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R技術的概念與應用
1.VR的概念及其概念模型
VR,稱為虛拟現實技術,是CG(ComputerGraphic計算機圖形圖像)、人機交互、融媒體、網絡傳輸、傳感與模拟仿真等多學科技術融合的交叉前沿學科。虛拟網絡和數字空間的形成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體驗範圍,從某種角度來看,可以說是人身體的延伸。虛拟現實技術正是在試圖為現實的人與虛拟空間環境的溝通聯系尋找一種感知信息交互的途徑。因此,在虛拟現實的概念模型(見下圖)中,要想實現人和虛拟環境的交互,要麼把人虛化到虛拟環境中,要麼把虛拟環境實化為人的真實環境。
從目前來看,運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已經可以将虛拟環境打造成令人無法通過感知直接辨别的程度,甚至其真實度已經能超越現實空間,臻達完美境地,令人混淆與現實的差别。這就是虛拟現實技術所令人歎服的特點之一。
2.VR的技術特征與應用
第一,VR技術為視覺藝術帶來了全方位的沉浸感(immersion),即體驗者全身心地沉浸于由計算機所實時生成的三維動态虛拟環境中,從而産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VR技術也稱為“靈境”技術。第二,VR技術為視覺藝術帶來了充分的交互性(interaction),即體驗者可以利用眼動、手勢、氣息、觸摸等各種感官功能在虛拟環境中完成人機的交互與操作。第三,VR技術為視覺藝術帶來了盡可能的構想性(imagination),即VR系統利用逼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所構建的虛拟場景,可以為體驗者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第四,VR技術為視覺藝術帶來了具有适配性的多感知性(Multi-Sensory),即指除了計算機圖形技術所生成的視覺和聽覺感知外,還有恰當的觸覺、味覺、嗅覺,以及方向感、力反饋等多種感知。
二、視覺藝術的“光韻”及其特性
關于藝術的“光韻(aura)”,也被翻譯為“靈光”、“光暈”等,最早出現在瓦爾特·本雅明的《機械複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攝影小史》、《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德萊爾》等有關藝術論述的著作中。在《機械複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書中,藝術“光韻”的概念被數度提及并貫穿全文。筆者以此文為基礎,就藝術“光韻”的審美特征加以分析。
1.神秘性
有關藝術起源的觀點中,基本都談到藝術與人類早期進行祭祀神靈有關,其誕生的遠古時代,祭祀活動中充斥了繪畫、舞蹈、音樂等不同藝術形式最原初的片段。正因為如此,也為藝術蒙上一層與膜拜神靈活動、崇拜圖騰信仰相關的神秘面紗。
2.玲珑感
藝術的“光韻”是一種特殊感覺,它能引人入勝,令人難以自拔,這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感受是獨特的藝術審美體驗。盡管每個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審美旨趣不盡相同,但是審美主體仍能在不同程度上完成各自對“光韻”的整體統握;“光韻”能令欣賞者在一瞬間與天地結為一體,卻又轉而稍縱即逝。藝術“光韻”具有一種難以言說的玲珑感。
3.唯一性
藝術作品獨一無二的即成曆史,構成了藝術作品本身的唯一性。藝術作品從創作者的創想到誕生,都構成了藝術作品獨有的唯一曆史。
4.距離感
本雅明認為的距離感,表現為藝術的不可接近性和膜拜性。鑒賞者要在理智上與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既要設身處地,又要避免物我的完全交融。
三、VR技術對視覺藝術“光韻”的新構
與本雅明所闡述的藝術“光韻”,特别是與攝影藝術、電視藝術、電影藝術等視覺藝術的“光韻”相比,VR技術所呈現出的颠覆效應已經躍于我們眼前。作為全新的媒體技術,必将會對傳統視覺藝術産生巨大挑戰,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VR技術對視覺藝術“光韻”的新構模式,才能讓視覺藝術在面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境況下,揚長避短、去蕪存精,尋求新質的突破。
