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宗族古村落傳奇

宗族古村落傳奇

時間:2024-10-30 02:06:19

OldVillagesandTownsFormedinFengshui

儀式由族裡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參加祭祀的人身穿長衫、頭戴禮帽,遵照古儀唱祭歌、行省視禮、盥洗禮和焚香禮,最後還要高聲誦讀《祭文》。

宏泰坊栩栩如生的人物蠟像,真實地再現了當時青樓内“醉生夢死、夜夜笙歌”的場景,展示着中國幾千年來倡寮文化的生長與消亡。

據稱,上甘棠村的步瀛橋曾受神仙鐵拐李的點化,每從橋上掉下一塊石頭,就預示着村裡會出一名大官,從建成至今橋上共落下101塊石頭,村裡果真出現了101位大官。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贊潇湘說:“潇湘間無土山,無濁水,民乘是氣,往往清慧而文。”于是,便有騷人、才士不遠千裡來這裡定居,一代代繁衍生息,形成了具有強烈宗族特色的村落。而随着水運的發展,走南闖北的商人踏上這片土地,臨水而建的商貿重鎮也盛極一時……

于是,衆多古村、古鎮散布潇湘流域,它們以最直接的方式記錄了潇湘先民們的生活方式,訴說着曾經的豪邁故事,那一處處風水寶地、一件件秘密往事,承載着幾千年來潇湘文化發展的曆史。

人丁興旺的百年大屋遵照古儀的祭祀典禮

在湖南省嶽陽縣渭洞山區的筆架山下,有一座被譽為“天下第一村”和“民間故宮”的小村落——張谷英村,全村2600多人同姓同宗,均為始遷先祖張谷英的後代。

相傳,在明洪武年間,張谷英與劉萬輔、李千金從江西來到湖南隐居,張谷英生于官宦人家,知天文地理,懂風水,當三人行至渭洞山區時,張谷英頓生定居的念頭:當地方言将盆地和山谷統稱為“洞”,渭洞即“渭溪流過的盆地”,張谷英認為這裡山環水抱,是風水極佳的居住地。經過勘測,他選出三塊寶地:一塊主财,劉萬輔選擇後,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富豪;一塊主仕,李千金在那裡定居後,祿位高升;張谷英則選擇了主丁的寶地,從此,六百多年來子嗣綿延不絕。

上甘棠村是湖南省發現的年代最為久遠的千年古村落之一,這裡風景如畫,秀麗的山峰、蜿蜒的河流、古色古香的建築、樸素的村民……走進其間,宛如步入了世外桃源。

(上圖)坐落于湘江西岸的靖港鎮自古得水運優勢,曾為三湘物資集散的繁榮商埠,被稱為“小漢口”。後來,随着交通的發達,水運優勢不再的靖港便逐漸歸于平靜,如今,古鎮已演變為一處旅遊勝地。張谷英的後代秉承着先祖“合而不分”的遺訓,建造起了“屋宇綿亘、檐廊銜接”的大屋,大屋的格局呈“豐”字形,以主堂屋為中軸,周圍延伸出許多分堂屋,家族的長輩居住在主堂屋兩側的房間裡,每個分堂屋則分别生活着家族的一個分支,長幼有序,展現着“以孝為先”的儒家思想。大屋占地五萬多平方米,擁有房屋1732間,自東南向西北綿延一公裡,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時期的建築模樣,蔚為壯觀。

盡管大屋規模宏大,但居住在大屋中的人走家串戶卻十分容易——大屋中穿插着60條巷道,其四通八達,如同大屋的筋脈,連通所有的房間。巷道為暗道,處于兩堵高牆之間,寬約一米,上有擋檐、擋瓦,行走其間“日不暴日、雨不濕鞋”。此外,這些巷道還有防火功能,如遇大火,青年男子便可撐着巷道兩側的高牆爬到屋頂,掀開瓦片,阻止火勢向四周蔓延,幾百年來,張谷英村雖發生過小火災,卻從未釀成大禍。

在主堂屋的最深處,是供奉張谷英神像的祖先堂,對一脈先祖的感念,是張谷英村張氏家族延續了幾百年的傳統。每到秋收,或是清明、除夕等重大節日,張谷英村都要舉行隆重的祖先祭祀儀式。儀式由族裡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參加祭祀的人身穿長衫、頭戴禮帽,遵照古儀唱祭歌,行省視禮、盥洗禮和焚香禮,最後還要高聲誦讀《祭文》,以此歌頌祖先的恩德,彙報家族的情況,表達自己謹遵遺訓的拳拳之心。

繁華一時的“小漢口”博采衆長的“八大碗”

順着湘江,從長沙城區往西北方向約30公裡,便到了長沙曾經的門戶——靖港古鎮。靖港原名“沩港”,因坐落在沩水流入湘江的三角洲地帶而得名,後為紀念唐朝大将軍李靖而更名,在《長沙縣治》就有記載稱:“唐李靖駐兵于此,秋毫無犯,百姓德之,名曰靖港,以志不忘。”

不過,靖港之所以能名噪一時,還得益于沩水、湘江的天然水運優勢。在古時,湘江是湖南水運的主動脈,而沩水則是連通湘西腹地與湘江的唯一通道,益陽、甯鄉等地的大米、茶油、竹木等貨物隻能通過這條水道運往靖港,再外銷到他處,而活躍在湘江上的船幫商人們,則帶着稀奇的貨物來到這裡,再運往湖南各地——借助于舟楫之力,這裡成了湘江沿岸首屈一指的貨物集散地。一時間,水面上千帆競渡,小鎮裡人雜八方,商賈雲集,南北之聲不絕于耳,出現了“日出千根桅,日落萬盞燈”的盛景,人們美其名曰“小漢口”。

