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現代性體驗: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的“串珠紅線”

現代性體驗: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的“串珠紅線”

時間:2024-10-30 10:20:31

藝術創作與時代生活向來存在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關系。“古今中外,文藝無不遵循這樣一條規律: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随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①對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來說,實踐表明,作為一種大衆藝術形式,它一方面以直觀、生動的視聽影像表征時代變遷的風雲際會,成為當代中國人生活、情感嬗變的詩意記錄和曆史見證;另一方面,它又對當代中國的時代風尚、審美文化、想象的共同體、價值理想和追求等産生着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特别是,改革開放40年來,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生産取得了豐碩成果,比如,曆屆“飛天獎”中的《喬廠長上任記》《新星》《雪野》《太陽從這裡升起》《葛掌櫃》《籬笆·女人和狗》《外來妹》《大潮汐》《情滿珠江》《鄉裡故事》《蒼天在上》《坨子屯紀事》《和平年代》《車間主任》《人間正道》《突出重圍》《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忠誠》《省委書記》《DA師》《世紀之約》《當家的女人》《插樹嶺》《金婚》《喜耕田的故事》《北風那個吹》《媳婦的美好時代》《我的青春誰做主》《平凡的世界》《雞毛飛上天》《小别離》《人民的名義》《我的前半生》等。穿過時間的隧道,檢視藝術叙事與曆史叙事的同頻共振,我們不難發現:“現代性體驗”的審美觀照和影像表達是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的一條串珠紅線。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産方式制約着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曆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曆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②無疑,現代性體驗這條“串珠紅線”的存在、質地、綿延和作用發揮等首先源于當代中國的現代化實踐。不必贅述,改革開放的40年是當代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遷、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40年。曆史地看,和西方的現代化相比,中國的現代化具有“後發外生”的特點,但經過建國70年來,特别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一種由“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态建設搭建起來的“中國現代性”已赫然展現在曆史的舞台上。從邏輯與曆史相統一的維度看,中國現代性經曆了“激發模仿、創生發展、生成完善”的行程,并在“全球視野、雙重視阈、文化自覺”的解釋框架中,呈現出“實踐驅動、融合生成、創新發展”的内質建構。③與之相應,在審美現代性(AestheticModernity)的維度,一方面,當代中國40年的巨大變遷在把人變為現代化的主體的同時,也把人變成了現代化的對象,并給置身時代生活浪潮中的人們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現代性體驗;另一方面,作為藝術“人學”,電視劇這一現代大衆藝術形式理應以其豐贍、飽含曆史詩情的審美形象表現人們生活方式、生命态度、價值觀念、審美理想等的深刻嬗變,折射社會轉型期人們精神曆練的詩意軌迹,并使廣大電視觀衆共享對于現實世界和自我的理解、同情與希望。

無疑,回望40年來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創作生産,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方面和層面來分析、概括其經由曆史檢驗的藝術特色和審美特征。但從藝術活動的特性和發展的維度來考量,“現代性體驗”因其聯結着諸多的方面、凝聚着豐富的意涵而成為當代語境中電視劇藝術創作中繞不開的審美之維。在學理上,所謂“現代性體驗”,大體說來,它是指在“傳統”與“現代”交彙、沖突、過渡、塑型的文化場域和生存境遇中,人們對自身痛感與欣慰、憂郁與希望、困頓與夢想等的切身體會和深刻反思,它涉及人們的生存狀态、思想觀念、精神氣質、生命意識、意義價值等,是生理與心理、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等深層次交融的複合體。在美學和文化的意義上,“現代性”所标明的不隻是一種思想觀念的轉型,而是整個生活世界的變化。換言之,如果說“現代性”意味着人們生活方式、心性結構等的嬗變和轉型,那麼,“現代性體驗”則因其牽涉到更為基本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規範、心理模式和審美表現等而成為人們現代生存境遇中最敏感、最真切又最具活力的部分。在這種意義上,“現代性體驗”不僅因其表征社會心理和時代要求的綿延質感而熔鑄在電視劇藝術創作的審美感知、題材内容、藝術表現等之中,還成為了升華基本主題、流灌現實主義精神、融通審美價值、彰顯民族特性的審美始基和焦點。

