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是我國五大核心劇種之一,其發源于黃河岸邊,植根于中原腹地,具有悠久的曆史和廣泛的群衆基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豫劇和豫劇服飾承載了中原地區的文化,而豫劇藝術隻有植根于這片富饒的中原文化土壤,才能得以發揚光大。豫劇影視作品中的服飾大都色彩鮮豔,複雜的頭飾彰顯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服裝、頭飾與演員的精彩演繹共同塑造了戲曲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在服飾的運用方面,豫劇藝術采用形變、誇張和象征等具體表現手法,以形似帶動神似,準确地解讀出戲曲中的人物特點,并推動戲曲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演進。本文從豫劇服飾的程式、妝飾、律動和人物四個方面,對豫劇影視作品中的服飾藝術予以深度的挖掘與解讀。
一、服飾富于程式之美
程式化是我國戲曲藝術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包括豫劇在内的大部分戲曲藝術,都采用了程式化的表演方式。豫劇表演者字正腔圓,動作及舞蹈十分規範;演員在演繹不同的角色時,會有固定的穿戴和扮相,戲曲表演也遵循着一定的規則和規範。豫劇影視作品當中服飾文化的程式之美,主要體現在服裝的款式、色彩搭配和服飾的圖文設計等方面。
豫劇服飾的款式是豫劇藝術的标識之一,隻需要看戲曲演員的服飾,就能夠在第一時間分辨出戲曲的劇種。豫劇影視作品中的服飾款式包括套裝和部件兩個類别,按人物的角色特點分為帝王服飾、統帥服飾、文官服飾、武将服飾、平民服飾等。按照戲曲程式化的要求,在演繹人物的過程中有時需要佩戴飾品,以提高豫劇藝術的感染力。豫劇人物中服飾色彩的搭配也具有一定的程式規範。例如,豫劇中的戲袍依據不同的人物而選定不同的顔色搭配,關羽穿紅袍、張飛穿皂羅袍、曹操穿黑袍等,這些服飾顔色的搭配都源于古典小說和曆史文獻的記載,體現出豫劇藝術植根于中國曆史文化的特點。依據情節需要,豫劇演員的服飾上會設計一些圖文,這些圖文的設計大都來源于我國古代先民對于圖騰的崇拜和鬼神的崇拜,具有一定的程式化特點。例如,朝廷将領的服裝上都有蟒紋,體現出将領的威嚴;道士、隐士的服裝上都有鶴紋圖形,體現出角色的傲骨英風;而女性角色服裝則往往帶有鳳紋圖形或花紋圖形等。豫劇影視作品中人物服飾的程式化,既體現出該劇種的特點,又展現出中國古代中原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妝飾展現傳統文化
戲曲中人物的服飾及妝飾不僅可以美化舞台和人物角色,增強戲曲本身的感染力,還能充分展現出中原地區的曆史文化特征。妝飾美學是戲曲藝術的一個重要美學特征,它代表着戲曲藝術的一個發展方向。豫劇是一種角色扮演藝術,更是一種舞台藝術。豫劇影視作品中除了音樂、語言、舞蹈、道具等元素可以表現出人物的特點之外,人物的妝飾憑借色彩、款式及繁簡程度,也可以展現出戲曲獨特的審美和韻味,從而給觀衆帶來更為直觀和獨特的審美享受。豫劇影視作品中人物的同類款式妝飾可以展現出舞台的整體美,而差異化的服飾和妝飾則能夠展現戲曲人物的個性美。人物妝飾的繁簡程度主要取決于人物的定位和性格特點。豫劇影視作品中的角色行當主要由“生、旦、淨、醜”組成,具體又分為四生、四旦、四花臉。其中旦角頭飾的整體造型十分複雜,這與劇中人物的身份及所處的地位階層相匹配。
豫劇中的服飾和妝飾在色彩搭配方面是整個影視劇作品和舞台作品的點睛之筆,對于舞台場景而言會起到特殊的美化作用。如豫劇影視作品中诠釋的三國人物,由于人物的性格迥異,會穿着不同的服裝,佩戴不同的飾品,例如劉備穿黃袍并佩戴一些皇室的信物,以顯示出其大漢皇叔的身份;而關羽和張飛原本為布衣,不能穿黃袍,就分别穿紅袍和皂羅袍,手持青龍偃月刀和丈八蛇矛。由此可見,豫劇中人物的服裝和飾品是與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身着不同顔色服裝、佩戴不同種類飾品的人物,同時出現在舞台,會使整個舞台流光溢彩,讓影視觀衆和舞台現場的觀衆眼前一亮,提高人物角色的辨識度和觀衆對于整部作品的認可度。
豫劇影視作品中的服飾和妝飾特征鮮明,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和演員的精彩演繹融為一體,展現出了一種别樣的律動之美。
