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燦爛的日子》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的北京胡同裡,一戶普通人家的四兄弟從青年到不惑之年的人生曆程,真實感人的劇情在觀衆中引發了熱議。該劇通過描述老百姓最熟悉的日常,展現了時代的縮影,引起觀衆強烈的情感共鳴。
一、小人物命運映射時代變遷
現實題材電視劇在近些年來的中國影視市場中占據着重要的地位,它以順時的線性結構,将一個家庭在特定年代的經曆與中國當時的曆史環境所發生的事件聯系在一起,講述個體命運在時代洪流下所做出的人生選擇,看似充滿偶然,實則暗含必然。因此,現實題材劇中所體現的都是當下社會中的主流價值取向,對曆史和文化的闡釋也都映射着鮮明的國家意識。
《生逢燦爛的日子》在第一集就明确指出了故事發生的年代,1970年中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在舉國歡騰的同時,北京小胡同裡一個普通的人家迎來了他們的第三個兒子郭小洋,已經有了兩個兒子的老郭頓時愁眉不展。轉眼幾年過去,郭家小院裡再添了一個兒子,兄弟四人在這個小小的院落裡嬉戲打鬧,共同成長。該劇用一個個真誠溫暖的故事和他們這一家人曆經40年的親情感悟,繪制了一幅70年代人物成長的群像。
與此同時,該劇在展現主人公們幾十年人生經曆的同時,也将首次出現在中國的新鮮事物貫穿其中。姜武飾演的老大郭小江當年為了保護弟弟和鄰居男孩起了沖突,失手導緻了對方的死亡,出獄後他先後在工廠做工和當貨車司機,在經曆了愛情的失敗後他隻身一人前往大草原,去尋找内心的淨土;張嘉譯飾演的老二郭小海在小時候就是大人們眼中公認的“搗蛋鬼”,長大之後依然充滿反叛精神,他不甘于在已經不景氣的國企中從事平凡的工作,毅然決然的下海經商,成為了中國第一代個體戶;果靖霖飾演的老三郭小洋從小就成績優異,研究生畢業後順利找到工作,在看到股市的無限生機後,同樣選擇從體制内退出,紮進了充滿未知的股市大潮,經曆幾次潮漲潮落的他,是無數曾在改革開放浪潮中奮鬥的中國青年的縮影;曲哲明飾演的老四郭小河則是一個充滿悲情色彩的青年,先天性哮喘的疾病和嚴重的結巴讓他童年的夢想化為泡影,最後在新世紀中國經曆的非典型性肺炎重大疫情中患病去世,把無盡的悲傷留給了哥哥們。
每個年代的人群身上都會或多或少地被打上時代的烙印,70後在過往的影視劇中并不是一個經常出現的群體,他們沒有經曆過殘酷的戰争洗禮和上山下鄉的火熱歲月,也不屬于在改革開放浪潮中最早發迹的人。但是他們卻是在承上啟下的年代裡,受傳統文化和新鮮事物沖擊最深的一代人,既擁有勤懇務實的家庭責任感,又不失心懷遠大的理想,在社會的極速變革中完成了自己的成長。《生逢燦爛的日子》以郭家四兄弟燦爛而又殘酷的成長史為線索,将我國從文化大革命後期到改革開放,再到新世紀後一系列變革的曆史事件進行了串聯,盡管兄弟們性格各異、人生軌迹也各不相同,但是在他們身上都體現了我國70後一代的精神風貌。二、人性寬度下的溫情叙事《生逢燦爛的日子》注重對人物之間各種情感的描述,郭家四兄弟之間的親情,他們和各自愛人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情,以及與那些一起走過輕狂歲月的朋友間的友情,他們曾經享受過同甘共苦的美好,也經曆過恩斷義絕的痛苦,該劇從細微處入手,全方位地展示了現代都市人的真實情感,通過對他們在人生岔路口上艱難抉擇的演繹,道出了所有人可能面臨的困惑,最後也讓劇中所有人找到了心中真正的摯愛,在揭示人性光輝的同時,也表達出深刻的人文關懷主題。
《生逢燦爛的日子》為觀衆展示的最溫暖的部分莫過于這一家人化不開的親情,老三看到老範家的電視機心動不已,就和父親商量靠搬汽水賺錢,也給自己家買台電視機。辛苦工作一段時間後,父子倆終于攢夠買電視機的錢,可是就在父親讨價還價的時候,老三卻突然改變主意說不想要電視機了,堅持要買個洗衣機。原來他想到母親的手因為經常洗衣服,在冷水中浸泡時間過長而粗糙開裂,雖然母親總說不要緊,可老三還是感到心疼不已。等父子倆把洗衣機搬回家時,母親才知道兒子背着她靠搬汽水掙錢,心疼地抱緊老三淚流滿面,這種平淡生活中的小溫暖,在那個物質尚不豐足的年代,充盈着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除了最暖心的親情,炙熱的愛情也是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老二郭小海的愛情可謂轟轟烈烈,他喜歡鄰居家的女孩裴小雲卻不敢表達,隻是在她離家時悄悄地照顧她生病的母親。