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化類電視節目推陳出新、精品不斷,成為電視領域的一股清流。湖南衛視推出的原創聲音魅力競演真人秀節目《聲臨其境》,堪稱新時代文化節目的創新之作,自開播以來實現了口碑與收視率的雙赢。在節目中,不少新老戲骨重新回歸大衆視野,用自身紮實的業務能力、正确的價值觀、堅定的審美追求、充滿魅力且強大的聲音告訴觀衆—每一個好聲音都值得被記錄。節目播出11期,收視都居同時段榜首,成為2018年開年國産文化綜藝節目的佼佼者,找到了影視經典與當今大衆需求的最大公約數。
一、适度娛樂化:媒介的最新生态
電視作為傳統媒體的主要傳播媒介,在改革開放後的30年,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電視節目的多元化發展,滿足着人們對于精神和物質文化的要求。文化類節目一般都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知識性,以往較為嚴肅的文化類節目,給受衆以高冷的感覺,節目形态相對單一,節目環節較為機械,語言表述也不太通俗,對青年人缺乏吸引力。敢于創新的湖南衛視制片人徐晴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得到了一個成功的啟示:可以借助娛樂元素來激活文化内涵,着力探索“青春化、時代化、時尚化”,卻不失人文價值與文化格調的節目形式。《聲臨其境》真正成型在2017年12月,經過反複打磨、論證,最後确定了節目的三個環節:為經典影視片段配音、挑戰繞口台詞、合作一出聲音舞台劇。其創作人員在借助娛樂明星效應的同時,更給予節目以“匠心”品質,與以往那些明星PK的節目不同的是,《聲臨其境》是一場純粹的聲音之戰,比的是台詞功底。每期會邀請四位演員進行三輪同台競“聲”,絕大部分時間觀衆都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整個現場營造的氛圍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以“聲音”帶領觀衆入“境”,直白又簡單,讓聲音與台詞的内涵外延渾然一體。節目環節每個元素的調動都具有一定的含義,使得不同層面的受衆依據自己的理解去暢想、體會和感受。
樂正傳媒董事彭侃認為:“這檔節目(《聲臨其境》)試圖從純娛樂性質賦予一定的行業意義,在表演和文化間建立一定的關聯度,對行業也有積極的意義。相對過去讓明星去做各種和本職工作毫無關系的遊戲或任務,節目讓演員回歸到職業本身,展現出他們更自如的狀态。”《聲臨其境》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很大程度應歸功于徐晴團隊的專業素養,并不是每一個制片人都能敏銳地捕捉到青年文化心态、審美思潮的發展與變化,在準确地找到綜藝、娛樂核心策略的基礎上,将其轉化為一檔電視綜藝節目。毋庸置疑,作為一檔綜藝節目,《聲臨其境》也暗含着媒介娛樂傾向,但是其創作人員瞄準了受衆的眼睛被娛樂填滿之時所産生的新需求—對自我、對世界産生疑問并尋求答案。在這一輿論環境下,受衆所希望看到的,是能夠秉持一顆赤子之心,對自己本職工作衷心熱愛的“演藝工作者”。因此,《聲臨其境》在最初階段,就以拒絕“數字小姐”、“空氣先生”為宣傳點,滿足受衆對媒介生态的期盼,并對節目産生觀看的興趣。以《聲臨其境》為首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了最新的媒介生态,其拒絕了傳統的娛樂綜藝節目泛娛樂化的傳播形式,而是采用了适度娛樂化的媒介生态,從而就決定了這一節目成為行業和社會讨論的熱點和焦點。
二、受衆為先:個體差異的尊重
美國學者約翰·菲斯克曾經提出“生産性受衆”的觀點,它第一次強調了受衆作為媒介主體的高度主體性和能動性。人們發現,基于個體的差異性,原先的“槍彈論”已經不能解釋某些傳播内容在到達受衆後産生的差異效果。由此,受衆作為傳播效果研究中最重要的角色被提上了曆史舞台。從根本上講,受衆主體地位的發現和深入研究是大衆文化日益普及的結果。大衆文化是大衆社會形成後的一種文化産品,作為大衆社會的社會形态,是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三種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受衆為先的關鍵是如何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差異,電視本身就是在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綜合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産物,它作為經濟社會中傳播大衆文化的主要載體,受衆的信息反饋最能夠體現節目内容的優劣。