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從電影《小森林》看生态美食傳播

從電影《小森林》看生态美食傳播

時間:2024-10-30 10:10:59

生态美食,是伴随着20世紀80年代源起于歐洲且在全世界範圍内長期發展的“慢食運動”而興起的一個飲食概念和術語。《小森林》是一部彙集春夏秋冬四季的美食劇情電影,劇中女主角是一個平凡女孩市子,因想與大城市的喧嚣吵嚷做些許的告别和隔離,她選擇重返自幼生長的位居于日本東北區域被稱為“小森”的村落,過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耕生活。小森的日子雖然平淡清落,但伴着當地的民俗文化、季節時令的更替以及自身對美食的喜好,市子與其鄰友的古樸素雅的生活似乎也顯得分外閑靜悠然。該片上下兩部《小森林:夏秋篇》《小森林:冬春篇》公映以來始終保持着較高熱度,在國内各大視頻網站上保持近2000萬次的播放量,衆多觀影評論中頻頻流露出對于恬淡清新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時也透露着對諸如“小森”這樣靈幽之所的期盼和向往。本文通過對屏幕影像經典的分析,嘗試解析生态美食的内涵蘊義以及影像傳播生态文明和慢食文化的效能和意義,為如何更好地制作扣人心弦和靈魂激蕩的美食電影提供些許參考。

一、美食電影的生态哲學

美食傳播是與應用哲學息息相關的,而應用哲學将傳統形而上的哲學與現實實踐緊密連接在一起。它彙集了藝術、心理、生态、社會等等實踐元素。本部分通過對影片《小森林》影視腳本的深入分析,嘗試從應用哲學層面解析生态美食在影像文本中所體現的内涵蘊意。

1.在幀幀像素中品味生态美食的影像特征

美食的内涵和關注維度長期以來逐漸發生着些許轉化和改變,生态美食的哲學蘊義始終與原始生态環境下的種植使用相關,但又不僅僅局限于食材的生産消費,從廣義上還與烹調品鑒料理的心境和情懷、對于食物處理和烹饪的創意創新觀念和技能相連。初春之時,市子每天都會在田地裡反反複複地翻看檢視卷心菜的層層葉子,發現蟲卵和幼蟲會用手及時地清理;即便是工作居住在城市裡,也會利用手邊的環境和材料種植紅皮小蘿蔔,待一月長成之後在蘿蔔表皮劃縫浸汁且混入荷葉烤飯中,不失為上班族午間解乏添味的原味佳品。

此外,山林鄉壤中很多美味的背後都蘊藏着偉大的親情。市子媽媽長期一人撫養市子長大,有時不免由于繁忙的工作而喪失了對于家人的陪伴,但無論是費盡功夫去掉青筋的炒青菜、冒雪在厚厚的積雪中挖出冬花做的味噌醬,還是憑借多年烹饪經驗調制的伍斯特醬油、巧克力榛果醬和土豆烤面包,在道道精美貼心的食物中潛藏着母親對女兒無時無刻的關懷和對于生活真谛的探索追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原生态環境中原料的就地取材和創新性處理是素香美味純天然的自然展現。市子總會依照有限的食材,不斷變換菜色去豐富恬靜的生活,滿足自己和朋友們的口味需求,用食物去潤滑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

2.用美食叙事勾勒“慢生活”理念

影片利用四季将電影本身切割,劇中主人公市子的生活完全置于一種最原始的生存狀态,四季的交替帶來了不同的飲食靈感和收割喜悅,脫離大城市無休止機械般的工業生産狀态,小森含蓄悠遠、超然物外的鄉野生活充滿着變化和驚喜,而這種幽然甯靜的生活畫風與在全球逐漸被廣大民衆追崇的“慢生活”價值理念相吻合。首先,慢生活脫離不開原始的農耕勞作,徒手種植和收割的滿足和快樂是機器的嚣嚷嘈雜所不能取代的,這也是慢生活理念中消費者轉化為生産者的最好表征。經過辛勤的勞作收耕,午間在田邊大樹下栖息,心滿意足地打開包裹餐食的布帛,任徐徐微風吹亂鬓入耳間的發絲,伴着溪水潺潺流動的聲響,感歎播種收耕的時間輪回流轉。

