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1997年,在河姆渡遺址第二期文化層T231号出土了一件藝術瑰寶——木胎朱漆碗。人們不禁疑惑,六七千年前的朱漆碗為何得以保存至今?經過專家們多方考察,揭開了這個謎題。原來河姆渡地區有着獨特的氣候和地質環境,得益于這樣的天然條件,才讓包括朱漆碗在内的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木質器具保存了下來。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朱漆碗,口徑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徑7.6×7.2厘米。此碗的碗壁較厚,顯得較為笨拙;碗腹有幾條較深的弧線,呈橢圓瓜棱形;碗口略微内收,碗底則比較高且略外撇;碗的表面呈現出朱紅色,略帶光澤,造型古樸、美觀;而口部的殘缺體現了曆經歲月的滄桑;出土時,碗表面上那層薄薄的朱紅色塗料剝落得很嚴重。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對這層朱紅色塗料進行化學方法鑒定與光譜分析後,專家們确定這層朱紅色塗料為天然生漆。這一發現表明了早在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的先民就将天然生漆用于生活器具的表面裝飾了。
由此可見,漆器的使用在我國由來已久。早在商周時期,漆器就深受貴族的喜愛;到了秦漢時期,漆器的發展迎來了空前的繁榮,尤其是漢墓出土的漆器,件件精美絕倫,且品種、數量繁多,生産地域廣泛,這些精美的漆器,是漢代宮廷中達官顯貴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然而,在魏晉以及魏晉以後的所有墓葬中,就鮮少看見漆器的身影了,至此,漆器開始走向衰落,但原因至今未能揭曉。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典型代表,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河姆渡朱漆碗的出土,表明中國人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認識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另外,處于這個時期的河姆渡人在木器制作工藝上也頗有建樹,他們制作的木器被廣泛應用于生活、生産、建築等方面,而朱漆碗是漆與木器的完美結合,造型獨特,展現出先民們高超的技術水平和獨具匠心的藝術天賦。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質漆器碗,是考古學者研究中國漆器史的重要依據,在200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河姆渡出土朱漆碗以其獨特的曆史價值名列其中,現藏于浙江省博物館。
▲朱漆碗是由木頭挖成的食器,雖然在出土時已殘損,不過仍能看出它的形态。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早的漆器之一,曾被選為中國郵票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