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文化類綜藝節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

文化類綜藝節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

時間:2024-10-30 10:44:37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類綜藝節目不斷湧現,如:《中國謎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尤其是2017年由央視推出的《朗讀者》播出後,更是掀起了一股文化學習的熱潮,觀衆中上至耄耋老者,下至總角孩童,很多人都開始朗讀起來。同時,《朗讀者》也深受高校學生的喜愛,節目傳達的主流價值觀契合高校思政教育需求,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相一緻,能夠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的啟示。

一、《朗讀者》與高校思政教育需求相契合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高校學生的精神生活出現了一些與物質生活不相适應的狀況,如:由于過度依賴手機、一味追求速食化的文化快餐等産生的精神失調、浮躁情緒,甚至還有價值觀扭曲等。為了及時地糾正這些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一種輕松娛樂、生動自然的方式來幫助大學生汲取文化養料。而《朗讀者》正是以這樣一種“清新”的方式打動了高校學生。

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曆程,積澱了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的文化自信。作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成功案例,《朗讀者》是傳播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引領者,其讀本中大量選用的文學經典,囊括了散文、詩歌、小說等,無不體現出了中華傳統文化,如:老舍的《宗月大師》、劉禹錫的《陋室銘》等。這些故事、詩詞為大學生所了解熟知,通過嘉賓們的誦讀,又重新喚起了國人的詩心和對文學的溫情記憶,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着當代大學生。

在文化氛圍的打造上,《朗讀者》用“純美”的文化形态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比如:節目選擇了具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董卿做主持人,憑借着其獨特的個人魅力,董卿“征服”了觀衆,她的個人風格也完全與《朗讀者》的定位相吻合。并且身兼制片人身份的董卿還邀請到了很多知名人士參與到節目的創作當中,如:導演陳維亞、陸川等人參與節目的策劃,作家王蒙、餘秋雨等擔任文學顧問等。另外,每一期到場的嘉賓都在用心去解讀與他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文字,每一位觀衆都在用心地聆聽每一段文字背後的故事,節目清雅又不失嚴謹、生動又兼顧教化,赢得了廣大高校學生的肯定和贊譽。

二、《朗讀者》與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相一緻

《朗讀者》傳達的主流價值觀與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相一緻。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從思想上、政治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不但要尊重、關心和幫助學生,還要教育、引導和激勵學生,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目前,随着高校學生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精神上的需求也日益強烈。而《朗讀者》之所以受到了高校學生的青睐,被稱為“一股清流”,就是因為其具備塑造人格的功效,能夠很好地傳遞出主流價值觀。比如:在選擇朗讀嘉賓方面,《朗讀者》非常注重嘉賓的品格,不以當前的網絡追捧為标準,有的隻是一個真誠的朗讀者、一部真誠的文學作品、一份真誠的感情和一段真誠的故事。如:96歲的翻譯家許淵沖為林徽因的《别丢掉》潸然淚下,抑或把“床前明月光”翻譯成外文“月色如水,鄉愁亦如水”,抑或與觀衆席上的妻子溫柔相視,其人格魅力在熱愛生活和不斷進取中被诠釋、釋放,一舉一動都直抵觀衆的心靈。文學作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價值觀,通過朗讀者的朗誦,可将作品中的價值觀更好地傳達給觀衆,引發觀衆的共鳴。

近年來,“正能量”已成為了我國社會的普遍訴求,它是一種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生活态度。《朗讀者》無時無刻不向觀衆傳遞着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引導觀衆去感悟生活。比如:節目中柳傳志提及的家訓“正直有理想,不理想化”,短短一句話告誡子孫後代要想實現理想,就要腳踏實地、高瞻遠矚;秦玥飛則诠釋了一個年輕人的價值觀—當一名村官;無國界醫生蔣勵和她的同伴,讓觀衆感受到了對生命的敬意。節目在平靜的閱讀氛圍中,給了觀衆一個觀照自我、反省内心的機會,通過聆聽一段段沁人心扉的文字和故事,使觀衆獲得了心靈上的積澱。由此可見,《朗讀者》将人文關懷、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注入到節目中,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一緻,引導着高校學生以樂觀向上的心态去學習、生活。

三、文化類綜藝節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

1.将《朗讀者》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傳承傳統文化

《朗讀者》節目蘊含着豐富的傳統文化,向觀衆傳遞出了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筆者認為,高校應該将《朗讀者》中的傳統文化融入到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的内容中去,重視發揮育人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擔負着傳統文化走進課堂的重任,為了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高校應充分利用好課堂,找準切入點,選擇傳統文化中的經典章節去做。同時高校也應嘗試改變以往以教師、教材為主體的傳統模式,鼓勵大學生經常交換思想、交流情感、相互關心,采取《朗讀者》的形式,讓大學生走上講台朗讀,消除大學生的“自卑感”,增強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态度。另外,還可通過誦讀古典文學作品的方式,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去影響大學生,引導大學生從日常的學習生活做起,使大學生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2.借鑒《朗讀者》的制作理念,增強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的黏性

《朗讀者》節目的制作理念能夠為高校思政工作隊伍建設提供很好的參考視角,節目展現出的主流價值觀抓住了高校學生的心理,深受高校學生的喜愛。首先,高校思政工作者應對大學生投入真情實感。在朗讀的過程中,節目中很多朗讀者都是根據自己的經曆來挑選朗讀的文章,他們投入了真情實感,隐去了嘉賓的光環,成為了真實、自然的普通人,喚起了觀衆的認同感。比如:表演藝術家濮存昕童年時期被同學稱為“濮瘸子”,是榮國威醫生幫助他重拾信心,為了感謝恩人,他結合自己的故事朗讀了老舍的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充分地闡釋了什麼叫“感恩”。高校思政工作者也應帶着情感去搞教育,将自己的真情實感注入到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使思政教育接地氣、找對穴位,真正抓住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所思所想。其次,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加強與大學生的互動。《朗讀者》采取了嘉賓在舞台上朗讀、主持人在演播室與朗讀者溝通談話的形式,使得朗讀者能夠更好地表達自身的情感。并且這種形式也拉近了觀衆與朗讀者之間的距離,從而在情感的交流和眼神的互動中,加深了與觀衆的共鳴,使得整個節目給人以真實自然之感,極大地提升了節目的黏性。為了加強高校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的黏性,高校思政工作者也應進行雙向互動探讨。在師生互動時,高校教師要用開放的态度對待大學生不同的觀點和提問,讓大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将課堂營造成一個平等寬松的讨論環境,提升大學生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運用《朗讀者》的風格特征,創新思政教育方法

首先,可借鑒《朗讀者》節目叙事手法的運用,将“情境式”教育方法融入到思政教育活動當中。《朗讀者》的每一期節目都會邀請幾組嘉賓,通過朗讀幾段文字,來揭示每段文字背後令人深思的故事情境。由于朗讀者個人經曆的不同,在“情境化”的故事情節中,不同的觀衆往往會不自覺地将自己代入到節目當中,并且觀衆不再僅僅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他們的情感訴求也在節目中得到了實現。筆者認為,高校思政教育要想在大學生中真正“走心”,也可以開展“情境式”教育,運用《朗讀者》節目的叙事化手法。在思政教育活動設計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圍繞一個主題來設置教育情境,以實物、畫面、問題為主進行生活化、典型化情境的還原和再現,讓大學生在感同身受中加深對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從而實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統一,從情感認同上升到理性認知的層面。其次,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工作者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來組織大學生開展以思想教育、服務社會為主的社會實踐,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西安石油大學/責編:胡斌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