1.對藝術“光韻”神秘感的消除
本雅明洞悉了藝術的神秘性,聯系到了藝術作品獨一無二的創作曆史,但是卻忽略了另一個重要問題,即藝術的神秘性表現還因為它總要以相對的完整性示人為前提,藝術的整個創作過程被糅合進了藝術品自身的創作曆史中。VR技術對視覺藝術的展現不僅體現在細節的展示,還可以對圖像進行曆時态的片段抽取交互,這極大豐富了對視覺藝術體驗的補充信息。在2017年的SXSW(西南偏南)大會上,專攻于VR技術的UNLTD(虛拟現實和增強現實内容工作室)開發了專屬攝像機,并通過高端視覺效果、交互式引擎和360度腳本結合,打造了使觀賞者身臨其境的世界首部交互式科幻電視劇《Trinity》(《三位一體》)。
2.對體察“藝術世界”視角的颠覆
與以往的視覺藝術不同,VR技術完成了一個轉折點式的進步,即徹底改變了過往視覺藝術的關注視角,像攝影、電影、電視等藝術形式,均是以第三方的攝像機鏡頭作為觀察世界的入口。2017年12月7日,好萊塢視覺效果公司數字王國集團(DigitalDomain)有限公司宣布攜手唐德影視、世像傳媒聯袂出品原創都市職場勵志電視劇《十年三月三十日》,并且,數字王國集團将為該劇提供視覺特效制作及虛拟現實(VR)内容解決方案,為觀衆提供優質的沉浸式互動體驗。這标志着國産VR電視劇将會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3.對藝術叙事模式的創新
VR技術在視覺藝術叙事表達的模式方面也将産生質變的作用。除了上述在視覺層面的二維、僞三維到真三維的變化,在感知維度方面,還加入了除一般的視覺、聽覺之外的嗅覺、味覺、觸覺、方向感、力反饋等幾乎所有的感知維度。觀者可以信步其間,或立定腳步與虛拟空間的事物進行實時交互。2017年2月份,利用VR技術制作的網絡古裝電視劇《熱血長安》開播僅1集就積攢了1億的播放量,其全新的VR實景技術創新了影視引擎,對夜景和内景制作具有重大的貢獻,也成為分量級的看點。這樣的技術實現,不僅滿足了網友的視覺欲望,更為劇情叙事打開了便利之門。
4.深度創傷:對觀衆的心靈操控
在對機械複制時代電影藝術的創傷性進行說明時,本雅明這樣說道:“杜哈梅(Duhamel)雖然讨厭電影,一點也不了解其意義,可是卻看出其結構的幾項特色,并加以強調,他如此寫道:‘我已經沒辦法随心所欲地思考。流動不停的影像已取代了我自己的思路。’真的。連續不斷的影像阻礙了觀衆心靈的任何聯想。其創傷性的影響力便由此得來。”如果說影視藝術的表現方式已經阻礙了觀衆心靈,那麼VR技術将使視覺藝術不隻是從一個平面向觀衆傾瀉逼真無比的海量的影像,而是從四面八方湧向欣賞者,讓他們在毫無思想準備的狀态下去感受全新的天地。2016年4月,時隔34年再次翻拍《萬水千山總是情》的VR電視劇版在北京舉行了啟動儀式。該劇投資人黃曉明預計耗費10億,用VR技術還原上世紀30年代的複古風。不難想象,VR技術對影像的真實還原與對觀賞者的情緒把控,是傳統電視劇無法實現的。
5.打造“藝術集裝箱”,重構觀者感知習慣
在現有的VR系統中,CAVE系統(洞穴狀自動虛拟系統)像一個房間,當觀者進入CAVE後即可被多個攝像頭準确定位,這時系統完成了初始化,全部的屏幕牆上就進入到了以該觀者為第一視角的畫面。接着随着體驗者的運動,相應的畫面就會跟随變化,觀者還可以通過佩戴的數據手套對虛拟場景中的物件進行操控,例如開啟虛拟場景中的衣櫃、關閉“房間”中的門窗等。對于身處其中的觀者而言,所有的一切感知習慣都是不同于以往的。雖然目前VR技術在電視劇領域中的應用并沒有實現普适化,但這種集裝箱式的藝術體驗場即多藝術形式的融合化、一體化卻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四、結語
在媒介融合大潮襲來的今天,所有的藝術樣式都同時共存于瞬息萬變的數字媒體生态中,作為視覺藝術的重要一類,電視行業同樣需要面對VR等新技術的崛起,電視藝術的從業者、研究者理應持續不斷地思考個中問題,并從不同角度對當前電視行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共存的境況進行深入剖析。
項目來源:陝西省軟科學項目(立項号:2017KRM051);陝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立項号:SGH16H080);陝西省體育局項目(立項号:17141);西安郵電大學教改項目(立項号:JGB201728)
(作者系西安郵電大學數字藝術學院講師、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責編: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