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時代的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進程中,特别是在現代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創新中,在全球電視事業的向前推進和拓展中,帶動了中國電視劇以及中國電視劇種類創新和開拓。縱觀望去,情景劇、曆史劇、軍旅劇、都市劇、家庭劇、言情劇、鄉村劇、諜戰劇等等,如同雨後春筍般在時代的步伐和新文化生态視野下的短短20年裡不斷湧現。中國電視劇也不再是簡單的重疊和複制。
随着曆史、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發展,今天我們已經享受到了高科技所帶來的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同時也促使人們追求更多的精神世界的向往和寄托,追求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世界,這成為當今人類的主要生活和生存目标之一。為此,電視娛樂節目已經悄然占據着人們的精神世界,特别是電視劇更是人們談論的主要話題之一,它使人的精神生活、情感世界得以淨化和升華,使大衆在一天的工作之餘,疲勞得以消除,緊張得以緩解,故而在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綜觀電視劇市場,我們進一步研究發現,近十年來,諜戰劇雄霸天下,它往往以驚險緊張的情節,扣人心弦的懸念,善惡昭彰的人物命運來結構故事;采用案發、推理、偵破、追逐、槍戰等結構,達到引人入勝、步入夢幻、忘卻自我的審美境界。從《江山如此多嬌》《我們的特務生涯》到《誓言無聲》《暗算》《潛伏》再到《地上地下》《僞裝者》……都從一個嶄新的角度,給受衆帶來更加刺激的觀感。
大勢的追捧、一輪又一輪的收視熱浪,已成為一種文化研究現象。一方面,諜戰劇已基本形成産業化發展,生産數量上的急劇增長帶來劇集品質的參差不齊,并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受衆的審美疲勞;另一方面,類型化的逐漸穩固,導緻諜戰劇進入一種模式化的創造窠臼。在利益之下,不得不在故事的表層上挖空心思。由此制約着諜戰劇在藝術審美以及創作上的重疊矛盾,從而進入前所未有的困惑。挖掘中國諜戰劇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曆史底蘊,根據時代精神重新反思諜戰劇中的文化、政治、情感、人性、信仰等具有人文關懷的曆史命題,真正意義上反映刑偵與反刑偵戰線上和長期隐蔽戰線上所做出的貢獻和自我犧牲的故事,卻寥寥無幾。中華民族五千年璀璨的曆史和厚重的文化沉澱,沒能從本質上去挖掘,這是我們當今諜戰劇的瓶頸。縱然如此,諜戰劇仍然猶如雨後春筍般取代和占據着新一輪的電視劇黃金時段。
真正意義上的諜戰劇,正是以“隐蔽戰線”為脈絡,再一次從真實故事的基礎上,以深度意義模式和人生反思為文本建構原則,追求文藝永恒價值來創作的一部部反特情報傳遞系列的電視連續劇。如《地上地下》成為偵察員們嘔心瀝血的奮鬥精神、壯志報國的情懷和獻出青春與生命的真實寫照,“揭開塵封半世紀偵察情報秘史,展示雲詭波谲的敵我隐蔽較量”。該劇表達了在建國初期的偵察和反偵察的情報工作中,給中國反特務間諜史留下了壯麗詩歌和同行業的神聖、神秘與自豪感,從而給大衆強烈的精神欲望和對人生的另一種深沉體驗和理性感悟,表現出更加深刻的人生價值觀和審美觀。在觀賞的同時帶來的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是任何形式都無法比拟的。這就是諜戰劇的文化沉澱。
在把諜戰劇推向一個新的裡程碑的《潛伏》中,以獨特的視覺将鏡頭伸向了生活的各個角落,展示了各色人等的欲望、追求和命運,以人世間存在的摩擦、碰撞、溝通和交流,來洋溢着一種世俗向往和崇敬的陽剛之氣,追求一種明快創作特征和審美情趣。該劇成功的關鍵還在于,無論是傳統文化的積澱還是那個時代的文化傳承,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釋。劇中,官方主流文化與市民文化即大衆文化達到一緻的交織,涵蓋精英文藝與通俗文藝的諧和,體現出特定的時代氛圍與心理氛圍達到空前默契。可以說,在中國諜戰劇的文化沉澱的創作中,《潛伏》兼融了藝術與美的創作理念。
