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明武宗朱厚照 大明帝國最後的“馬上天子”

明武宗朱厚照 大明帝國最後的“馬上天子”

時間:2024-10-30 01:46:13

在許多人眼裡,明武宗朱厚照荒淫無度、貪圖享樂,其實他卻從未耽誤政事,後又親身北伐,驅逐鞑靼,成為大明帝國最後一位“馬上天子”。

明朝皇帝多“奇葩”,明武宗朱厚照就是其中之一。據說,他放蕩不羁好自由,不愛皇宮愛市井,曾在宮裡自扮商人,喊價叫賣;還沉迷于遊樂酒色,寵幸太監……但就是這樣一個所謂的“昏君”,卻能在彈指之間誅劉瑾、改革江南賦稅、強化市舶司職能,甚至親征北伐,打敗蒙古小王子。不僅如此,朱厚照天賦異禀,精通佛教、伊斯蘭教,還是第一位會說西歐語言的中國皇帝。

看似劣迹斑斑的“昏君”,實則是一位被誤解的個性皇帝。他雖在小事上不拘禮節,但在大事上絕不糊塗。讓我們來一起看看,這位備受争議的傳奇皇帝究竟是何等人物。

貪圖享樂、荒淫無度?

弘治五年(1492年),明武宗即位。那時的朱厚照還隻是一個15歲的孩子,由頑童一夜之間驟為天子。說起對他的評價,絕不會有人将他稱為賢明聖主。曆代皇帝,最為忌諱的就是昏庸無道,重用宦官奸臣,而武宗是否昏庸,暫且再論,但他獨樹一幟,不愛文官愛宦官這一點倒是非常明顯的。

當時,武宗寵信的太監共有8個,他們以劉瑾為首,被稱為“八黨”或“八虎”。為了巴結武帝,“八虎”每天都會給皇帝獻上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兒,還經常組織各種演出、體育活動。與同齡人一樣,年輕的皇帝喜愛各種娛樂,他或在宮中扮演雜劇,或帶領太監溜到街頭巷尾,觀奇賞異。有時,他還自扮市井商人,戴上瓜拉帽,握着秤杆,拿着算盤喊價叫賣。正德四年(1509年),武宗對蒙古人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便制作了大批氈帽皮裘,動員一宮的人穿上,互相扮演鞑子自娛,又與許多蒙古人策馬奔馳,往往終夜不還,投宿民家,行止與尋常百姓不分。

武宗雖寵信太監,但并沒有造成什麼嚴重後果。後來,武宗之所以能在彈指之間滅掉大宦官劉瑾,原因之一就在于劉瑾并未掌握軍權,這就說明武宗并不是寵信宦官、不問朝政的昏君,他雖然同太監們一起玩樂,卻心如明鏡、頭腦清醒,并時刻提防着太監。至于武宗為什麼要重用宦官,或許是為了制約文官集團的勢力。自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内)兵敗後,武将集團大大受挫,文官勢力進一步擴大。文官主政後,降低了大地主的稅收,反而對農民征收重稅,此外,他們還故意曲解國家政策,将限于優秀文人的補助、鼓勵,擴大到整個士紳階層,趁機減稅甚至免稅,由此大肆兼并土地,聚斂财富,日益侵蝕國家根基。武宗自幼“性聰穎”,又怎會不明白這裡面錯綜複雜的利害關系呢?他自然不希望自己重蹈覆轍,像前任皇帝一樣淪為文人集團的傀儡。

武宗一直為後人诟病的還有豹房的修建。豹房為什麼是武宗的“黑曆史”呢,難道是過于勞民傷财?據考證,豹房占地不過4公頃,耗銀20多萬兩,與圓明園、頤和園動辄千萬甚至上億的耗資相比,不過九牛一毛。其實問題的焦點就在于,許多人認為豹房是武宗日夜淫樂的場所。據說,豹房裡,歌、舞、玩、酒、女人一應俱全,武宗沉溺其中,荒廢政務,民怨不斷。不過也有人認為,豹房并非一般意義用來遊玩的離宮,實為他居住和處理國家大事之地。後來,還有學者指出傳統史料對武宗存在醜化和歪曲,他們認為武宗此舉,意在恢複16世紀初就完全消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氣氛。畜豹行獵,實為恢複明朝軍力與帝王的勇武作風。

文武雙全,但個性張揚

在皇家,祭祀是頭等大事,但武宗卻很少理睬這些繁文缛節。比起敬天、祭祖、郊祀等禮儀活動,他更青睐騎射與遊獵——在還是太子之時,他便“性聰穎,好騎射。”當了皇帝之後更是“單起挾弓矢,徑出禁門彈射鳥雀”。這還不夠,多數皇帝以帶兵為苦,明武宗卻以演兵為樂。史書中記載:“上好武,特設東、西兩官廳于禁中”,号稱“外四家”,武宗挑選善于騎射的宦官,親自帶領,稱之為“中軍”。每日,武宗都身着軍裝,親自檢閱軍隊,隻聞“晨夕操練呼噪,火炮之聲達于九門”。

