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和田達瓦巴紮村 昆侖神山下的綠洲神話

和田達瓦巴紮村 昆侖神山下的綠洲神話

時間:2024-10-30 02:48:57

每當洪水爆發,洪水就會從昆侖山中沖刷下來很多玉石顆粒,在沖刷和摩擦的作用下,變得圓潤光滑,這就是極其珍貴的“籽玉”。

和田的馕種類豐富,聞着就有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對于那些在馕坑旁綻開笑臉的孩子來說,馕将伴随着他們長大,直至老去。

達瓦巴紮村是手工地毯的核心産地之一,幾乎人人都會織毯。據說不會織地毯的女孩是沒有媒婆上門說媒的,不會織地毯的小夥也讨不到老婆。

在中國西部有一座神山,名曰昆侖。傳說中,它是天帝的下都,是諸仙朝會的宴樂之地。中國的上古書籍,幾乎無一例外都有這座山的描述和記載,而中國人最初的神話故事,幾乎都是以此山為場景而展開的: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娲煉石補天、誇父追日、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如果順着神話的脈絡尋找先民的圖譜和淵源,那麼神乎其神的昆侖山,可謂華夏先民的精神坐标。

在昆侖山北坡,無數雪山、冰川融水彙聚成河,塔裡木河、喀拉喀什河、玉龍喀什河、克裡雅河、尼雅河、安迪爾河等衆多河流如同血管,流向幹涸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拯救了無數脆弱、饑渴的生命,一塊塊綠洲沃野,便在高山與荒漠之間沿河而生。

位于玉龍喀什河畔的達瓦巴紮村,就是這樣一片神奇的綠洲。這個名字,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顯得很陌生,但這裡所出産的一種石頭,卻舉世皆知,那就是和田玉。傳說中流玉灑金的玉龍喀什河,已經流淌了無數年,而達瓦巴紮村就一直依着河岸恬靜地鋪展,關于這裡的傳說,無論是撈玉、踩玉還是撿玉,無論是神話還是現實,都充滿了奇異的光彩……

河床上的挖玉人收獲全憑運氣

來到達瓦巴紮,每個人都會被已經神化了的和田玉吸引。在周邊的各個村鎮和區縣交界處,往往都有一塊巨大的玉石界标,賓館、飯店門口也會立一塊玉石作為“鎮店之寶”,有的店鋪連牌匾都是用油潤水亮的玉石拼成的。至于男人的腰牌玉佩、女人的玉镯手鍊、脖子上的項鍊和挂件,更是無處不在,精彩紛呈。在這座沙漠邊緣上的古村,玉就是綠洲的靈魂。

我來到這裡的第一項行程計劃,就是去玉龍喀什河撿玉。從村子裡出發不久,看見一座其貌不揚的橋,一位當地朋友指着橋下告訴我:“這就是玉龍喀什河。”走近一看,一條窄窄的小溪與偌大的河床極不成比例地呈現在眼前,我完全無法将傳說中價值連城、神乎其神的和田玉與眼前這條灰蒙蒙的幹涸河床聯系在一起。

我在河床上漫無邊際地走着,到處都是卵形的石頭,大小不一,顔色各異,并不知道哪一塊才是傳說中的和田玉。向導告訴我,并不是進入玉龍喀什河就能撿到玉石,很多時候都要靠運氣,當地撿玉人的心态往往是這樣的:“碰上了,就發财;碰不上,那是真主不給我運氣。”

據說在挖玉運動最紅火的時候,附近的河床中有5萬多人同時參加,人和機械各據一方對着河床進行采挖。平時一到周末,幾乎所有的上班族都湧向了玉龍喀什河,隻為尋得一塊珍貴的和田玉。但如今,河床上嚴禁使用機械挖掘機,人們隻能用鐵鏟挖、用手刨,憑運氣在亂石堆中尋找寶貝。