常年在船上讨生活的商人們,學會了吃苦耐勞,也耽于及時行樂。于是,茶樓酒肆、煙館戲院在靖港應運而生,其中最“聲名遠揚”的當屬一家名叫“宏泰坊”的青樓。

1733年,宏泰坊在靖港古鎮的保健街上開門迎客,這是長沙最後一家清代青樓,每當夜幕低垂,宏泰坊内巨賈富商雲集,夜夜笙歌,紅極一時。随着時間的流逝,這裡的繁華煙消雲散,到了現在,經過修繕,這裡成了一座青樓曆史文化博物館,館内栩栩如生的人物蠟像,真實地再現了當時青樓内“醉生夢死、夜夜笙歌”的場景:有紅衣女子輕歌曼舞,有白衣書生靜站一隅,有酒肉食客舉盞暢飲……一棟小樓盡顯人生百态,展現着中國幾千年來倡寮文化的生長與消亡。(下圖)如今上甘棠村有450戶人家,1700餘人。這裡保留有衆多的古建築,如1200年前的石闆路,500米長的謝沐河防洪牆,68座清代居民,一座寬暢的祠堂“忠厚詞”,完整地再現了千年古村的風貌。暗藏八卦玄機的上甘棠村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

在湖南省江永縣西南部的莽莽青山深處,有一座湖南省發現創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全的千年古村——上甘棠村,早在漢武帝時期,上甘棠村就是連接潇湘地區與桂林郡的要道,當時為謝沐縣治,因謝水和沐水在此彙合成謝沐河而得名。唐貞觀末年,鄱陽林士弘自稱“楚帝”,據江南一帶割據叛亂,曠日持久,到了開元年間,唐玄宗欽點周如錫、周如镝兩兄弟挂印南征,在平定叛亂後,他們的子嗣便以駐紮的甯遠縣大陽洞為中心,分散到各處,其中一支遷至謝沐縣,更地名為“上甘棠村”。

從高處眺望,上甘棠村猶如一張八卦圖:謝沐河呈“S”形從村中蜿蜒而過,猶如八卦圖中将“天地陰陽”劃開的那條中線,而村前後的文昌閣和昂山,則暗和了八卦圖中的黑白兩點。其實,在上甘棠村,八卦玄機無處不在,貫穿村内的主幹道上,特别布置了9條次幹道(現存7條),暗合“九宮”方位,而在關鍵的道路點上設有栅門,栅門的牆上有瞭望口,村民們将其形容為“幹道縱橫,栅門圍城”——這些栅門位置獨特,妙如陣法,外人入内常迷失其中。據當地老人回憶,明清時期,上甘棠村周邊匪患頻發,土匪曾多次來犯,但都被村民們倚仗這堅固的屏障擊退,幾百年來隻有一次被攻破——當時,廣西匪幫越過謝沐河,搶走了村裡的少量财物,後經查實是村裡的内奸與外匪勾結所緻,最後,那個内奸受到了極為嚴厲的家法制裁。

進入上甘棠村,首先要經過一座石拱橋——步瀛橋,這座橋雖看上去殘敗不堪,卻是當地人心中的“神橋”。相傳,步瀛橋曾受神仙鐵拐李的點化,每從橋上掉下一塊石頭,就預示着上甘棠村将出一名大官。于是,至今在上甘棠村仍有傳聞稱,步瀛橋從建成至今共落下101塊石頭,上甘棠村果真出了101位大官。

在江永縣,除了有上甘棠這個千年古村,還有一個千古之迷——江永女書。女書,即“女字”,是隻在婦女範圍内使用的文字,流傳于江永縣上江圩鎮一帶,這也是世界上發現的唯一的女性文字。在過去,女書一直秉承着“人死書焚、陪葬送終”的獨特習俗——每一位女書傳承人去世後,生前所寫的所有女書作品都需入土埋葬或在墳前焚燒。也正因為如此,女書起源于何時,這些文字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又為什麼隻在江永縣上江圩鎮一帶流傳,至今無人能解。

江永女書傳承的核心區,是在潇水下遊的一個沙洲上,當地人稱這裡為“普美村”,在這裡有四十來戶人家,80%的家庭都有會女書的人,而江永女書博物館——女書園也建在這座小島上。園内僅存的女書原本,是女書最後一個自然傳人陽煥宜所著的《三朝書》,在《三朝書》中,陽煥宜表達了與出嫁姐妹離别的愁情,傾訴了自身命運的艱辛和坎坷,字裡行間充滿了悲怨之情。

事實上,女書本就是悲情文學,從它誕生就注定了悲劇的内涵。在男權當道的封建社會,女子地位地下,不能讀書識字,于是時常聚在一起做女紅的女人們,便發明了一種奇特的文字——字體左低右高,成長菱形,筆迹秀麗娟細,造型獨特,如蚊似蟻。女人們将其寫于紙片、扇面、布帕或精制布面手寫本上,訴苦是女書文學的基本内容,凄婉哀怨則是女書文學的主題和基調。不過有意思的是,女書的自然傳人都很高壽,在平均壽命隻有30~40歲的清末民初,她們的平均壽命已達71歲,有人推測,這或許跟女書為她們構造的精神世界有很大關系。

(本頁圖)散落在潇湘大地上的古老村落,記錄了潇湘先民的生活與故事,走進這些古樸的村落,我們也能夠感受到潇湘濃厚的曆史與人文氣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