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禽類剔骨看似簡單,實則沒有多年的勤學苦練難以做到,技藝純熟者如陳偉先生可以表演蒙眼脫骨,其背後的甘苦就可想而知了。
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品嘗了糖醋熘魚後,大贊“膳後忘返”;袁世凱則深知黃河大鯉魚之妙,對糖醋熘魚衍生出來的鯉魚焙面情有獨鐘。
有鄭州人說:“在美國,我能找到北京的烤鴨、東北的水餃,但絕對找不到河南的胡辣湯。”這一碗看似簡單的湯食,已經濃縮了遠行人剪不斷的鄉愁。
早在新石器時代,分布在黃河中下遊地區的仰韶人就創制出了中國的母菜——豫菜,提起豫菜,很多河南人心中都很複雜。在中國,沒有任何菜系的曆史比豫菜悠久。豫菜在宋朝時達到頂峰,成為“天下之正味”,及至新中國成立,周恩來總理還采用豫菜作為國宴菜。
不過,豫菜雖然有着千年的曆史傳承,卻一直被其他菜系壓制,不論是中國四大菜系還是八大菜系,都沒有豫菜,至于備受本地人喜愛的燴面、胡辣湯等,也很少有能走出河南的。鄭州作為河南的省會城市,對這一由盛到衰的變化感知更加靈敏。
風起于青萍之末,2016年,豫菜榮登河南春晚,黃河大鯉魚等菜品得以亮相。如今,鄭州菜正在複興,餐飲名店也如燦爛群星,不僅有仲記豫滿樓、谷雨春紅燒黃河大鯉魚等綜合性豫菜酒樓,還有很多知名特色店,如傳統的蕭記、合記、裕豐源燴面,新興的76人老燴面,以及須水鄧記叫花雞、百宴菌菇拉面、虢國羊肉湯、百年白堽羊肉……
名馔“套四寶”鴨腹裡的大乾坤
“套四寶”是鄭州的一道名馔,該菜集鴨、雞、鴿、鹌鹑四禽,經脫骨、腌制、裝餡、層層相套後入籠蒸制而成,故名“套四寶”,也稱“四禽會”、“套四禽”。以前,套四寶隻在開封流傳,經創始人陳永祥的後代傳入鄭州。第五代傳人陳偉更是在央視上大放異彩,使套四寶成為陳家的家傳名菜。
套四寶之所以名聲大噪,與慈禧太後不無關系。1900年夏天,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後帶着光緒皇帝倉皇逃離紫禁城,時局大穩後從西安起駕回京。行至河南,恰逢慈禧太後壽辰,于是大隊人馬在當地停留一個多月,舉辦祝壽活動。
當時的衙廚陳永祥受命參加慈禧的“萬壽慶典”宴,自然是使盡渾身解數。慈禧太後極其喜愛鴨菜,每頓飯都要有數道鴨馔,特别是清蒸鴨子。于是,陳永祥在傳統菜“套三環”的基礎上創制了“套四寶”,吃過無數鴨菜的慈禧太後品嘗陳永祥的套四寶後,贊不絕口。據說,慈禧太後離開當地行至淇縣時,還惦記着套四寶的美味,诏令陳永祥趕至淇縣又做了一頓。人人都知道皇家菜講究,慈禧太後吃的這道套四寶也不例外,制作工藝繁瑣而複雜。首先是給四禽去骨,熟練的制作者僅用普通菜刀便可剔骨,剔骨要求骨肉分離徹底,同時不可破皮,皮肉滴水不漏。操作中,需從頸與翅膀相連處劃一小口,抽出頸骨,在接近禽類頭部的位置将頸骨截斷,翻開皮肉,邊割邊剝,剝到翅膀和腿部,将關節斬斷,抽出骨頭。剝完後,将皮肉翻轉,還原成一個完整的造型。去骨看似簡單,實則沒有多年的勤學苦練難以做到,技藝純熟者如陳偉先生可以表演蒙眼脫骨,背後的甘苦可想而知。
其次,套四寶“套”是關鍵,需要鴨、雞、鴿、鹌鹑首尾相照,身套身,腿套腿。這裡面有一個竅門,将四禽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焯水,不僅除去了血沫,還使皮肉收縮,便于往較大的禽腹内插套,直至最後定型成體态渾圓、内容紮實的四寶填鴨。
鴨子天生有股腥臊味,一般人不懂得整治,因而無論冷葷熱菜,少見鴨子入馔。套四寶屬于清蒸菜式,追求清新淡味,無法用重油、重鹽、重辣、重料壓住這種腥臊味,因此預處理就是一門技巧。
除此之外,火候也很關鍵。由于四禽層層相套、異常緊實,如果水不旺、氣不足、時未到,容易夾生起膩、肉質粗硬,不堪入口。長時間的蒸制,不僅是去除鴨子腥臊的關鍵一環,還可以保持肉的原汁原味,且汁水不會劇烈翻滾,湯色澄清。同時,長時間的微沸,也使原料中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充分浸出,味道醇厚鮮美。
