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菜,也稱為“京蘇大菜”,是指以南京為中心,一直延伸到江西九江的菜系,它屬于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的蘇菜。有人曾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将蘇菜比作“清秀素麗的江南女子”。一直以來,蘇菜就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譽,和紅火的魯、川、粵菜相比,蘇菜更為靜默。和蘇菜一樣,金陵菜也顯得恬淡、低調。
金陵是一座文化古都,文明史長達6000多年,古時就有詩人将這座城市贊譽為“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作為“帝王州”,金陵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大小吃食也和曆史息息相關。
由于金陵菜制作精美、格調高雅,因此在古時便受到上層名流的喜愛,名門望族設宴時都以京蘇盛宴為傲。而金陵菜流入民間之後,在百姓之間傳承、延續,經過簡化改造,沾染上了一絲樸素的氣息,變得更加親民。
南京一大怪不愛葷菜愛野菜
在南京,一直流傳着一句民諺:“南京人,不食寶,一口白飯,一口草。”從中可見南京人的飲食态度,“草”指的就是生長在田野河灘的野生蔬菜,南京人自古就有吃野菜的習俗,據史料推斷,早在春秋以前,南京的先民就已經開始食用山間野菜了。而南京人吃野菜的習俗延續至今,不僅野菜的品種日益豐富,食蔬的風氣更是有增無減。
有人說,有水的地方就有野菜,這句話未必完全正确,但也有一定道理。野菜多生長在水分充足的土壤中,因此吃起來才水嫩、鮮美。多雨的春天是野菜生長的最佳季節。雨後,青翠嫩綠的野菜從濕潤的泥土裡争先恐後地冒出頭來,熱熱鬧鬧地遍布在山野、田壑間。
為這一刻,南京人已經翹首期盼了整個冬天,明媚的春季來臨,市民們總會三五成群,挎上籃子,一起去郊外尋覓美味。若是想要吃上最鮮嫩的野菜,還得考驗人們的“眼力勁兒”,野菜的生長周期很短,稍不留神就會變老,入口苦澀,不再适宜食用。
南京人對野菜趨之若鹜,其實與南京的曆史緊密相關。“南朝四百八十寺”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詩句,反映出南朝時期佛教盛行的情景,此外,南京曆來是衆多王朝的國都,因此,民間受佛教影響的程度尤甚,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偏愛素食,對野菜更加情有獨鐘。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由于春節剛過,人們吃膩了大魚大肉,需要清淡的食材來改善口味,所以野菜就成了不二之選。
如果要按照野菜受歡迎的程度來排名,馬蘭頭肯定跻身前列。馬蘭頭别名十裡香、紫菊、田邊菊等,早春時節一蓬一蓬地長在路邊或山坡上。由于煸炒馬蘭頭特别費油,因此人們多将其做成涼菜,剛采摘下來的馬蘭頭經沸水焯熟後,加入調料攪拌即可。另外,人們還選擇性地加入了豆腐幹、蝦米、雞絲、火腿絲、皮蛋、花生米等其他材料,做成“百味涼拌馬蘭頭”。
馬蘭頭之所以備受歡迎,不僅因為其味道鮮美,還因為它具有一定的藥效,葉片搗碎後能止血,适量食用馬蘭頭,有利于清熱解毒。