我來時正值寒冬,這并不是挖玉的好季節,但我發現河床上依然到處是扛着鐵鍬、十字鎬的采玉人。有的人單獨“承包”了一小塊區域,獨自悶頭挖掘;有人攜家帶口、三兩成群,挖一鋤換一個地方;還有人在卵石裸露的河床上來回尋找,不時地彎下腰,揀起一塊石子,摸了摸,然後随手扔掉;一個衣着褴褛的男子在深坑裡猛刨,大有“掘地三尺”的架勢;不遠處一位挖玉人緊握一把十字鎬,猛地砸兩下,又蹲在土坑裡,用手在沙礫中細細翻找着……

據說,每當玉龍喀什河洪水爆發,洪水就會從昆侖山中沖刷下來很多玉石顆粒,在長期的流水沖刷和互相摩擦的作用下,變得圓潤光滑,這就是極其珍貴的“籽玉”。每當山洪暴發時候,人們也會避過急流,站在淺灘中“踩玉”——在河床中反複磨滾的玉石圓潤而光滑,與一般石頭的觸感有着本質的區别,有經驗的采玉人,憑着腳底敏銳的感覺即可踩出一塊玉石來。偶然踩到一塊玉石的狂喜,足以趕走一整天的疲憊和艱辛……

琳琅滿目的大巴紮維吾爾族的風情集會

趕巴紮是維吾爾族人一個古老而美好的習俗,“巴紮”的意思是“集市”,在這裡可以買到令人垂涎的美食、新鮮的貨品,還能會見熟人和朋友。巴紮就像是巨大的磁場,吸引着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絡繹不絕地趕來。有人這樣總結說:巴紮是手藝人的舞台,美食的盛宴,新聞和小道消息的發源地以及戀人約會的地點……

剛走進大巴紮,我隻覺得一股孜然烤肉的香味和着迷煙飄散而來,一眼望去,前面都是小吃。晶瑩剔透的涼粉、涼皮,撒上紅的辣皮子、綠的香菜,拌上醋汁和調料,是女人們的最愛。一大盆米腸子、面肺子是巴紮上最可口的小吃,這種将米面灌在羊腸、羊肺裡的新鮮吃法,風味獨特,令我難以忘懷。還有橢圓形的烤包子,金黃透亮,是維吾爾族最喜愛的食品之一。各種蛋類也可以烤着吃,鴿子蛋、鹌鹑蛋、雞蛋、鴨蛋、鵝蛋等大大小小的蛋埋在木炭裡,最大的甚至還有鴕鳥蛋,烤熟後,圍着熱烘烘的烤爐,剝開皮,蘸些鹽巴和孜然,那獨特的味道,真是回味悠長。

大巴紮上當然少不了烤馕的攤位。走近熱烘烘的馕坑即倍感溫暖,打馕的主婦表情虔誠地跪坐在馕坑之上,悉心侍弄着這精貴的食物。和田的馕種類豐富,除了以玉米面作為主料之外,還加入了洋蔥條、南瓜條、肥羊肉丁等材料,聞着就有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對于那些在馕坑旁綻開笑臉的孩子來說,馕将伴随着他們長大,直至老去。

在各種各樣的小餐館,老人和孩子圍着簡樸的桌椅吃飯,頭戴黑色帽子的老者聽着巴紮的喧鬧聲,咬一口馕,低頭喝着一碗熱熱的藥茶。藥茶也是和田美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據不同季節、不同人的喜好而配置,不同的原料調制出不同的功效和味道,而即使是相同的材料,不同的人也能調出不同的味道。我在這裡流連多日,用餐時喝的每一道藥茶都有各自的滋味,茴香、肉桂、丁香、玫瑰、黑胡椒等各種味道不一而足。藥茶需用沸水沖泡,在吃完羊肉之後喝上這麼一口,解油解膩,妙不可言。

繼續前行,我看到一串串葡萄閃着七彩光澤,擺放在襯着綠色葉片的柳條筐裡,穿坎肩的小夥子向我眨眨眼睛,指一下自己的葡萄,并不過分地推銷,那意思是“一切讓葡萄說話”。旁邊的籃子裡,黃澄澄的南疆木瓜沾滿了灰土,這種沙土中生長的果實,外形和味道都不同于南方木瓜,也是維吾爾人用以佐餐的美味,可以放在抓飯裡,或者放在糖稀粽子裡一起食用,别有一番滋味。

