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貴州黃崗侗寨

貴州黃崗侗寨

時間:2024-10-30 02:05:48

TraditionalEventsofDongPeopleinGuizhou

黃崗大歌獨具特色,多聲部的唱腔調與其他侗族地區有很大差别,侗民練就了一副高腔迤逦的嗓音,其大歌帶有濃郁的高山号子與稻田泥土氣息。

“官人”途經之地,碰到最多的還是“姑娘攔路”。擡轎隊伍每走幾戶,就有一群穿着盛裝的姑娘,以歌攔路,智取“官人”囊中之物。

“喊天節”開始時,天師抱起大圓鼓,飛身踏上高腳凳,猛擊三下鼓,擡頭朝天大吼幾聲,接着就随鼓點大念祭天辭……

貴州省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為世界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旅遊首選地之一,還被譽為“原生态博物館”和“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後家園”。但是,随着旅遊人數的增多,外來文化對當地的沖擊和影響越來越大,如今要體驗原汁原味的侗族風情,與世隔絕的黃崗侗寨就成為了首選。

黃崗位于黎平縣雙江鄉最南端,與從江縣小黃隻有5公裡路程。可是,當小黃早已蜚聲中外、遊人如織的時候,僅僅一箭之遙的黃崗卻默默無聞。究其原因,是由于黃崗交通不便,在“望山跑死馬”的黔東南地區,村民難出,外人難進,但也正因如此,黃崗成為了當地最具原生态的侗寨。

侗族大歌的高腔金色禾晾的美妙風景

黃崗侗寨非常古樸、甯靜,基本沒什麼遊客,有5座鼓樓、一座花橋,四周古松環抱,寨邊禾倉林立、禾晾有序排列,把村寨圍在中間。收獲季節,層層禾晾成為一道道金色屏障,而這些金色禾晾正是黃崗寨名的由來。古往今來,黃崗的侗民都遵從傳統的生活方式:種田不用化肥(魚吃寄生蟲)、收割不用鐮刀(用手摘禾)、輾米不用機械(傳統舂米)、吃飯不用筷子(用指食)、廁所不在室内(在魚塘)、谷倉不在家裡(在水塘),原始的民族風情讓人心神蕩漾。

剛進寨門,一陣悠揚的歌聲便傳入耳中,隻見寬敞的平壩上,十幾名少男少女圍坐一圈,在一位歌師的指點下高唱侗族大歌,那歌聲清脆悅耳,餘韻繞梁。相傳,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500多年曆史,其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歌不同,是一領衆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于民間支聲複調音樂歌曲。黃崗侗寨被群山環抱,少有外人涉足,寨内鼓樓、花橋保存完好,民族風情古樸濃郁,侗族大歌原汁原味,服飾、銀飾獨具特色,而“擡官人”活動和“喊天節”則是當地最具特色的盛大活動。這獨特的民族音樂非常吸引我,等孩子們一曲唱罷,我便上前向歌師請教。歌師名叫吳成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大歌的傳承人。據他介紹,黃崗和鄰近的小黃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發源地,黃崗大歌獨具特色,多聲部的唱腔調和其他侗族地區有很大差别,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到了“隔坡說話,見面半日”的地步,導緻黃崗侗民練就了一副高腔迤逦的嗓音,他們創作出的大歌,更多的是高腔(高山号子音異)多聲部,帶有濃郁的高山号子和稻田泥土氣息。

侗族大歌在黃崗曆史悠久,“飯養身、歌養心”一直是侗民的口頭禅,全村上下,小到學語孩童,大至耄耋老人均能唱上幾曲。無論大事小事,黃崗人總會傾情歌唱,用歌喉表達自己的感情。對于他們而言,侗族大歌早就不僅是音樂藝術,更是侗族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

兩年一度“擡官人”姑娘攔轎,智取囊中之物

侗族大歌在黃崗的地位舉足輕重,但侗民們大多不以大歌為生,很少有人專門花時間練歌,而壩上圍坐高歌的孩子們,都是在為明日的“擡官人”活動做準備。“擡官人”一般在春節期間“月也”中進行,“月也”意為“集體作客”,是侗族人民特有的傳統民族習俗,以寨子青年男女為主體,帶着數十或數百人的侗歌隊、戲班子和聲笙隊到另一個寨子去春遊、作客,主人則殺雞宰牛、飲酒歡歌,盛情接待他們。而“擡官人”則為整個“月也”集體活動中的高潮部分。我到黃崗時正值春節,目的正是參與這兩年一度的盛會——“擡官人”。(上圖)在黃崗有這樣一句順口溜:“隻見娘上胎,不見孩上街”,完全體現了黃崗嬰兒的高死亡率。所以這裡的侗民珍視每一個幼小的生命,希望扮演了“官人”的孩童都能得到上天賜福,茁壯成長。

“官人”行到鼓樓前,姑娘們便以歌攔路,讨要“過路錢”,就如她們歌中所唱:何處來的官貴人,生得秀麗面目真白淨,耳朵如象兩塊大扇子,臉寬好似大銅盆,見着百姓你就快把金銀散,哪有官人進寨不救民……傳聞,“擡官人”起源于一位黃崗官員吳志和,他臂力過人,武藝超群,不僅斬殺了為害四方、禍亂百姓的白蛇精,還單槍匹馬與洛寨數名身懷絕技的武士激戰,調解了六洞郎寨與洛寨的山林糾紛。由于吳志和為官正直,除強扶弱,深受百姓愛戴,為了感謝他的恩德,在正月初七這天,百姓擡着他走街串寨,接受當地人參拜。此後,這項活動流傳至今。

