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永康錫雕的溫度 濃縮千年的江南風俗與生活史

永康錫雕的溫度 濃縮千年的江南風俗與生活史

時間:2024-10-30 02:16:20

錫,有“綠色金屬”美譽。一塊沉重、冰冷的錫金屬,在錫匠的手上出神入化,被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器具。這些器具承載着江南一帶的習俗和文化,同時被注入了祝福、向往、健康、綠色、時尚、美等元素,從而有了生命,有了溫度。

永康錫雕的技藝傳承千年,到建國初期,永康錫匠超過1400人。在最後一批行走江湖的錫匠中,應遠志脫穎而出,成為率先融入現代生活并自主創作的手藝大師。

千年前,五代十國經曆了半個多世紀的紛争,政客、畫家、士大夫、貴族、富賈紛紛到江南避禍,一些時尚、先進的中原民間手工技藝也随之被帶到江南,推動了江浙一帶民間技藝的全面發展,而錫雕,就是其中的重要技藝之一。此後,浙江永康錫雕開始發展,最終自成一派,成為具有南方地域色彩的民間技藝。

千百年來,永康錫匠挑着爐子和箱籠,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在異鄉尋找一家人的生計,敲打、雕刻江南各省市的嫁妝用品、生活用品、祭祀用品、擺設用品等。不經意間,也記錄了江南各地的風俗與生活。

錫雕工藝,道在器中

冬天的午後,浙江永康市芝英鎮老市基熱鬧而祥和,溫暖的陽光慵懶地灑滿各個角落,市基上不時傳來“爆發丁”的“嘭”聲,“爆發丁”是一種用大米爆成的米花,也是永康人用來切米糠的原料,這一切都充斥着“年”的氣息。芝英鎮是永康的第一大鎮,早在明清時期就設置了百工貿易區,是各種傳統技藝的搖籃。如今的芝英老市基,依然彙聚着許多傳統手工技藝,而應遠志的錫雕工作室就在老市基的邊上。當我走進工作室的時候,他正專注于制作一把錫茶壺,一縷陽光照進來,屋子裡顯得甯靜而美好。

應遠志今年61歲,祖上應贻诰是永康名人,他家是一個書香家族。14歲,應遠志開始學錫雕,在漫長的歲月裡,他挑着爐子和箱籠,擔着被褥、銅罐等生活用品,跟着師傅行走在浙江、福建、江西、江蘇等江南省市。爐子用來熔化金屬錫,也用來燒熟銅罐裡的米飯,帶去的梅幹菜在熱飯裡溫熱,白飯和着梅幹菜就是一日三餐。在應遠志的記憶裡,肚子總是餓的,腳上的鞋子總是破的。至今為止,他已與錫雕結下了近半個世紀的緣分。即使按45年每天5小時工作時間計算,他也已經有8萬多個小時與錫雕進行心神交流了,8萬小時的關注與投入,足夠把一個匠人錘打成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大師。

工作台上的錫茶壺已成型,經過應遠志的加工,散發出銀質般的雪亮光澤,這把壺是他大半天的工作成果。“經過了熔錫、澆制錫闆、畫圖、裁剪、敲打、锉磨等工序。”應遠志從不保留他的錫雕手藝,似乎與人分享這門千年技藝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他嚴謹地說:“這把錫茶壺的完工,還要經過焊接、零部件制作、抛光、雕刻等工序。”

應遠志娓娓道來:“在所有工序中,敲打和焊接是最難的。手工的錫器,是一錘錘打出來的,因此永康人叫制作錫器為‘打鑞’”。應遠志剛剛打制的錫茶壺的外表,是均勻有緻的敲打紋,底部是螺旋式的太陽紋。應遠志見我端詳這些紋理,便認為遇到了識貨的人而來了興緻:“敲打紋是按照壺身的斜度、手藝人敲打支撐點的感覺,來進行敲打的,憑的是幾十年練就的感覺,沒有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很難做到。敲打紋和太陽紋的整個完成過程需要一氣呵成,若有中斷,很難再回到原來的感覺,因而必然留下痕迹。”

“焊接是最後面的工序,也是最險要的工序。細細的焊條在拼接處,一接觸到火就熔化。焊接需要眼與手都快、準,如若哪個方面欠一點,可能就會熔化了不該熔化的地方而産生瑕疵,甚至前功盡棄。”說到錫雕的技藝,應遠志變得健談。

一件錫器完成後,錫匠會根據客戶的要求,在錫器上進行圖案雕刻。客戶沒有要求的,錫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雕刻。應遠志說:“雕刻在技法上有模雕、平面雕、浮雕、造型雕;在手法上有挖、敲、锉、劃、轉、削、磨等。雕刻最見真功夫,不但要有豐富的經驗積累,還要有一定的美術基礎和審美能力。”

