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挑戰不可能》: 開創挑戰類真人秀新範式

《挑戰不可能》: 開創挑戰類真人秀新範式

時間:2024-10-30 10:20:01

由中央電視台推出的原創勵志挑戰節目《挑戰不可能》,繼2015年首播後,節目第三季又于2017年11月在央視一套周末黃金時段播出。《挑戰不可能》能先後成功播出三季,并且做到季季精彩,靠的不是“重複自我”,而是通過“求新求變、突破自我”不斷升級,從而給觀衆帶來新的收視體驗。《挑戰不可能》節目先後獲得多項榮譽,節目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為“2015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2016年獲得第53屆亞洲太平洋廣播聯盟頒發的“電視娛樂節目類大獎”,這些榮譽說明《挑戰不可能》的原創性和創新性得到了國内外同行的高度認可,中國原創綜藝開始走出國門。節目通過展現普通中國人身上的“無限可能”,講述我國各行各業挑戰“不可能”的故事,生動诠釋了“勇于創新、勇于挑戰”的新時代中國精神,打造了一檔标杆性的綜藝節目。

一、走出“獵奇”與“比拼”傳統,體現人文關懷

近年,競技類綜藝節目異常火爆,觀衆目不暇接。先後湧現出《想挑戰嗎》《誰是英雄》《功夫之星》《極限挑戰》等深受觀衆歡迎的真人秀節目,這些節目以運動、技能等為比拼内容,一方面滿足了觀衆的“獵奇”心理和娛樂休閑需求,另一方面也滿足了選手和嘉賓的“明星夢”,節目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赢。《挑戰不可能》盡管仍以普通人的超級技藝為展示内容,但不再以“比拼”的方式“造星”,而是通過節目向觀衆展現這些普通人在生活中不斷超越自我、挑戰極限的可貴精神和感人故事。這些技能也往往是選手嘉賓從工作和生活的某個點入手,是他們為超越工作和生活的庸常而進行的挑戰。比如,第一季節目中來自吉林松原公安局的女神探,她在長期的偵探生涯中練就了“足迹識人”的本事,在節目現場她通過腳印就能在30個人中準确找到目标人。消防戰士李海峰被稱為“電鋸英雄”,他在現場展示了他的超級本領,即在“毫厘之間”用無齒鋸把鐵絲迅速切斷,但燈泡卻不受損。在第二季中,廈門的警犬訓練專家李維福帶着他的警犬“草根兒”對已經稀釋2000萬億倍的樣本血液進行嗅探,并能從15輛目标汽車中找出目标血液。第三季中,天安門國旗護衛隊登上節目舞台,他們為觀衆展示了“一百步正步走和一百步齊步走”的“精準毫厘”升旗任務。三季節目中的選手大都來自平凡的工作崗位,他們在工作中不斷創造了一個個“不可能”,他們展現給觀衆的不僅是普通人對極限的超越,更是一種在工作中追求極緻、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

《挑戰不可能》的價值導向不是“以成敗論英雄”,而是倡導普通人在精神上追求極限和極緻,挑戰平庸和平凡。因此,節目并沒有把那些成功的挑戰者塑造成英雄和偶像,而是使之成為大衆的榜樣。在這種價值導向下,節目并不是一味地選擇能夠“百分百”挑戰完勝的人,節目中總會有一些選手達不到“完美”呈現。比如,因幫助隊友而不慎緻殘的選手夏伯渝老先生,再次挑戰珠峰時,卻在接近勝利時選擇了返回。按照規則,他是挑戰失敗者,但觀衆卻在他身上看到了“挑戰是一種精神狀态,而不是結果”,這也正是《挑戰不可能》的節目宗旨。不以刻闆的成績和數字來衡量選手,充分體現了節目的人文關懷。

二、以素人為主角,關注普通群體中的“明星”

電視作為大衆傳媒,其文化産品的目标消費者是普通大衆,但電視節目的制作者往往有精英意識,很多節目是讓大衆消費精英群體的故事、價值觀念。以真人秀節目為例,大多節目邀請的嘉賓是各行各業的精英人物,為觀衆熟悉,也被觀衆崇拜。近年來,随着電視業内競争的加劇和新媒體的興起,電視節目的精英導向不再一統天下,觀衆從各類媒體上看到了衆多草根文化中“有意思”“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物,這也改變了大衆“圍着精英轉”的文化消費傳統和習慣。在這種電視文化背景下,真人秀節目以明星為主要嘉賓的傳統已不再能繼續吸引觀衆的目光。由此,以純素人為主角的大型綜藝節目《挑戰不可能》在明星真人秀四面夾擊的環境下脫穎而出,成功播出三季,且每季都有新看點,觀衆群體不斷擴大。這些可喜的成績表明,素人真人秀同樣能為觀衆帶來休閑娛樂和文化熏陶,素人嘉賓是真人秀節目的正确打開方式。