為了充分激發套四寶的清香,上桌之前還需要對滗出的原汁進行吊湯處理。将白臊(雞肉蓉)或紅臊(豬肉蓉)下入湯中,使湯中食材的微小渣狀物粘附在肉蓉上,離火後過濾,即為清湯。
烹制好的套四寶形狀完整,喝其湯,醇香濃郁;食其肉,軟爛肥嫩。鴨肉肥而不膩,入口即化;雞肉香而不柴,入口綿軟不塞牙。鴿子和鹌鹑雖然經過長時間蒸制,因套于鴨、雞兩層之内,也較好地保留了其鮮嫩的特點。從中醫食療上講,四樣“寶”各有營養和作用,可謂美味養生俱佳。
(左右頁圖)鄭州的黃河大鯉魚曆史悠久,在春秋時期就已有名氣,史書曾記載道“黃河之尺鯉,本在虞津居”。由于黃河大鯉魚剌少肉多、個大味美,因此頗受好評,鯉魚焙面和紅燒黃河大鯉魚則是其中的名品。黃河大鯉魚沒有老鯉不成席
鄭州養殖黃河鯉魚的曆史悠久,《詩經》中就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的詩句。由于黃河特有的水質和鄭州獨特的地理環境,鄭州黃河大鯉魚金鱗赤尾、肉質細膩、營養豐富,故為中國四大名魚之首,曆史上曾作為進獻的貢品。
北宋時期的繁華,使得烹饪技術和烹饪器具日新月異,食材和調料也日益豐富,豫菜逐步定型,黃河大鯉魚也迎來了油浸軟熘的新時代。黃河大鯉魚的做法越來精細,抽腥筋、解刀、按摩、煨炖……
清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從西安回京路過河南,府衙廚師進呈上糖醋熘魚,慈禧太後和光緒帝吃後稱贊不已,太後直說“膳後忘返”。宋代《東京夢華錄》中已有“糖醋熘魚”的記載,糖醋熘魚采用黃河大鯉魚為主要食材,将魚的兩面解成瓦壟形的花紋,入油鍋炸透,繼而将白糖、香醋等勾兌成的芡汁用熱油微烘,淋在炸魚上。這種“軟熘”和“烘汁熘”的技法不僅影響了北方菜系,也在南宋遷都後影響了南方菜系,并一直延續至今。
鯉魚焙面是以糖醋熘魚為前身,衍生出來的一道名菜,鯉魚焙面全名為“糖醋熘魚帶焙面”,由糖醋熘魚和焙面兩道名菜配制而成,糖醋熘魚色澤紅豔、軟嫩鮮香,覆蓋其上的焙面則細如發絲。焙面又稱“龍須面”,油炸後變得蓬松酥脆,吸收了糖醋熘魚的汁水,吃起來甜中帶酸、酸中微鹹,别具風味,所以也有“先食龍肉,後食龍須”的說法。
這道菜妙在将兩道菜肴合二為一,一菜兩吃,别有食趣,本就領軍豫菜的鯉魚焙面更是穩坐了“中原第一菜”的頭把交椅。
其實,這道鯉魚焙面也是袁世凱的最愛,袁世凱是河南人,自然知道家鄉的鯉魚之妙。袁世凱當上總統之後,他喜食的黃河大鯉魚很快在京城流行起來,因為這個緣故,經營正宗豫菜的北京厚德福飯店在北京名噪一時,原來,這家飯店的創建者陳蓮堂就是地道的河南人。
“阿五黃河大鯉魚”是專注于新派豫菜的中華餐飲名店,在黃河大鯉魚的影響之下,該店把聞名遐迩的店名“阿五美食”改成了“阿五黃河大鯉魚”,他們在發揚傳統鯉魚焙面的同時,還推出了新的招牌菜——紅燒黃河大鯉魚。
紅燒黃河大鯉魚也是豫菜中的名品,建國之後,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裡的豫菜名廚侯瑞軒大師,曾把紅燒黃河大鯉魚擺上國宴。不過,以前紅燒黃河大鯉魚講究的是活魚活吃,是個快活;如今創新的紅燒黃河大鯉魚重在煨炖上做文章,是個慢活,卻也更加入味、好吃。
除了“阿五黃河大鯉魚”,“谷雨春紅燒黃河大鯉魚”也潛心研發黃河大鯉魚,做法殊途同歸,味道各擅勝場。實際上,鄭州除了這兩家主打黃河大鯉魚外,魯班酒店、仲記豫滿樓、知青村大酒店等大大小小的中餐店,幾乎都烹制紅燒黃河大鯉魚。
衆飯店之所以不約而同地一起紅燒黃河大鯉魚,除了豫菜這些年的逐漸複興外,還因為新的飼養技術使得黃河大鯉魚不再稀少難得。而且傳統是一代代人的習俗沉澱,鄭州有句老話:“沒有老鯉不成席”,這無疑催生了黃河大鯉魚的火爆。
獨領風騷的小吃從胡辣湯到漿面條
鄭州的大街小巷散落着許多早餐鋪子,寒冷的冬季,人們都願意早起,喝上一碗酸辣可口的胡辣湯,既暖身又飽腹。胡辣湯是本地别具風味的小吃,已有百年曆史。相傳,胡辣湯本是明朝宮廷的“禦湯”,明亡後,禦廚逃難到河南,胡辣湯也随之流傳到民間。
而後,胡辣湯逐漸融入鄭州人的生活,成為人們心心念念的美味小吃。不僅如此,外國友人對胡辣湯也贊譽有加。2014年,南非總統之子蘭斯洛特·塞羅·祖馬來到鄭州,他特地到當地一家店内品嘗胡辣湯,喝着熱氣騰騰的胡辣湯,他不由得稱贊:“第一次吃到這樣的美食,中!”