節目本身對受衆心理的滿足,對受衆層次的差異化滿足都是極其重要的,而現在,大小屏幕、互聯網和新媒體的逐鹿中原,電視面對傳統的信息和娛樂功能或被弱化的這一情況,必須要更細化受衆和節目傳播效果,針對受衆的個體傾向、習慣、喜好,提供更為“精準化”和“情感化”的服務。在一期節目裡,嘉賓朱亞文模仿《亮劍》裡的李幼斌扮演的李雲龍。李幼斌的聲音聽起來像隻有左邊嗓子在發聲,仿佛左右兩個喇叭少一個,模仿難度極大,但當朱亞文模仿後,觀衆的反饋是:學得太像了。當演員趙立新現場用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跨越表演方式演繹《魂斷藍橋》裡深情的軍官羅伊、《功夫熊貓》裡調皮的阿寶時,不僅引得很多觀衆表示“趙立新真是太有魅力了,我為什麼沒有早點發現”,連同場競技的其他嘉賓都由衷佩服。
文化類綜藝節目對觀衆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是有一定要求的,它不像純娛樂類節目那樣具有先天的親和力。在創作中,徐晴團隊意識到了在節目高雅性和通俗性之間保持平衡存在難度。如果一味向高雅性靠攏,很可能會失去很多年輕觀衆群體;但是一味的流量化、娛樂化,也會使得節目失去中老年高品位受衆。想要獲得更高的口碑與收視率,湖南衛視無疑需要平衡不同受衆群體之間的口味需求。湖南衛視抓準了“文化”品位,“聲”重文字,“境”重人情。這檔節目的文化性,體現在對演員專業精神的推崇和對台詞、配音知識的介紹,但是它又巧妙地寓教于樂,讓觀衆在笑聲中得到感悟,在細節中受到教育。節目并沒有複雜的情節,也沒有故意設置的煽情,隻是由配音者回顧影視片段,結合自身的語言理解,并為觀衆當衆重新演繹一遍。以聲音傳遞出影視角色的形象和溫度,讓這份洗盡世間鉛華的情思沖淡污濁的蔓延,讓精神家園變得落英缤紛。恰恰就是《聲臨其境》這一份對于受衆的尊重,讓節目通過情感、理解、心理等多種層面,在科學的分析受衆特點的基礎上,有了一檔符合受衆期盼的電視節目,使受衆在獲取信息時擁有一種毫無壓力的滿足感。
三、傳播為王:文化的自信表達
一個有溫度的節目,能夠讓觀衆産生共鳴;一個深度的節目,可以抵達觀衆的内心。一檔節目的成功,其社會功能是不容被忽視的。如同《聲臨其境》節目制作人徐晴說的那樣,節目隻是讓演員回歸到了職業本身,更像是一場永不會完結的“華山論劍”,看的是劍客雙方對技藝的切磋和招式的發揮,至于誰輸誰赢并不重要。有匠心自會赢得尊重,而最重要的是,《聲臨其境》的出現為大衆提出了一個厚重的命題,那就是影視産業也應樹立文化自信,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節目裡如韓雪、馬思純這些演員年齡其實并不大,但是他們的演技卻甚少被公衆所诟病。演技是需要被錘煉和積累的,就如節目中被反複提及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種積累,離不開文化素養的積澱,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底蘊。演中國的戲,配中國的角色,用中國的聲音,将文化藝術滲透到每一位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節目當中,創新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聲臨其境》最打動人的,是幫觀衆在物欲橫流的現實社會,尋找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節目本身植根于影視文化的經典,對内容的二度創作,帶領我們重溫了經典的美好,引起了文化的共鳴。同樣是娛樂性質的真人秀節目,《聲臨其境》沒有炫目的布景,也沒有制造轟動的話題,隻是讓演員們憑借自身台詞功底打動觀衆,簡單而純粹。如果國産綜藝都能奔着這個方向發展,将會有無數好演員被發掘,也可以給制片方更多的選擇空間,不管是對觀衆還是對行業都是一個良性循環。《聲臨其境》拉升了電視節目平均的文化值,通過聲音與文本的結合,讓前台演員重視台詞的功用,聲音給文本帶來情緒感染,而文本又給演員來更多的表情。“聲音”者從幕後走到了台前,讓這些在藝術創作中精雕細琢的藝術家們重新被觀衆認識,得到尊重和敬畏;讓一些經典影視作品中的正能量再度被傳播,以更走心的内容創作,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養心。徐晴團隊的主創人員,十分注重傳播規律,善于用互聯網思維來經營電視文化節目,轉變傳統刻闆的表達方式,尊重年輕人的視聽語言習慣,從單向的線性傳播模式,轉為多向互動傳播模式,在價值引領中創新傳播,在創新傳播中彰顯文化自信。
(作者曾緻單位:湖南廣播電視台;曾毅單位:湖南女子大學/責編:倪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