當裴小雲南下廣州失敗歸來時,他向她發起了猛烈的愛情攻勢,看到她堕落到靠吸毒麻痹自己時他想盡辦法幫她戒毒,幸運的是裴小雲在他的幫助下重新振作了起來,但是兩人依舊有緣無分。而此時一直與郭小海朝夕相伴的小薇走進了他的心裡,然而就在兩人要迎來愛情結晶的時候,小薇卻不幸查出了癌症,為了愛人與孩子,她決定隐瞞自己的病情,生下孩子後不久她就在郭小海的懷中去世。郭小海在妻子走後也完成了她的心願,創辦了一家幼兒園,讓更多的孩子在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該劇在此時将人物矢志不渝的愛情升華為一種人間大愛,讓觀衆看到了在生活絕望中超越一切社會倫理的人性光輝。
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都是人類最原始而又最真實的情感,劇中那些平常可見的感情打動了無數觀衆的心。劇中人物在面對每一次的人生選擇時,其實都是人性中最溫情的表達,他們的行為既是當下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體現,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外在表達,他們對兄弟情深義重、對愛人不離不棄,為了自己心中理想奮鬥不息,這樣純粹的真情流露顯得彌足珍貴。
三、京韻文化的全方位展現
地域文化在年代劇中向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元素,《生逢燦爛的日子》也不例外。它始終都籠罩着一份濃濃的懷舊感和年代感,從道具的使用、環境的設置,到人物的語言、性格的塑造,都透着一股強烈的北京胡同兒味道。
該劇一開始,轉動着的爆米花機就将觀衆迅速帶入到了那段泛黃的歲月中,随着故事的一點點推進,幾個主人公在盤根錯節的胡同中追逐打鬧,北冰洋汽水、紙袋包裝的冰棍兒、彈弓和木頭鴨子都是他們童年最好的回憶,父親的老式自行車帶着他們走街串巷,胡同裡停放的三輪車被他們拿來悄悄騎着玩兒,還有家中窗台下的蜂窩煤、裝水的甕和舀水的葫蘆瓢,這些老物件兒接連不斷的出現在鏡頭中,營造出了濃郁的年代氣息和地域特色。
京腔京味兒的語言一直是老北京文化中的特色組成,劇中人物口中濃郁的北京方言充滿了懷舊氣息和時代印記,同時也把北京人獨有的氣質和精神鮮明的呈現出來,細膩地再現了老北京的生活,讓觀衆倍感親切。老三剛剛出生的時候,老大老二圍在搖籃床旁邊看着剛剛出生的弟弟,老二對弟弟說:“叫二哥,不叫抽你。”盡管此時的老二也隻是一個孩子,但是瞬間就塑造出了一個“混世魔王”的形象。從他口中聽到類似:“向着勝利的方向前進,我們是共産主義的接班人”這樣的革命口号時,也勾起了觀衆對于那個年代的回憶之情。
《生逢燦爛的日子》真實地還原了老北京上世紀70年代的風貌,那些過往歲月中的艱辛和人生路上的挫折,被無形地融解在北京人天生樂觀的個性之中。該劇在開篇時引用了顧城的詩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片尾時再次引用海子的詩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因為這些詩歌中美好樸素的願望曾給出生在那個年代的人們帶來了心靈上的慰藉,而這樣的表達方式一方面使得該劇的精神内核得以展現,另一方面也将該劇中的平凡人生以詩意化的方式呈現了出來。
青春記憶對于每一代人來說都彌足珍貴,《生逢燦爛的日子》的主創人員大多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向自己的青春歲月緻敬。比起60年代的激情澎湃和80年代的朝氣蓬勃,70年代的青春似乎更多了些平凡的意味,但是平凡歲月更顯真情,該劇用郭家兄弟四人的人生經曆,展現了那一代人對于人生的思考。《生逢燦爛的日子》将個人命運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在再現真實生活的同時,也展現了屬于那個年代的文化内涵。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女娲的多模态藝術研究”(編号:17HQ042)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責編:胡斌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