三、服飾傳承傳統藝術
戲曲與舞蹈是天作之合,戲曲的表演離不開舞蹈,而豫劇中歌舞故事的演繹也需要借助不同的服飾展現出來。豫劇影視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充分借鑒了中原地區的舞蹈元素。豫劇服裝中的長裙、水袖、髯口、袍帶等服飾,在人物的演繹過程中會與整個場景融為一體,展現出一種律動美與流動感。豫劇中角色的解讀是一個意象創造的過程,一方面需要演員的舞台經驗和舞蹈功底;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劇中人物的服裝和飾物進行配合和展現。由此可見,豫劇表演對于服飾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能夠與角色融為一體。
豫劇影視作品中常見的舞蹈元素包括水袖功、翎子功等,作品中服飾的靈動飄逸不僅能夠突顯出角色的外在特點,還能夠通過服飾與舞蹈的融合,表達出角色内心的真實狀态,引起豫劇節目觀衆的共鳴。千年以來,豫劇表演藝術中從不缺乏舞蹈元素,舞蹈元素也使豫劇藝術增加了時代氣息,形成了獨特的審美價值。不同的藝術形式之間是可相通的,這些藝術形式最終的目的就是給人們帶來一種美的享受。豫劇藝術中融合了舞蹈藝術,這正是我國古典文化包容性強的集中體現。豫劇作品之所以傳承了千年,與中外觀衆的喜愛和豫劇服飾的律動之美密不可分。
四、服飾增加人物美感
豫劇影視作品中的人物服飾,是揭示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運的鮮明符号,同時也提升了劇中人物的美感。戲曲藝術中的服飾可以诠釋出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民族、職業、階層等信息,例如同樣為朝中的文官武将,王侯将相戴王帽,統帥武将戴帥盔,宰相等高級文官戴蹼頭,而尚書禦史類的普通官員戴烏紗帽,這些飾物都具有嚴格的區分。觀衆不需要過多地了解故事的情節就能夠憑借劇中演員的服飾和裝飾判斷出人物的官職和階層;對于普通的平民階層而言,也可以通過人物着裝判斷人物的出身和品質。例如,豫劇影視作品中的女子形象,貧賤女子穿補納襖,富貴女子穿绫羅綢緞,江湖女子穿結彩襖等,不同色彩、不同款式的着裝就是這些人物身份最為直接的符号。這些符号都來源于中國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文化積澱。而人們對于豫劇藝術中色彩符号的認知,也是色彩藝術積澱的結果。
不同色彩的服飾既能夠展現出角色的定位,增添作品中人物的美感,又可以表現民族的傳統文化。例如,豫劇影視作品中冠服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此外,豫劇中的服飾還能夠暗示人物的階層及命運走向。例如,金色、黃色、紫色在古代都是高貴的顔色,黎民百姓不允許穿這些顔色的服裝;龍是中國古代人們崇拜的圖騰,象征着一國之君,黃色的繡龍袍隻有皇族的人才可以穿着;鳳是百鳥之王,皇後和嫔妃們的服裝上常有這樣的刺繡,同時配以牡丹等花中之王,來提升人物的美感和地位;紅色是中國人最喜愛的色彩,代表着喜慶和莊重,王侯将相的服裝多為紅色,彰顯出人物的地位;綠色和紫色象征威嚴,一些将帥的戰袍大多為綠色和紫色。此外,河南豫劇中人物的服裝色彩也與人物的年齡相匹配。例如,英俊的少年多穿白色的衣服,顯得清爽、幹練;而粗犷的大漢多穿黑色的盔甲;女孩兒多穿戴紅色和綠色的服飾。
可見,在豫劇影視作品中,人物的服裝和飾物發揮着十分重要的符号作用,能夠提升角色的真實性和美感,也充分表現出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提高豫劇影視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文化感染力。
五、結語
豫劇是中國著名的五大劇種之一,其經典的人物造型、華麗的服飾和舞台效果及深深蘊藏于豫劇藝術當中的傳統中原文化,都成為人們喜愛豫劇藝術的原因之一。其中,多姿多彩、變化萬千的服飾造型也是豫劇的一大看點。從不同的視角對豫劇中人物服飾進行研究,能夠深度挖掘豫劇這種傳承千年的古老劇種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将中國豫劇藝術世代傳承下去。
(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責編: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