作為一檔聚焦于“變不可能為可能”的真人秀節目,《挑戰不可能》讓素人真人秀更加精彩。在節目的創意階段,《挑戰不可能》編創團隊就主動把視角對準普通大衆,以期從普通人群中挖掘讓人驚訝的技能、尋找積極向上的力量。因此節目的核心理念就是展現普通人超越極限、挑戰不可能的超級技藝及其背後的故事。正如央視一套副總監許文廣所說:“節目裡的每一位挑戰者都是現實生活中平凡的普通人,但他們卻能夠勇敢地突破自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非凡的成就,讓平凡生命極緻綻放。”前後三季,有多位素人挑戰者在節目播出後受到觀衆、媒體和社會各界的熱議,比如“足迹識人”的偵探董豔珍、用聲音辨别事物的盲人陳燕、雙腿截肢的登山家夏伯渝老先生,等等。

這些平凡人身上蘊藏的非凡力量和寶貴精神,讓《挑戰不可能》從第一季起就擺脫了傳統挑戰類節目的“炫技”套路,專注于展現平凡人超越平凡的毅力和勇氣,而這些平凡人才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中國價值的真正代表。

三、《挑戰不可能》的升級之路: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在大多數真人秀節目播出一季或兩季就消聲匿迹的綜藝環境下,《挑戰不可能》在三年的時間裡成功播出三季,并且每一季都給觀衆帶來新的體驗,這說明節目走的是一條不斷升級和優化的“季播”道路。節目的升級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是選手的不斷“優化”。節目第一季共有五十多個項目,這些項目的難度對選手的要求很高;第二季則調整了第一季相對苛刻的标準,注重挖掘普通人的非凡技能,這些選手和項目更有标志性,更接近“中國制造”和“大國工匠”等國家宣傳的要求,因此展示的大都是各行各業中的卓越技能,讓觀衆更有認同感;節目第三季延續了第二季“行業選手”的标準,但創新了主流價值觀的表達方式,把焦點聚集年輕一代,意在挖掘和打造“青年偶像”,從而給年輕觀衆帶來更多啟發和教育,讓中老年觀衆對年輕一代刮目相看。

其次,不斷突出節目的“中國特色”。與第一季強調人類“超越自身,挖掘潛能”的主題相比,第二季更加注重選手的人物塑造和價值内核的挖掘,着力挖掘選手身上的中國特色,同時在一些涉外項目中加入中國元素,竭力講好中國故事。節目第三季還融入了能代表我國新時代精神和時代價值的相關項目,并提出“砥砺前行,自強不息”的節目制作理念。此外,第三季增加了很多表現“中國驕傲”的新元素,比如展現我國高端科技、工匠精神和偉大成就的挑戰項目,比如在挑戰背景中加入珠港澳大橋、傳統古建築、複興号等極具特色的标志性中國元素,給觀衆帶來濃郁的“中國味道”。

第三,打破時空局限,把《挑戰不可能》辦成一檔國際性節目。一方面,為保證節目有更好的呈現效果,使挑戰項目不因空間受限,節目走出“室内演播”的傳統,采取室内與戶外結合的多元呈現方式,為超越“不可能”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表演舞台。另一方面,“打開國門”辦節目,不斷升級節目的國際化,既在選手的選擇和節目的制作上表現出國際視野,在電視語言的表達上也更加國際化。比如第二季放眼全球,向全世界征集頂尖選手,由此招來了蒙古國的“千裡眼”夫妻挑戰我國選手,而來自美國的籃球小神童與來自伊朗的體操小神童們更給觀衆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才藝挑戰内容。這種開放的視野和國際化表達,有利于節目的全球傳播。

最後,在新時代背景下,節目不斷探索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經驗和模式。追蹤節目前後三季所走的路徑,觀衆不難發現,節目第一季注重講述挑戰者個人超越平凡的故事,到了第二季、第三季,節目一方面繼續講好這些挑戰者背後超越自我的個人故事,另一方面更注重挖掘挑戰者們所代表的中國形象,意在通過這些挑戰者向全世界講述正在中國發生的無數感人故事。節目沒有表現出濃郁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更多的是把個人的挑戰故事與國家發展、民族複興事業緊密聯系起來,讓中外觀衆從挑戰者身上看到了一個國家走向未來的夢想和希望。第二季、第三季中大多數挑戰者的超級技藝是“工匠精神”的體現,是他們在工作中追求極緻的結果,挑戰者身上所展現的工作責任感和滿腔熱情,正是中國實現“制造業強國”的有力保證。

基金項目:2016年度重慶社會科學規劃培育項目“重慶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新媒體傳播策略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号:2016PY34

(作者單位:重慶師範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責編:談媛媛)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