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求職者過于看重自我“秀”
在國人眼中,“求職”本身就是一件關乎生存的大事。将求職過程搬到電視熒屏之上,這種公開、透明的招聘模式一旦呈現出的效果不理想,便會引發觀衆、求職者乃至招聘者的排斥和争議,因此,求職類節目早期的發展市場并不被看好。加之求職類節目大量湧現,收視率、影響力等成為節目發展的“緊箍咒”,在這種激烈的競争環境下,各類節目開始用炒作、話題來吸引觀衆,導緻部分節目的社會責任感日漸缺失,節目創辦與求職者參與的初衷也有所改變。
就節目的創辦初衷而言,作為一檔社會服務類節目,其創辦宗旨是為求職者提供就業指導和應聘指南。在娛樂至死的今天,求職類節目越來越偏向娛樂化。如《非你莫屬》作為一檔求職服務類節目,并沒有在發掘人才方面下大功夫,反而在娛樂大衆方面做足了功課。其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中,節目模式和内容越來越固定,缺乏創新和改進,生存境地也愈加窘迫,以至于不惜借助“炒作”來提高收視率。
為了制造“戲劇性”和“矛盾”,主持人語言刻薄、犀利,BOOS團體大話連篇,求職者窘态百出,這些都成為節目博取關注度的方法和手段,也使此檔節目逐漸背離了創作的初衷。正如之前備受關注的“海歸求職學者被質疑,不堪打擊當場昏厥”事件,節目中,稱自己在法國留學10年、獲有3個文憑的海歸人士,被主持人和BOSS團體一再質疑,其不堪打擊,當場昏厥。此種情境下,主持人并未首要關注其人身安全,而是提出“你是在演戲嗎”的質疑,引發現場觀衆和諸多網友的争議。
從求職者的角度來說,當求職者在節目中靠“秀”獲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并借此嘗到“出名”的甜頭時,便會漸漸轉變參加節目的初衷—不再以求職為目的,而是為了走紅。在《非你莫屬》節目中因為過度自我“秀”而走紅的例子不在少數。如某清華博士在參加求職節目時,因對多個名企進行“挑刺”而成為網絡紅人。面對場上10位老闆,這位博士反應機敏、言語直接,如針對東方風行集團載入客戶端程序緩慢的問題提出建議,并提倡其在項目開發時要做到有機和環保。在現場交流環節中,他還十分淡定地給潘石屹等諸多名企老闆提建議。其現場表現獲得了諸多老闆的青睐,最終獲得了到心儀企業就業的機會。
同屬此類的還有一位來自天津的小夥。因在求職節目中表現幽默,他一夜“爆紅”。在求職過程中,他原汁原味的天津話以及幹脆實在、直截了當的應答成為整場節目的亮點,其類似于相聲的表達方式不僅赢來了滿場的歡笑,還在網絡上引起了轟動。随着越來越多的人在求職類節目中憑借另類的表現被觀衆所熟知,求職者參加節目的初衷也顯得越來越不純粹。求職類節目若不改變依靠“秀”博取關注度的做法,長此以往,勢必會走向窮途末路。
二、使求職者對職場法則産生錯誤認知
雖然在招聘場上會有殘酷的競争,但溫情同樣存在。當下的中國職場依然在片面地強調競争的必要性,在強壓之下而産生的“狼性法則”被衆多企業作為發展的推動力,緻使求職者在面試的壓力、考核的嚴苛以及短期壓榨性的工作方式中,對企業文化的誤解和兩者之間的鴻溝日益加深①。許多求職類節目都通過展示職場的殘酷、選手的失态來賺取收視率,所展現的企業文化多為負面的。節目中,好似每一個企業家都是殘酷的、挑剔的,每位求職者都是身經百戰,隻有具有超強技能的“超人”才能被認可。這難道就是真實的職場生活嗎?并不是。一檔節目隻是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作為新手進入職場的試驗田,節目不能以偏概全,誤導求職者對企業文化的認知。
而《非你莫屬》卻将“戲劇性”或“矛盾”放在節目創作的首位,将評判和決定選手的“命運”為追求,逐漸失去了對現實職場的正确反映。亦如之前節目中出現的海歸女與主持人的“互掐”片段,其在微博上被瘋狂轉載,引發了諸多網友的熱議。從新西蘭回歸的海歸女欲在節目中謀得一份文字編輯工作,卻在求職過程中屢次遭到主持人以及BOSS團體的攻擊和刁難,最終以求職失敗而告終。不少網友在看過該片段後紛紛表示,這麼殘酷的職場都快趕上宮鬥劇了,甚至引發“主持人和BOSS團體對求職者的人身攻擊會不會使求職者産生心理陰影”的質疑,然而節目并未對此做出任何解釋。這種缺乏人文關懷的做法,難免會對當下求職者的求職心理造成消極影響,使他們對職場産生恐懼,甚至形成錯誤的就業觀念。
