便盡力還原,還是會大有損失。劇中的字幕當然并不一定可靠,但可以聽到德永和神谷在表演時的語言節奏和音調,也是能更加接近他們和作者的渠道。

唯一的不好是,《火花》被翻譯成中文之前,網上已經能找到這部劇。如果在讀書之前看了這樣的演繹,難免會被捆綁,再讀原著時,完全失去了想象的空間,讀到德永、神谷的名字,腦子裡直接呈現出演員林遣都和波岡一喜的臉;被感動得涕淚橫流的情節,再被一字一句的閱讀時,心中幹脆哼起配樂……省力的閱讀會讓文字的魅力被迫削減。

雖然似乎始終被“喪”的氣氛包裹,但《火花》依然不是一部讓人覺得奄奄一息的作品。一再跌落的感覺裡,兩個主人公都始終堅持自己對漫才這一行業的敬意,他們不斷地讨論、解釋自己心裡的漫才和漫才人應該怎樣。書的責編提醒我說,這就是和所謂“喪”天然捆綁在一起的“燃”。越燃,越努力,看起來越喪;也隻有所謂“燃”,才能讓喪也顯得有些美。

比如“漫才不屬于能想象出有意思東西的人,而屬于願意展示毫無遮掩的真實人性的人……也就是說,必須不回避欲望,竭盡全力地生活……說得極端一點兒,真的漫才師,哪怕是在賣菜也是個漫才師。”再比如,“我敢斷定,一旦幹上批評這一行,作為漫才師的能力絕對是會退步的”。以及“隻憑普通與否做判斷,豈不是淪落成标新立異的比賽了嗎?如果走向另一個極端,完全反對一切新事物,那不是也淪落成單純考究技術的比賽嗎?假如隻關注如何弄好兩者關系的話,豈不淪落成講究彼此關系的平衡比賽嗎?”等等。

他們的讨論從漫才開始,但到了讀者這兒,不會以漫才結束。這些言語幾乎涉及了一切事物,這裡面既有藝術,也包括生活,讨論沒有盡頭,問題也終将無解。他們抛出的思考沒有改變他們的生活,或者說,正是因為這種思考,他們才不可能更改有些心酸的現狀。但就是這種反複出現在居酒屋裡,火鍋或者蒜苗炒肉旁邊的不知疲倦的拉扯,讓那種無法擺脫的一喪到底的人生顯得并非那麼毫無意義。

就像有一天,德永的漫才組合Sparks宣布解散,在告别演出的開場白裡,他說:“為了颠覆世界的漫才,我們進入了這一表演行業。我們要颠覆的是‘努力一定會有收獲’這句美麗的格言。”然後,全場都笑了。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