此外,南京還有一道家喻戶曉的普通小菜——蘆蒿炒香幹,南京人常說:“蘆蒿隻有南京才有”,因為說到吃蘆蒿,沒有哪個地方能與南京相媲美。南京人吃蘆蒿極其講究,處理蘆蒿也格外精細,一斤蘆蒿要掐掉8兩,隻留下一段青翠的嫩尖兒,翻炒時僅僅加入香幹、油鹽,如此簡單地烹制,完好地保留了蘆蒿和香幹的自然清香,吃起來更加爽脆、可口。
雖然野菜生長在自然環境中,看似健康無害,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福享用,部分野菜含有容易導緻過敏的物質,如果特殊體質的人不慎食用,就會引起過敏反應。此外,有些野菜屬于寒性食物,或含有輕微毒性,隻能少量食用。
“金陵鴨馔甲天下”鴨身的每個部位都能吃
南京号稱“鴨都”,并享有“金陵鴨馔甲天下”的美譽,南京人素以喜食鴨馔著稱,而今,鴨馔已經成為南京人日常飲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最常見的菜品之一,想加個菜了,必定是去“斬碗鴨子”;臨時來了客人,也得“斬碗鴨子”。
據傳,南京人制作鴨馔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六朝,到了宋代,南京已有“無鴨不成席”的說法,明清時期,金陵鴨馔的制作技藝就相當成熟了,傳播到北京、廣東等地。如今,走在北京的街頭巷尾,仍然可以看到不少烤鴨店挂着“南京烤鴨”的牌子。
在衆多著名的金陵鴨馔中,烤鴨、鹽水鴨、闆鴨、叉烤鴨、鹹鴨肫等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菜品,要說位列第一的鴨馔,金陵鹽水鴨當仁不讓。
鹽水鴨久負盛名,而想要制作正宗的鹽水鴨,就必須選用自然養殖的麻鴨。麻鴨生活在廣闊的湖面上,以湖中的小魚、小蝦和螺蛳為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的麻鴨精而不肥,肉質柔韌。烹饪這道菜時,選用的鴨子通常體重都不能超過4斤,這樣制作出來的鹽水鴨才皮薄肉緊,香氣醇正而濃郁。
按說鹽水鴨一年四季都有,但鴨子在秋天桂花盛開時節最為肥美,《白門食譜》中記載:“南京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内有桂花香也。”此時,鴨肉鮮嫩異常,品質極優,因此人們也将鹽水鴨稱為“桂花鴨”。
制作鹽水鴨需要精細的工序,而鹽水鴨的名字就已經暗含了烹制要點,“鹽”指炒熱的精鹽,“水”意為鹵水。制作鹽水鴨,首先挑選一隻肥瘦适中的麻鴨,洗淨後在清水中浸泡,濾出血水,再用中火将花椒、五香粉、精鹽炒熱,分别填入鴨腹、鴨頸,接着用這些輔料擦遍鴨身,放入清鹵中腌制4小時,後加入調料在沸水中焖煮,最後取出鴨子瀝去湯汁,冷卻後即可食用。成品的鹽水鴨皮色玉白油潤,肉嫩骨香,異常鮮美可口。
不僅鹽水鴨的肉可以食用,其鴨心、鴨肝、鴨腰均可入馔,對于其他菜肴,“一鴨多吃”的原則也同樣适用,鴨身的所有部位,幾乎都可以用來烹制鴨馔,南京的廚子們利用鴨身的各個部位,已經制作出了上百道鴨馔,即便如此,他們對菜品的創新仍然樂此不疲。
就拿南京著名的中華老字号——馬祥興菜館來說,其四大名菜之一的“美人肝”就是創新的産物。上世紀30年代,有客人在馬祥興菜館點了一桌筵席,廚子正要制作最後一道菜時,卻發現材料隻剩下雞脯肉和一點配菜。焦頭爛額之際,廚子一眼瞥見了清水中浸泡的鴨胰子,在當時,鴨胰子還是很不受重視的東西。這位廚子靈機一動,便将熟鴨油燒至四成熱,把鴨胰子和雞脯肉絲放進鍋中過油,再加入冬菇和冬筍略炒,舀入雞清湯,最後添加調料,以澱粉勾芡而成。這道菜色澤乳白,光潤鮮嫩,端上桌後大受顧客稱贊,被取名為“美人肝”。
夫子廟的美食秦淮小吃精妙絕倫