民間流傳着許多有關胡辣湯的傳說,不管是“明嘉靖年間,閣老嚴嵩從一道士手中得到一制湯秘方,遂獻于朝廷”的宮廷說,還是“胡辣湯曾治好了明代著名清官于謙的傷風”的功效說,都人為地增添了胡辣湯的神秘色彩,雖有意誇大其功效,但也并非無中生有。
胡辣湯和漿面條都是鄭州獨具特色的美味小吃,在當地的多種面食中,漿面條可謂一枝獨秀。将漿面條重新加熱,會透出一股隐隐的酸味,風味卻更加獨特,所以民間有“漿飯熱三遍,拿肉都不換”的說法。
正宗的胡辣湯采用牛羊肉或牛羊骨熬制原湯,其中加入三十多味中草藥以及胡椒、花椒、丁香、茴香、八角、肉桂、生姜、辣椒等香料,鄭州的幾大胡辣湯世家做出的胡辣湯各有千秋,據說,其中的奧秘就在于香料比例上的差異。用小火慢熬數小時後的原湯混合了中藥味和香辣味,汁稠味美,也的确具有辛香行氣、舒肝醒脾、補氣補虛的功效。
原湯熬好後,将鍋中已煮得爛熟的牛羊肉切成大而薄的片狀,接着往湯中加入面筋和粉條,并不斷攪拌,面筋和粉條逐漸透明變軟,甚至融化。此時,就需要廚師精準地控制胡辣湯的粘稠度,既要有“羹”的口感,又順滑利口。盛上一碗胡辣湯,添上榨菜,淋上小磨香油,再加一勺香醋,鹹香酸辣、細膩粘稠,令人胃口大開,搭配幾個蔥油餅或油馍頭,一頓早餐便吃得心滿意足。
面條是鄭州人的一大主食,随着春夏秋冬季節的變化,面條也被做得花樣百出。春秋吃鹵面、炯面,夏季吃撈面,冬季吃湯面、燴面,但漿面條一年四季都不會過時。
漿面條又稱“漿飯”、“酸面條”,它的與衆不同之處在于,煮面條使用的并非普通清水,而是一種特殊的帶有酸味的粉漿。相傳,清朝末年,河南有一戶貧窮人家,他們将撿來的綠豆磨成豆漿,數日後豆漿發馊變酸,但他們舍不得倒掉,于是往酸豆漿中丢進一些菜葉熬煮,豈料煮出來的糊狀物味道竟十分鮮美,後來家家效仿,便發展成人們喜愛的漿水面。
經過數百年的改良,現在漿面條的制作更加考究。人們在酸粉漿中加入白面條,配上芹菜、瘦肉和胡蘿蔔,并佐以韭花、辣子醬或辣椒油,生生能把人的饞蟲給勾了去。此外,漿水面重新加熱後吃起來更有味道,所以剩漿面條是漿飯中的上品,難怪民諺雲:“漿飯熱三遍,拿肉都不換。”
除了漿面條,燴面也是鄭州的一大著名面食,很多鄭州人都對它有着特殊的感情。燴面為中國十大面條之一,也是河南三大小吃之一,因其味道鮮美、價格實惠而享譽中原,“合記羊肉燴面”、“蕭記三鮮燴面”都是鄭州獨領風騷的燴面老字号餐館。
随着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的口味也發生了變化。無論是粵菜、川菜,抑或是魯菜,都因為營養過剩而漸漸失去了以前的追崇,反而是“質味适中”的豫菜,一天天的被人們關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