“擡官人”當天,随着三聲地炮巨響,活動正式開始。活動中的“官人”大多數由孩童扮演,小“官人”們身着華麗官衣,騎在稻草紮制的馬形滑竿上,正襟危坐。每副滑竿由4個成年人擡着,陸續向寨子的廣場集中,待到“官人”齊聚,再繞着寨子遊行。幾十副滑竿排成一列,長長的隊伍,在寨子中浩蕩穿行。而“官人”身後還跟有衆多“随從”,“随從”們的裝扮奇形怪狀,或赤膊露體,或衣衫褴褛,或臉抹鍋煙、石灰,或身畫青龍白虎,或飾演兵匪乞丐,或裝扮妖魔鬼怪……每個形象都趣味無窮,令人啼笑皆非。除此之外,隊伍的最後,還贅着一大批衣着靓麗、銀飾閃爍的年輕姑娘,她們手撐花傘,逶迤而行,場面甚是壯觀。

在“官人”行進途中,常有“百姓”放鞭炮、吹蘆笙、斟茶送水迎接,“官人”飲茶完畢,即贈紅包禮金以表答謝。不過“官人”途經之地,碰得最多的還是“姑娘攔路”。擡轎隊伍每走幾戶,就有一群穿着盛裝的姑娘,以歌攔路,智取“官人”囊中之物。每當姑娘們唱完一曲,“官人”就要将錢遞出。能歌善唱的姑娘接踵而來,歌聲此起彼落,“官人”遞錢不疊、應接不暇,旁觀者連聲喝彩、贊歎不已。一時間,歡笑淹沒了寨子,快樂和幸福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當所有的隊伍完成遊行、集結到寨子廣場後,整個活動達到了高潮。蘆笙奏起、鞭炮噼啪,轎子隊伍和撐着花傘的姑娘圍着中央廣場旗杆旋轉,整個寨子随之沸騰。置身其中的我,此時此刻完全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沉醉在黃崗侗民的快樂和幸福中。

“官人”遊行結束後,便在歌聲的陪襯下,繞着中央的旗杆旋轉;而“随從”們則盡情耍鬧,逗人取樂,那離奇古怪的扮相,滑稽可笑的動作,為氣氛又增添不少鬧劇色彩,讓人捧腹大笑。黃崗“喊天節”祭祀雷婆的傳統儀式

除了“擡官人”,黃崗侗寨還有一大盛事——“喊天節”,這是獨屬于黃崗侗寨的祭祀儀式。“喊天節”侗語稱“謝薩向”,意思就是“祭雷婆”。黃崗侗人為什麼要祭雷婆呢?這在當地還有個傳說。

雷婆原本與黃崗侗民一起住在人間,但有一天,人類諸族共祖(侗族創世神話)姜良和姜美得罪了雷婆,雷婆一氣之下跑上天庭,并降災禍于侗民。她阻止降雨,讓田地龜裂,糧食絕收,而黃崗侗民想要風調雨順,就必須每年為她舉辦祭祀。相傳在明朝,有一年黃崗侗民忘了祭祀雷婆,随即就遇上大旱,草木焦枯,河水斷流,莊稼顆粒無收。遭此天災,敬畏天地神明的侗民陷入了極度的恐慌。黃崗的寨老(村寨事務的管理者)吳萬想為了解救鄉親們,徒步千裡,去尋找當時極有名氣的天師吳為民前來為黃崗民衆求雨。吳為民被吳萬想的愛民之心所感,于是在農曆六月十五這天舉行儀式,祭祀雷婆。

祭祀當天淩晨,黃崗侗寨人山人海,“祭天壇”被圍得水洩不通。一開始,吳為民先叫人殺了一頭大肥豬,自己殺了一隻大公雞,再擺上腌魚,點燃香紙,一切準備就緒後,隻見他抱起大圓鼓,飛身踏上高腳凳,猛擊三下鼓,擡頭朝天大吼幾聲,接着就随着鼓點大念祭天辭:“天呀!地呀!今日大吉大利,宰豬求雨益,待雷公喲而待神,平時幹旱無收成,泉水不冒河斷流,人民群衆十個愁。拜天拜地求好雨,勞動人民個個喜。喚雨求露為人民,農民無雨心不平。給好霧,下好雨,禾苗棉地得适宜。”語畢,天空立刻陰雲密布,接着就噼噼啪啪地下起大雨來。自此,黃崗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日子越過越紅火。此後,黃崗侗寨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都要大擺宴席,接待八方賓客,再沒有一年敢落下。

如今的“喊天節”與過去的祭祀流程大緻相同。一大早,先由寨老牽一頭黑毛豬到河邊宰殺,燒香燒紙祭祀一番後,全寨才開始大規模殺豬。家家戶戶宰殺完後,每家挑選一塊好肉煮熟,集中擺放到寨子中間的坪子裡。随後,天師前往祭壇,在路上一邊念着咒語,一邊用巴芒草揮灑福茶,這是祈求前來祭天的主家與客人平平安安。到了祭壇,天師登壇念咒,身着侗族盛裝的侗民們則圍着祭壇,在天師的引領下,一起對天跪拜,高聲呼喊:“薩向啊(雷婆啊),對不起,我們給你賠罪喽!”祭祀完畢,男女老少唱起娛神的侗歌,吹響雄渾的蘆笙……

“喊天節”的神奇之處在于雷婆顯靈:如果儀式之前是晴天,那麼儀式後一定會下雨;如果儀式前是雨天,儀式後就一定晴天。如此持續多年,屢試不爽。

在貴州,各地少數民族村寨均素有“蘆笙之鄉”的稱譽,逢年過節,都要舉行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蘆笙會,吹起蘆笙跳起舞,以慶祝自己的節日活動。黃崗的“喊天節”也不例外,蘆笙手蹦跳着吹奏傳統侗樂,跟着侗民們一同前往祭壇“喊天”。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