南京小吃名揚天下,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夫子廟的秦淮小吃,秦淮小吃位居“中國四大名小吃”之首,它制作精細、口味各異,種類繁多得令人眼花缭亂,可謂實至名歸。
古代,十裡秦淮河是“風華煙月之區,金粉荟萃之所”,這裡誕生的“秦淮八絕”無不令人稱奇,因這八位名妓,多少文人墨客慕名而來。如今,昔日的佳人已經不複存在,但秦淮河畔依然吸引着無數來客,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秦淮八絕”。
夫子廟一帶,小吃遍布街頭巷尾,品類可達300多種,在衆多小吃中,經過美食家鑒定,秦淮區小吃研究協會将8套風味名點小吃命名為“秦淮八絕”,分别是:永和園的黃橋燒餅和開洋幹絲,蔣有記的牛肉湯和牛肉鍋貼,六鳳居的豆腐澇和蔥油餅,奇芳閣的鴨油酥燒餅和什錦菜包,奇芳閣的麻油素幹絲和雞絲澆面,蓮湖糕團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瞻園面館的熏魚銀絲面和薄皮包餃,魁光閣的五香豆和五香蛋。
“秦淮八絕”雖為秦淮小吃中的佼佼者,卻不過是衆多小吃中的冰山一角,實際上,秦淮小吃中還暗藏着“高手”。凡是去過秦淮河的人,都會對當地的蟹黃湯包贊不絕口,就連乾隆下江南時,品嘗蟹黃湯包也連稱“好吃”,所以這道小吃又被稱為“龍袍蟹黃湯包”。
龍袍蟹黃湯包的制作工藝精妙絕倫,僅制作工序就多達33道,它以蟹黃和蟹肉為餡,以金黃色的雞湯為汁,晶瑩剔透的薄皮包裹着顫動的湯汁,似乎隻要輕輕一彈,它就會破裂開來。食用時不可以魯莽地一口咬下去,而是要借助吸管,吸取盡鮮美的湯汁後,再把薄皮蘸上姜米、香醋食用,不但味美,還能去寒解膩。
俗話說:“東酸西辣,南甜北鹹”,其實不盡然,秦淮小吃中雖然不乏甜品、比如蟹黃湯包,以鹹為主打的小吃也不在少數,但其中還有一類特色小吃甜鹹兼具,狀元豆便是其代表。
狀元豆又叫作“五香豆”,其由來還有一段故事,相傳清朝年間,一名家境貧寒的書生為了考取功名,每天苦讀到深夜,母親為了勉勵兒子,于是親手制作吃食,她先将黃豆混合紅曲米煮好,盛在碗中,頂部綴上一粒煮熟的紅棗,寓意高中狀元。後來,這位書生果真高中,人們便将這道小吃叫作“狀元豆”。
如今,狀元豆的做法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人們在熬煮黃豆時,還要加入八角、五香粉、水發筍及其他調料和配料,豆子經大火收汁入味後,還需要放在太陽下曬幹,以便于長期保存。成品的狀元豆呈紫檀色,入口噴香且富有彈性,最巧妙的是,它完美地融合了鹹、甜兩種味道,咀嚼起來,香氣萦繞在唇齒間,令人回味無窮。
在南京,不僅金陵鴨馔聞名遐迩,秦淮河的名點小吃也是名揚天下,秦淮小吃有葷有素,形态各異,街邊小吃滿目皆是,形成獨具秦淮特色的飲食集中地。
金陵人與衆不同之處在于,他們不僅愛吃葷菜,還偏偏對野菜情有獨鐘,每到春天,他們便瞅準時機,挎上籃子,三五成群地結伴去郊外挖野菜。
有“鴨都”之稱的南京,享有“金陵鴨馔甲天下”的美譽,南京的廚子秉承“一鴨多用”的原則,将鴨身的各個部位用到了極緻,且樂此不疲地推陳出新。
夫子廟的秦淮小吃風味獨特,位居“中國四大小吃”之首,經美食專家鑒定,8套具有秦淮風味的名小吃被命名為“秦淮八絕”。
金陵人善用蔬菜,以“金陵三草”(菊花腦、枸杞頭、馬蘭頭)和“早春四野”(荠菜、馬蘭頭、蘆蒿、野蒜)馳名,更有“旱八鮮”和“金陵十三菜”之稱的春季鮮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