另外,“紅豆餅”“紅豆包”“紅豆冰沙”的制作也和市子每年悉心對紅豆麥田的照料息息相關。生命力極其強悍的“紅蕃茄”在炎熱的暑季種植,雖顯頑強但也有緻命弱點,市子需每每搶在梅雨降落之前完成果實回收,不然成果會停止生長且慢慢枯萎。其次,慢生活概念與原生态環境中人們對于食材的自主創造緊密聯系。“糖煮闆栗”是由小森村民口口相傳中自主研發的地方風味,秋季落滿山澗的闆栗成為人們消食開胃的最佳輔食,人們在煮闆栗的過程中根據個人口味分别加入了紅糖、蜂蜜、醬油、紅酒等味汁和調料,滿足了不同的口感需求,同時也豐富了地方的飲食文化,成為小森時令季節的佳肴特色精品。

3.以“慢食文化”看生态文明觀

慢食運動自其誕生之時起,就與對于尊崇人體生物節律和心情愉悅程度的品質食物消費使用息息相關。慢食運動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美食的公共形象畫面和内部隐性功能。該片以毫不嘩衆取寵的方式,借助簡易烹食的各種林間美味來展現返璞歸真的生活美好,是日式“禅學”“素食”信仰的體現,也輝映了當下遠離消費主義社會現實的“佛系”清淡生活的素樸精神境界和生活理念。劇中的伍斯特醬油和巧克力榛果醬雖然在超市就能輕易買到,但自市子記憶時起,母親福子會不怕麻煩地就地取材、親手制作,使其成為家裡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佐食調味劑。

“慢食”文化風潮引領的生态文明觀除了用來诠釋人和自然的關系,也可以用來描述人和人之間和諧共處的關系。小森地處日本東北農村,形态猶如山間盆地,是一個群山環繞、水氣充盈的自然鄉村。居住在這裡的村民有自己的村落委員會,鄰裡互助、結團相幫的精神文化代代相傳,村民之間經常互相照扶各自的田地莊稼,有美味膳食也會相互分享品嘗,節日慶典讓地方的文化傳承得以延續,村落文化教育也時時有居民的積極自主參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非常純靜自然,沒有城市工商業空間場所中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當市子好友紀子滿懷憤恨地邊砍柴邊咒罵公司老闆解氣之時,被路過的爺爺聽見訓責“因為看不見自己的缺點,才會對别人的短處不諒解”,這種克己複禮、問責自治的情懷是懷古修身的生動體現,也是小森村民的心境良善、心向共和的純真自然映照。

二、生态美食的視覺傳播

視覺傳播融彙了信息傳達和受衆理解兩個關鍵環節,二者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傳播效能的層次和有效性。阿爾多斯·赫胥黎在其《觀看的藝術》一書中提出“感覺+選擇+理解=觀看”的公式,核心思想是視覺信息的傳導和獲取不是簡單的選擇過程,更依托于觀視者的精神加工和理解。本部分以《小森林》為叙事文本,客觀分析與電視視像信息傳播有關的空間場域、故事情節叙事和動靜結合的影音效果,為如何更好地傳遞生态美食圖像信息提供參考。

1.美味視效誕生的空間場域

片中運用大量的空鏡頭和長鏡頭展現自然環境之美。潺潺流水、随風櫻落以及翠綠的稻田都一覽無遺地展現在觀衆視野之中,呈現出一種樸實無華、恬靜悠然的森山田間景象,為數種美食的誕生鋪墊了廣闊無垠的視覺景象。夏天山體和地面不斷翻騰向上而起的濕氣讓小森籠罩在團團霧氣之中,發黴的廚具和滿屋的潮氣讓爐火重新點燃,就着滋滋燃燒的火苗激起了做全麥面包的靈感,因為梅雨季是小麥收獲的時節,并且屋内集聚的熱氣也利于面團的膨脹和發酵。環境的空間構建是産生食物加工成品的重要促進因素。

另外,市子的廚房成了誕生各種特色美食的空間場域,對于美食不同角度的特寫與長鏡頭對整體環境的鏡像描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市子在烹饪食材時數次以蒙太奇的影像拼接手法回憶了母親做同一食物的場景,一道最為簡單的炒青菜卻融入了母親的巧思妙招,而三色聖誕蛋糕的做法也突顯了女兒對母親食物處理方法的革新和更進;母親在锵锵切菜之時所說的“制食走心”的告誡也成為女兒美味生活的金句良言。各種生态美食的視覺呈現的傳遞除了食物本身的誘惑力之外,盛裝飯食的碟盤碗筷的用功也不可小觑,日本的陶瓦燒瓷有悠久的曆史,無論是封裝味噌的陶罐,還是托盛雪魚意面的瓷盤,其工藝色澤均和其中的吃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2.故事鋪陳增添視覺美感