時至今日,作為客觀現實,中國現代性已顯現于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和層面,也體現在芸芸衆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體驗之中。與之相應,在審美關系與現實關系的緊密關聯上,這種客觀現實必然要通過審美轉換,投射、凝聚在文藝作品的形象表意系統之中。對現實題材電視劇藝術創作來說,現代性體驗的審美觀照和影像表達首先體現在作品思想感情的藝術表現上。在現代性語境中,如果我們把時代生活的現代變革視為一種主體和客體的雙向互動過程,那麼,遭遇“現代性”委實就是面對一個複雜多變的世界,面對一個與傳統出現了巨大脫節的現實和一個難以預料的未來。檢視40年來現實題材電視劇藝術創作,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性體驗在文本中有着鮮明的影像呈現。像《喬廠長上任記》《新星》《雪野》等作品,它們有着鋒芒畢露的銳氣和昂揚向上的基調,并以呼喚改革、推行改革的非凡氣勢,敏捷、及時地表達了人們對新生活的渴望;《大潮汐》《車間主任》《省委書記》等深刻表現了國有大、中型企業曆史性轉型的艱難、陣痛、困頓、勇氣與昂揚;《颍河故事》《鄉裡故事》《坨子屯紀事》《三連襟》《插樹嶺》《喜耕田的故事》《雞毛飛上天》等對當代中國農村生活的變遷及當代中國農民變革“心史”進行了形象的描繪刻畫;《外來妹》《當家的女人》《媳婦的美好時代》《我的前半生》等生動展現了新的曆史條件下女性的遭際命運;《歲月長長路長長》《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有淚盡情流》《金婚》等對下崗職工的人生際遇投諸了深情的一瞥;《蒼天在上》《抉擇》《忠誠》《人民的名義》等對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腐敗現象作了深刻的揭示與批判……可以說,這些作品将藝術觸角深入到時代生活的諸多層面,濃墨重彩地表現了人們現代化曆程中複雜多樣的現代性體驗。在現代性語境中,盡管體驗具有偶然性、非連貫性等特征,但富有創造性的創作者的獨特本領正在于借助敏銳的藝術感覺和整體的審美觀照,并通過對現代生活中諸多片段、偶然或瞬間的情感、意象、場景、思想、智慧等的描述,來捕捉和表現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生命意識、個體人格和深層心理的變遷,來洞察和把握時代生活的精神脈絡與基調,以至于片段牽挂着整體、瞬間系縛着時代、生活表層的偶然現象折射着曆史脈動的内在光輝,或如西美爾所說:“人們可以從表面探測進入心靈深處,以至于生活的所有平凡的外在性最後都與關于生活意義與方式的終極判斷有關聯,”乃至“從獨一無二中發現典型,從偶然中發現規律,從表面和稍縱即逝中發現事物的本質和意義”。④

第二,現代性體驗的審美觀照和影像表達體現在現實題材電視劇藝術創作的主題表現和審美開掘之中。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排天巨浪使諸如貧困與富裕、傳統與現代、中與西、先進與落後、新與舊、城市與鄉村、個體與群體、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男性與女性、義與利、權與法、情與理等二元對立式的結構張力強烈地沖擊和震撼着人們的生活和心靈。而在多層次、多向度的審美觀照和影像表達中,現實題材電視劇藝術創作總是試圖敏捷地把握時代的精神脈搏,并将這種因大碰撞、大沖突、大分化和大融合等帶來的生活變奏濃縮到由曆史和現實交織而成的藝術文本之中。無疑,二元性的藝術思考與審美開掘來源于二元性的曆史語境。特别是,圍繞“貧困與富裕”、“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等基本主題,現實題材電視劇藝術創作編織出一張張曆時與共時交錯縱橫的審美關系網絡,并呈現出震撼人心的審美張力。其中,在《溝裡人》《葛掌櫃》《情滿珠江》《人間正道》《劉老根》《插樹嶺》《喜耕田的故事》《平凡的世界》等中,作品近距離透視人們為擺脫貧窮落後而進行的堅苦卓絕的拼搏和努力,并在“窮則思富”、“富而思進”的藝術叙事中将個人命運同民族、國家命運有機結合起來,既直面幸福的渴求與無邊的挑戰,又将“脫貧緻富”的主題思想升華到超越題材本身的高度。在“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中《太陽從這裡升起》《籬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網》《三連襟》《我的前半生》等作品則聚焦時代精神中的“革故”與“鼎新”,并在諸如新與舊、進步與倒退、激進與保守、希望與失望等種種的矛盾體驗塑造了人們對于“傳統與現代”的理解和反思。面對越來越緊密的“中西關系”《鄉下人·城裡人·外國人》《北京人在紐約》《世紀之約》《我的青春誰做主》《小别離》等作品的可貴處不僅在于它們立足中國語境,還将審美眼光投諸“中華性”與“西方性”的矛盾交織,并從“别求新聲于異邦”(魯迅《摩羅詩力說》)的策略設定移位到“道”與“路”的新探求,進而在文化自信、文化自省與文化自新的動态關系中涵濡豐富的審美現代性:“自信”使人們富有定力,不忘本來;“自省”令人們辯證反思,吸收外來;“自新”讓人們聚集力量,創造未來……奧爾特加指出:藝術是時代變遷的“風向标”,因為它最先敏捷地感受到社會文化中“精神季風”的變化征兆。⑤尤其是,這些“變化征兆”往往還蘊涵着種種集體無意識,而創作者一旦表現了這些“集體無意識”,就好像“詩人為千萬人道出了心聲,為其時代意識觀的變化說出了預言,”⑥在這種意義上,40年來,那些優秀的現實題材電視劇作品之所以令人稱道,重要原因在于它們在主題表現和審美開掘上基于“現代性體驗”,又把個人的命運納入到民族、國家的命運之中,将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短暫提升到永恒,進而引起同時代人的審美反思,曆史認同和情感共鳴。