故宮太和殿的匾額上書着四個字:建極綏猷——天子承擔着上對皇天、下對庶民的雙重神聖使命,既須承天而建立中正的法則,又要撫恤百姓而順應大道。最有趣的是,武宗幹脆自稱“總督軍務威武大将軍總兵官”,還自己給自己下令出征,為自己更名為“朱壽”,後來又加封為“鎮國公”,他要求往來公文一律以“威武大将軍”的名号施行。内閣大臣皆認為武宗應當遵循祖宗之法,上順天意,下慰人心。他們認為威武大将軍是臣子,而皇帝應在将軍之上,如果對皇帝加官進爵,則是降低皇帝的身份。但是武宗仍不以為意,這也就是《明史》所說的“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蕩然矣”的來曆。與醉心藝術或熱衷于求仙問道的前任皇帝相比,他看起來不像居于深宮的漢家天子,反而與草原民族的單于、可汗更相似。

武宗不僅勇猛善射、喜愛演兵,還非常博學。他精通佛教與伊斯蘭教,不僅給自己加封佛号,還給自己取了個伊斯蘭教名字,叫做“妙吉·敖蘭”,阿拉伯語的意思就是“真主的榮耀”。他的語言天賦驚人,能讀藏(番)文、梵文的佛經。根據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武宗)皇帝凡出遊時,如鞑靼、回回、佛郎機、占城、刺麻等國之使,各擇二三人,使之肩從,或習其語言,或觀其技藝焉。”很有可能,朱厚照還跟着葡萄牙語翻譯——“火者亞三”學過一些葡萄牙語,使他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會說西歐語言的皇帝。

後人皆認為,漢宮高牆、重院深深,束縛了朱厚照向往自由的心。他無心政事,成天和太監厮混在一起。可少有人想過,明朝文臣或為自身利益向上隐瞞民情。其實,武宗之所以重用宦官,或許也是為了通過身邊親信,探知宮牆之外黎民蒼生的真實處境。

文治武功,禦駕親征打敗鞑靼鐵騎

實際上,武宗雖然不以勤政出名,甚至貪圖玩樂,可他在批答奏章、處理國家大事上卻從未耽誤過。武宗即位後,做了兩件前任君主都沒有成功的大事。第一件是江南賦稅改革。自明太祖朱元璋起,江南地區就賦稅過重。正德八年(1513年),武宗在江南全面推行賦稅改革,不僅減輕了江南百姓的負擔,而且使得江南地區在兩年之内,就還清了曾拖欠中央十年之久的賦稅。第二件大事是改革市舶司。武宗強化了市舶司的收稅職能,擴大了政府稅源,開啟了解除海禁的第一步。武宗在位15年,國家的财政狀況大為好轉。明太祖朱元璋曾驅逐鞑虜,定鼎中原。而明成祖朱棣,更是遷都距離邊關不遠的北京,以鎮國門。他所忌憚的,正是漠北的蒙古。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後,卻更加大膽,他直接在作戰前沿邊境上,設宣武鎮國公府,在蒙古入侵時,可随時坐鎮前線指揮。

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帶5萬鐵騎從榆林(陝西最北部)入侵,駐紮玉樹(今青海省境内),掠應州(山西北部)。武宗不顧朝臣反對,親自出居庸關巡幸北邊。人們向來認為這是沒有大局意識的任性之舉,細細察之倒也未必。北京既為明代首都,又離邊關不遠,因此,武宗出關前,對于京師有一定的軍事部署,他任命将帥留守北京,指揮“三千營”與“神機營”兩支重兵。“三千營”和“神機營”為京營中戰鬥力強悍的軍隊,前者為京營騎兵之主力,後者則是當時使用熱兵器作戰的代表。這一部署足見武宗關于京師防備的周密考慮。

武宗親自率兵,與鞑靼小王子交戰于應州。無論是戰前部署,還是戰役過程中的調兵遣将,武宗都親自布置。他不但具備一定的軍事才能,而且有沖鋒陷陣的決心和勇氣。當時,武宗下令軍隊夾擊鞑靼鐵騎,可是之後一時不得合兵,情況萬分緊急,幸好武宗及時率兵趕到戰場,他英勇無畏,親斬虜首一級,力挽狂瀾。最後,武宗成功帶兵将蒙古軍隊驅逐出去。

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軍力江河日下,蒙古年年南下侵擾,北邊一再告急。武宗此次巡幸北邊,是“土木之變”後,明朝首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親臨前線,抵禦蒙古大軍。在《劍橋中國明代史》中,認為此役“實際上是16世紀明軍唯一一次趕走蒙古突擊部隊的戰役,而皇帝親臨戰場無疑影響了這個結局。”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