節目應以相互尊重來替代“狼性法則”,進而正确引導求職者的就業觀。在職場“狼性法則”的影響下,節目中的求職者為了達到求職目的,開始以“迎合上司”為面試準則。加之節目中前來招聘的嘉賓大多是為了宣傳企業形象,他們往往是老闆,而非具有專業人力資源管理經驗的人士,這就導緻節目陷入以老闆的個人喜好來決定選手去留的誤區,導緻求職者漸漸忽視自身專業水平的提高。
此外,在節目中,老闆因為求職者的小錯誤而“滅燈”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求職者的眼神遊離、介紹時雙手放在胸前,又或是因為緊張發揮失常等都成為滅燈的理由,暴露出參與節目的老闆人力資源知識的匮乏。就招聘而言,其本身就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在節目招聘過程中,老闆僅僅用幾分鐘的時間就對求職者作出評定,缺乏對其專業知識和性格的全面了解,加之往往根據自己的好惡作出判斷,這樣來評判一個人是否優秀或能夠勝任此類工作是不夠嚴謹的。
三、對求職者的就業觀産生錯誤引導
電視作為一種大衆化的傳播媒介,其受衆範圍廣,影響深遠,對于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的引導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别是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求職類節目,其所傳達出的求職觀念和價值導向,對整個社會、生活都會産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求職類節目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與價值,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職責。然而,在當前的一些求職類節目中,這種意識與情懷卻并沒有凸顯,反而被弱化甚至摒棄。其所傳達出的價值觀念,勢必會對求職者的就業觀産生錯誤引導。
目前,在各大視頻網站,求職類節目都被放置在“綜藝節目”這一欄。某百科網站甚至将其定位為一種娛樂性的節目形式,并包含着許多性質的演出,如音樂、舞蹈、搞笑等才能展示。從本質上來看,求職類節目隻是一個供大衆茶餘飯後進行消遣的娛樂節目,因其關注點與社會民生現實相貼合,形式新穎,所以備受關注。但随着職場類節目的蓬勃發展,影響力逐漸擴大,許多沒有求職經驗的應屆畢業生都将求職類節目當成現實職場的鏡子,并以其提供的就業指導為标準。雖然節目為求職者拓寬了求職平台,還提供了大量的應聘技巧,但由于自身的娛樂性質,節目往往會在價值判斷标準上出現偏頗,導緻求職者就業觀的失衡。
一些求職類節目中所傳達的薪酬觀念往往不被觀衆所認可。由于各地的物價水平有所不同,其傳達的薪資理念與現實情況是極其不符的。節目中,部分公司和企業所開出的工資有時會高得離譜,例如前台的月收入是3000到4000元,而很多銷售一上來就是7000元。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地方的銷售都是按照績效來領取工資,有的甚至是零底薪,而前台的工資大多在1000到2000元以内,與節目中所開出的工資額差距較大。對于沒有就業經驗的學生來說,這種不切實際的薪酬觀念勢必會使其在初入職場時産生較大的心理落差,不利于其薪酬觀念的合理建構。
與此同時,煽情路線在各大節目中大行其道,求職者借助情感的軀殼來獲取關注的現象屢見不鮮。例如《非你莫屬》中一位單親媽媽在求職時利用孩子來博取同情,然而其在現場展示作品時卻被嘉賓拆穿,此類舉措引來了廣大網友的熱議。情感隻有作用到觀衆内心、引發觀衆共鳴才能被接受和認可,絕不是用來肆意消費和利用的。在當下的一些求職類節目中,似乎每一個選手背後都有一個“凄美”的故事,每一次淘汰都會制造一個“動情”點,雖然這種方式和手段能夠滿足部分觀衆的窺探欲和好奇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節目收視率的增長,但濫情不等于同情,僅僅依靠迎合觀衆趣味的行為會使節目喪失求職引導作用,受到觀衆的質疑和批評。
注釋:
①邵琨: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問題及引導研究,《勞動保障世界》,2016年第10期(增刊),第12-13頁。
(作者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旅遊管理系/責編: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