諜戰劇最為厚重的是它的文化内涵支撐。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标志和文化代表的符号。諜戰劇從誕生至今,每部劇都深深地镌刻着時代的痕迹,并在創作着跨越意境的三層内涵。例如:《僞裝者》明氏姐弟中,他們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是以“僞裝”的身份示人。大姐明鏡表面上是富商,其實是為共産黨努力工作的紅色資本家;大哥明樓擁有三重身份,是汪僞政府要員、國民黨軍統特工、共産黨高級諜報人員;養子明誠,誤打誤撞加入了國民黨軍統特工,實際上他是一名共産黨員。小弟明台也在偶然機遇之中,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和國民黨特工,并以國民黨特工的身份周旋于世。在四人之間的親情與身份的博弈中,觀衆無論是從該劇的内涵到外延,還是從審美的藝術與美的兼融,都始終沉侵在各自相互隐瞞的身份之中去猜疑,進而因獲得這種快感而興奮,由此實現文化沉澱的藝術與美的交融。
諜戰劇《麻雀》講述我黨情報人員陳深以“麻雀”為代号,潛伏到汪僞特工總部首領畢忠良身邊,通過自己的機智、沉着,巧妙利用與畢忠良的關系,在日本侵略者、汪僞分子等各派勢力之間的微妙縫隙,一次次打擊敵人。特别是在危機時刻,與自己的昔日戀人徐碧城打入國民黨特工假扮夫妻的唐山海夫婦二人緊密聯合,最後成功的竊取了汪僞政府的“歸零”計劃。在這裡的文化沉澱表現出一種“情史”的寫意,正是這種無法言表的“情史”,在愛恨情仇中一次次觸動陳深的靈魂。觀衆在殘缺的愛情中,感受着中國傳統文化沉澱下的藝術與美。
《父親的身份》裡的“父親”是有血有肉有缺點的共産黨員,他幾度将自己、戰友和家人置于危險之中,還仍然堅守着對黨的無限忠誠。即便是黨對他進行甄别,即便是黨對他産生懷疑,他仍無怨無悔的堅持鬥争,孤身奮戰,默默的收集情報,保護自己的家人,直至黨重新認可他和啟用他……這些都是在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堅守的創作内涵指引下的具體行為約束,是中國諜戰劇文化沉澱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文化内涵的深度與廣度上,表現出一個偉大的共産主義戰士才能做出的豪邁舉動。
《黎明之前》“劉新傑”們為了信仰,為了共産主義,選擇了崇高的理想。在文本創作中,結尾給了我們更為深刻的内涵。當“水手”段海平:“這一切就像是一場賭局,籌碼是你的生命,而我是你的入場券”的語言,深深的感動着觀衆,為之流淚、踹息。在那些歲月中,“水手”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潛伏在國民黨内部多年的我黨優秀情報人員劉新傑的生命。
撤退台灣前,譚忠恕和劉新傑來到了“水手”的墳前……
譚忠恕:他的墓碑上應該有個名字啊。
劉新傑:刻什麼名字呢?我們連他的真實姓名都不知道。
……
劉新傑:你要我走我就走。這些年,我已經習慣了聽你的話。
在這裡表現出來的諜戰劇的文化内涵是理想和信仰的崇高選擇。面對曆史,面對人生,我們每個人都在十字街口抉擇。特别是在戰争年代,每次抉擇都将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諜戰劇的文化支撐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體現,并滲透着中華文明傳承下去。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多次強調“文化化人,藝術養心、重在引領、貴在堅持、勝在自信”,我們期待着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堅定地走下去。
中國的諜戰劇在策劃和推出的一部部反應隐蔽戰線上的無名英烈為主體的電視連續劇中,怎樣宏揚和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怎樣書寫每一段曆史,其背後的意義更加重要。在那忽喜忽悲、忽驚忽歎的曆史長廊裡,映着先輩們的影子,也刻着今天你、我、他的對人生的啟迪和對生活更高的渴望,以及對文化深刻的沉澱。無論哪一個場景、無論哪一個人物,無論哪一個故事……我們每個人就是在這樣的故事和影子中一步一步的走下去,被曆史感動着、呼吸着;也在生活裡被時代感動着、呼吸着,在猛烈的咀吸着其中的文化内涵,然後走完人生之旅……中國諜戰劇要走出誤區,在藝術的審美世界中自覺的追求民族文化的營養,反思藝術與美的兼容,重塑偵察情報人員在不凡的意志品質、道德情懷和人格力量的民族精神的鼓舞下的鬥志。
中國諜戰劇就是在這樣的曆史厚重中,擔負起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在所有的諜戰劇中,彰顯文化沉澱的曆史使命,并在拍攝和制作中融入藝術與美,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世界結合的完美畫面。不是為了市場而生産,更不是為了某種功利性的目的而創作。将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風民俗和優美動人的反偵察情報人員隐蔽了半個世紀的情報秘史有機的結合起來,才有可能真實而藝術地表現那段厚重曆史及人物。
(作者單位:峨眉電影制片廠/責編:張金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