走過水果攤,又看到一個蔬菜攤。一位白紗巾半遮面的中年婦女,安靜地坐在一堆紅豔豔的辣椒和圓鼓鼓的土豆中間。她的面前,還擺着碩大的白菜,飽滿的大蔥,編成辮子的白色大蒜,虎頭虎腦的圓頭椒,形如圓鼓的南瓜,嫩葉中的恰瑪古……各種蔬菜鮮色奪人,缤紛亮麗。

流連在大巴紮中的我,就如同走進了大觀園的劉姥姥,好奇地東瞅瞅西看看,體驗着與在大都市商場裡完全不一樣的新鮮感。

鋪滿錦繡的和田地毯“不會織毯的人得不到愛情”

生活在和田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來沒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昆侖神山的恩賜上,他們更相信自己聰明的大腦和勤快的雙手,因此創造了另一件與和田玉一樣天下馳名的産品——和田地毯。而達瓦巴紮村,正是和田地毯的核心主産區之一,這裡的村民,幾乎人人都會織毯。

地毯是維吾爾族人生活中極其重要的物品。炕上鋪着繡花地毯,睡覺時貼着它,夢也變得悠長豐盈;吃飯聊天時坐着,避寒隔熱,讓生活更舒适。一些村民喜歡花草植物的香味,喜歡瓜果的甜蜜,就把自己的喜好織入地毯中,讓植物的花、果、枝葉不分季節地纏繞在自己身邊;還有人喜歡織一些動物紋樣,加以誇張變形,采用格律體的形式,充滿韻律和美感。

“昆侖山有多少玉石,和田的夜空有多少星辰;天上有多少雲彩,和田有多少地毯。”在達瓦巴紮村,還流傳着一個關于“地毯之父”那克西宛的神話傳說,那克西宛是玉龍喀什河畔的一個窮苦農民,他從小癡迷于織毯,一開始織造,他就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對其他事情充耳不聞,鄉鄰們嘲笑他是“撒郎”(傻子)。但那克西宛并不放棄,他決心要創造一種新的技法。很多年過去了,在一個圓月當空的夜晚,那克西宛終于成功地創造了獨特的織毯法:用棉紗做經線,用核桃皮、石榴花、紅柳花、沙棗皮、蘋果葉和鏽鐵皮等物混合發酵後染色。他靠着智慧和靈巧的雙手,為自己營造了一方舒适惬意的空間,大家紛紛向他“求經”。他也并不私藏,而是寫書傳法,帶徒授藝,桃李滿疆。人們使用着那克西宛的創造發明,讓灰暗的生活都充滿了陽光和花朵,對他崇拜有加。但那克西宛功成名就之後,卻突然杳無蹤迹,有人說他騎着神獸飛上天,羽化登仙而去……

這種由“神仙”傳下來的技術在民間保留了下來,代代傳承。農閑時分,一家幾口人坐在木頭架子前,一邊聊天一邊編織着自己的希望。據說在達瓦巴紮村,不會織地毯的女孩是沒有媒婆上門說媒的,不會織地毯的小夥也讨不到老婆。

在達瓦巴紮村,織毯的老奶奶不用圖紙,也能熟練地織出多種圖案樣式,她會告訴你這是她心裡的圖案。一張地毯彙集了繪畫、編織、刺繡、印染等多種藝術中最有代表性的技藝。而一幅地毯的誕生,從原材料的選擇到成品,要經過許多程序,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勤勞的手和智慧的腦……

神山腳下的綠洲被嚴酷的自然環境包裹着,背靠着昆侖山,面對着瀚海,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最幹燥、蒸發量最強的地方。但和田綠洲如同黃沙中的一塊青翠欲滴的翡翠,充滿熱情與希望。

“玉出昆岡”,這座神山賜予的河流銀鍊好似塔克拉瑪幹沙漠最稀缺的寶物。從昆侖山發源的玉龍喀什河是和田白玉的主産地,因為和田玉形成了一片綠洲和古村,人們世世代代沿河而居,為和田玉而生死勞作。

(左右頁圖)左頁上圖為和田地毯織造作坊,下圖為和田玉石交易市場,右頁圖為和田土産絲綢——艾德萊絲制作。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