心理學者哈沃德·加德納曾這樣看待故事和人類之間的聯系:“故事是我們的居所,它聯結‘我們的’世界”。亞裡士多德的《詩學》中涉及了一些叙事研究,他認為情節是叙事的第一準則,最為關鍵的是首先要設定故事情節的起承轉合。《小森林》中幾乎每道美食都隐含着一個人情暖溢的故事,三色聖誕蛋糕勾起了市子對母親聖誕聚會之時詞令偏頗的看法洞見,印度咖喱飯和脆麥薄餅掀起了對閨蜜間細緻弱微的情感起伏變化,烤鴨肉也滿滿盈溢着小森村民對西洋鴨的喜愛和尊敬,納豆糍粑也讓人不禁回想起當地節日慶典團聚一堂的雀躍歡騰。故事情節的細節描述激發起觀衆對美色香噴的桌上料理源頭的探索渴求,也令冒着騰騰熱氣的飯食增添了融有人情暖熱和地鄉文景的色味香濃。

影片中多處情節叙述了市子和其好友紀子間的情緒跌宕。女性閨蜜間的偶爾争執和對峙可以通過一道精美香醺的咖喱肉來化解,一起采摘并制作的飾餅、圍爐烘烤的冬日紅薯以及團坐品食的冬花味噌飯中都時時流露着發小之間親密無隙的情義和無法擱淺的友誼。除卻閨蜜之情,美味中還滿溢着鄰友之助。對于同村自小相伴成長的夥伴裕太的描述,也有若幹難以割舍的相關故事,裕太着實在好幾個情節片斷中充當着美味品鑒師的角色,對于節節草、夏日米酒、糖煮闆栗、炭烤鳟魚以及卷心菜蛋糕的分享過程中,裕太的褒貶評價是促進美食傳播和創造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包含着對于好友市子烹饪技能和興趣的激勵。可見,形形色色的料理在銀幕上的聲色呈現是與其相關的人物場景的情節叙事密不可分的,故事的适時鋪陳可以有效地增添餐食的圖像色澤和視覺美感。

3.動靜相宜突顯自然視效

原生态美食的獲取和烹煮,與在原始自然環境中和動物之間的競争和搶奪有着某種程度上的關聯。無論是初春在路邊樹林中含苞待放的通草果,還是秋收時節掉落在山澗草叢中的闆栗,用市子的話來說“是場與動物的争奪競賽”。這種最為原始形态的“食物競争”讓不易獲取的食物添增了貴重的光環。村落美味的獲取從另一方面與村民的異地跋涉搬運勞作相關,條條生鮮鳟魚在河床裡自由地遊動構成了小森獨特的旅遊觀光景色,魚尾在水花中的徐徐翻滾波動為幽香靜漠的鄉野山村增添了超然靈動的光澤色彩。此時此刻,堆起爐竈、點燃炭火,就着河岸宜靜宜動的風景,在亭溪草畔旁烹烤現場宰殺的魚耳,頗有一股野味徐香的滋味。

除了描述野生動植物的“奪食”之味和千裡搬魚的辛勤勞作之外,電影不同場景的背景音樂也恰當地突出了多種多樣鄉野食物烹調的樂趣以及主角創造美食過程中的五味雜陳。影片音樂都是配合劇中場景專門創作而成,春夏秋冬四首曲子一并收錄進FlowerFlower樂隊的專輯《色》中,曲風以柔和輕靜、幽婉怡然為主。節奏跳躍的樂曲《夏》配合影片中市子在空曠林野澗道中歡快騎行的畫面糅合鋪陳展開,而樂曲《冬》的緩慢輕揚突出了小森白雪漫山、積雪密布一望無垠的場景。音樂和影片場景的相得益彰構建和諧的視效情境,将觀衆的視線和情緒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三、結語

《小森林》這部四季更疊的美食電影是與“慢食主義”“慢生活”理念烘托的“生态美食”觀念緊密相聯的。本文以屏幕視像信息為文本,分别從美食傳播的生态哲學、美食影像的視覺傳播兩方面探索解析生态美食的内涵蘊意。通過對于小森美味影片資源的深入分析,發現影像素材所傳達的情節叙事、視效色效、環境場域等多維度的細節信息均與“慢食”引領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慢生活文化思潮是相互輝映的。本文對于《小森林》上下部劇情影像素材的品析,可以為更好地制作浸入心脾和靈魂的美食電影提供些許理性的參考。

本文獲得2017年中國傳媒大學文科預研校級項目“京津冀青年組織在環境傳播中的參與研究”課題(項目号:CUC17A45)、北京人文社科項目“基于生态文明建設的中國環境傳播研究”(項目編号:16XCB004)資助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責編:張金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