第三,在現實題材電視劇藝術創作中,現代性體驗的審美觀照和影像表達還體現為現實主義精神的高揚與深化。縱覽當今國内外文藝發展,“現實主義”似是一種傳統形态。比如,英國社會學家斯科特·拉什從符号政治經濟學視角将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視為不同曆史階段審美表意實踐的理想類型。⑦但在中國,現實主義卻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特别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一種藝術創作方法,現實主義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創新浪潮中似乎已經陳舊了,可實際上,波濤沖擊帶來的不是現實主義的褪色與剝落,而是豐富與完善。換言之,作為一個不斷開放、豐富的動态體系,現實主義不但沒有受到進化論式的削減,反而以其容受力和生命力而一直占據着主導的地位。在曆屆“飛天獎”的諸多作品中,現實主義以其介入時代生活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反映時代生活的廣泛性和深入性、揭示社會問題和生活矛盾的尖銳性與深刻性,以及在審美意識、藝術構思、審美視點、典型化、詩意化等方面的深化與創新而成為了一種“超穩定結構”。其中,基于藝術叙事與曆史叙事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現實主義精神的高揚與深化不僅有着“現代”中國人對自身生存環境、生活境遇、文化心理、意義追求和價值理想等的獨特感受和審美表現,還有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曆史内容和思想深度。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預測,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廣發展、社會轉型的持續推進,現代性體驗仍将深層次地影響乃至鑄就那些可稱道的電視劇作品的美學特性和文化品位。

第四,在價值評判的維度,現代性體驗的審美觀照和影像表達在某種意義上還體現為一種衡量現實題材電視劇藝術創作得失的審美标尺。從人類對自身的生存體驗中,福斯特發現:“不管哪種日常生活,其實都是由兩種生活,即由時間生活和價值生活構成的。”⑧所謂“價值生活”,它是一種經過反省或值得反省的生活,并以人們内心的感應強度或情感被激發、觸動的程度來衡定。在現實題材電視劇藝術創作中,當探測器深深地放入心靈、放入現代性體驗,即是意味着其審美觀照和影像表達找到了進入價值生活、把握時代精神的孔道!事實上,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創作者自然會以其發自心底的興趣、才情來關注和抒寫時代生活中最能體現人們真情實感的愛欲、善美、思想和理想,并通過那些富于人性深度的價值生活來豐富和提升作品耐人尋味的審美價值。誠然,價值的“主體性”特質使得價值觀具有無可争辯的主觀性和多元性,但大凡有着“藝術為人生”或“為人生的藝術”的根底,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就可以在個人創造性、個人愛好,以及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廣闊天地裡崇尚“人民主體”這一價值主體的最大公約數。

綜上所述,“現代性體驗”之所以成為現實題材電視劇藝術創作的一條“串珠紅線”,是因為聚焦、開掘和表現開掘人們時代生活中的“現代性體驗”不僅是藝術創作的規律性使然,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必然趨向。比如,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人民既是曆史的創造者、也是曆史的見證者,既是曆史的‘劇中人’、也是曆史的‘劇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即是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因此,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願、心情、心聲,”“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事實表明,為人民而創作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巴爾紮克說:“活在民族之中的大詩人,就應該總括這些民族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應該成為他們的時代化身才是。”⑨誠然,藝術創作是個性化的勞動,但優秀的作品同時又必然是民族精神、情感、審美方式等的生動呈現,正如丹納所說:莎士比亞不是外星球飛來的隕石,在他的背後有一個民族合唱隊的合唱……⑩由此觀之,“現代性體驗”之于現實題材電視劇(乃至中國文藝)的意義已超越藝術創作而涉及文藝精神!新的曆史方位必然帶來新的文化方位和文藝方位,40年來現實題材電視劇藝術創作的經驗大緻可以看作是曆史的運勢所閃耀的精神火光。換言之,惟有直面當下中國人的生存現實,并向着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着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着力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藝術價值,現實題材電視劇所塑造的形象、所講述的故事才能更好地展現當代中國的特殊詩情和意境。

課題項目: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價值論視阈中的電視劇藝術發展論”(16YTB019)

注釋:

①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第2版。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3頁。

③彭文祥:《中國現代性的影像書寫》,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8、43、51頁。

④[德]齊奧爾格·西美爾著,費勇等譯:《時尚的哲學》,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頁。

⑤[西]奧爾特加·加塞特著,周憲譯:藝術的非人化,《文藝理論研究》,1996年第3期,第95頁。

⑥[瑞士]C·榮格著,黃奇銘譯:《現代靈魂的自我拯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53頁。

⑦周憲:《審美現代性批判》,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355-358頁。

⑧[英]愛·摩·福斯特著,蘇炳文譯:《小說面面觀》,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頁。

⑨[法]巴爾紮克著,李健吾譯:《巴爾紮克論文選》,新文藝出版社,1958年版,第104-105頁。

⑩[法]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5頁。

(作者彭文祥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黨委書記兼副學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松毅系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影視藝術編輯室主任、副研究員/責編:張金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