錫制用品的情懷

應遠志行走江南各省,其中浙江的甯波、紹興、台州、金華、溫州、麗水都是經常去的地方,而打得最多的是嫁妝用品和生活用品,此外也打過祭祀用品、擺設用品等。

“婚嫁用品中,一對燭台、一對花瓶、一個香爐是慣常的組合,俗稱‘五字’,許多江南人家碰到好的錫匠都會早早為女兒備下這份嫁妝;其次就是酒壺。”應遠志抽着煙,似乎回到了那些行走江湖的歲月。他說,純錫制品對人體有益,有保鮮、淨化的功效,被譽為“綠色金屬”。錫酒壺盛的酒冬暖夏涼,醇厚清洌,味道純正,遇上條件好的人家,往往還會要求打制茶葉罐。錫茶葉罐密封性好、無毒、不易氧化變色,具有很好的殺菌、淨化、保鮮作用,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它是能使茶葉長期保鮮的最佳器具,用它儲存的茶葉不會變色、變味。

就在去年,應遠志還為永康棠溪的一位農民加工過縮小版的錫制“燒酒井”。“燒酒井”是燒制白酒的器具,整套用品分幾層,最底層是大鐵鍋,鍋内盛水;第二層是“飯蒸”,放在鍋裡的水中,飯蒸是用木頭箍成的圓桶;第三層是錫制蒸餾水圈(水即白酒),這個圈要嚴絲合縫地嵌在飯蒸上;第四層是聚集蒸餾水的桶,俗稱“和尚帽”,純錫打造。“燒酒井”有家用的,也有專門燒白酒的匠人使用的。聽應遠志說着“燒酒井”的原理,我想到每年春季插秧的季節,村子裡彌漫着的酒香味,那個時候,農戶在春節前後喝光了自己釀的黃酒,就把酒糟拿出來燒白酒。想不到,這撲鼻的香味還有打錫師傅的一份匠心。

(左右頁圖)手工的錫器,是一錘錘打出來的,因此永康人叫制作錫器為“打”。應遠志打造的錫茶壺的外表,是均勻有緻的敲打紋,底部是螺旋式的太陽紋,敲打紋和太陽紋都是憑借幾十年練就的感覺來敲打的。而焊接是最後面、也是最險要的工序,需要眼與手都快、準,如若哪個方面欠一點,可能就前功盡棄。

錫制的祭祀品,有大刀、開山斧等,俗稱“36對”、“52對”。這是一個大工程,應遠志曾經被邀請參加過這個祭祀品的集體制作。

“溫州人喜歡打六角茶葉罐、酒壺、果子盤;蕭山和紹興人習慣打六角茶葉罐、八角點心盒、燭台;玉環人拜年有用錫制容器放置麥餅肉的習俗……”說起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應遠志侃侃而談。

錫雕的傳統和現代化

應遠志近幾天最得意的一組作品,是一套錫制功夫茶茶具。他把茶壺敲打成精巧的瓜狀,蓋子上小小的手柄是瓜蒂。茶壺周身透亮,高雅精緻,讓人愛不釋手。應遠志自己喜歡喝茶,大紅袍、金駿眉都是他的最愛。他喝茶用過瓷器、紫砂,卻唯獨對錫器情有獨鐘。錫茶壺泡出來的茶總是特别清香,他喜歡看着放在現代茶桌上的錫茶具,氤氲在彌漫着茶香的霧氣中。

“我以前制作的功夫茶茶具,都被朋友和老客戶強行‘買’走了。”應遠志說這話的時候,心裡是喜滋滋的,有一種自己的藝術創作被認可的快樂。在他看來,他以前的大半生都是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制作,制作的是一種風俗和傳統,産品沒有大的變化,但是現在,他制作的茶壺是自己喜歡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創作出來的,其中包含了自己的靈感和靈魂,成為一種創作。在錫雕這門傳統技藝中,他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并因此感到高興。

應遠志有些感慨:“數十年的變遷,人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年祭祀用的錫制品已鮮少見到,但婚嫁用品依然經久不衰,而生活用品慢慢就成為錫制品的重要市場。”永康的錫雕并沒有像許多傳統技藝一樣,面臨着傳承的尴尬,相反,它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應遠志也找到了一位年輕的學徒,這位年輕人對錫雕這門千年技藝有着濃厚的興趣。應遠志不僅準備把手藝毫無保留地傳給他,還希望在他的手上,讓這一技藝更深地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永康錫雕如同其他藝術一樣,一條路堅守傳統,另一條路則走向現代化,用澆鑄、車床等技術代替了部分手工制作,并把錫與青瓷、白瓷等工藝進行融合,開發出了大量的新産品。走進浙江榮盛達錫制品有限公司,仿若走進了偌大一個工作室,工作人員正在制作的,不僅有大型的錫制牆雕,還有精美别緻的小象雕、鶴雕等。接待我的盛世民出生于1984年,他的父親盛一元也是一位老錫匠,他不僅學會了父親的技藝,還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比如,利用錫的密封性,以錫為蓋和底,其他部位用青瓷。雪亮的錫鑲嵌在青瓷上,銀白襯着細膩的青色,散發出高貴與典雅的氣息。有的,給錫制品披上了一件古銅色的外衣;有的,則加上了貝殼的飾紋……産品在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出香煙盒、咖啡豆盒、手镯、現代茶具等,處處讓人感受到創作者對現代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