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柯爾克孜人的手工“孢孜”

柯爾克孜人的手工“孢孜”

時間:2024-10-29 11:26:35

撰文/黃江勇攝影/劉照富

“孢孜”其味醇厚、甘美、清香,甜中略帶點酸,既有醪糟的長處,也有啤酒的優點,可以祛寒、生津、開胃助消化。

原始的材料糜子或者玉米、青稞、小麥等農作物,通過簡陋的工具,在革命古麗·波力斯拜手中,經過一道道工序,就變成了美味的“孢孜”,供人們飲用。傳統工藝制造出來的飲品自有其獨特的風味,但在現代工業化流行的各類飲品的沖擊下,已逐漸遠離了我們的生活。

“孢孜”也稱“包孜”“包紮”“波雜”,是柯爾克孜人用塔爾米(糜子)、麥子或玉米發酵制成的一種名牙爾瑪的飲料;其味醇厚、甘美、清香,甜中略帶點酸,既有醪糟的長處,也有啤酒的優點;“孢孜”酒精度可達到3~12度,不僅是上好的飲料,而且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以祛寒、生津、開胃助消化。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史書記載,古柯爾克孜族人“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為了抵禦高山冬天的嚴寒、夏天的酷熱,釀制了“孢孜”。麻赫穆德·喀什噶裡所著的《突厥語大辭典》中記載:“波雜是通過玉米釀造而成的飲料”。俄羅斯史學家、漢學家尼基塔·雅科夫列維奇·比丘林在《古代中亞各民族曆史資料集》中詳細記載了柯爾克孜人種植糜子、小麥、大麥等農作物并用其制作各種飲料、食品和波雜……

生活在特克斯縣闊克鐵熱克鄉牧業村的柯爾克孜族牧民别克蘇裡坦·吾山一家人,就掌握這種傳統的手工制作“孢孜”的技藝,釀造“孢孜”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近日,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裡,經“訪彙聚”駐村幹部巴合别爾根·克孜爾汗的推薦,伊犁州特克斯縣文物局的艾山吐爾·阿不都西庫爾對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孢孜”的制作過程進行了發掘和整理。

在牧民别克蘇裡坦·吾山家裡,他的老婆革命古麗·波力斯拜已将釀造“孢孜”的原料、器具一一擺放整齊,别克蘇裡坦·吾山對“孢孜”制作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制作“孢孜”的主要原料是糜子,也可以用玉米、青稞、小麥等農作物釀制,“孢孜”的形狀為糊狀液體,一般為灰綠色、咖啡色和米黃色,顔色随使用的原料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原料的不同也會導緻“孢孜”的味道和勁度。

“孢孜”的制作大緻分為五個工序:首先是把帶皮的糜子或玉米磨成粉末狀,加入溫水攪拌均勻,輔以加入少許的青稞或小麥的面粉,原料越雜,質量越好。第二道工序是将燒熱的鐵鍋内加水放入發酵菌種或酵母,倒入攪拌過的糜子粉翻炒加熱;第三道工序是炒熟後的糜子粉倒入盆内晾放降溫,适當降溫後放入大木桶内加溫水攪拌均勻;第四道工序是加入少量的面粉或麥芽粉攪拌發酵;第五道工序是發酵完畢後加入适量溫開水稀釋,過濾後便形成糊狀“孢孜”和濾渣;(濾渣可作發酵菌種)糊狀液體便是可以直接飲用的美味“孢孜”;冬天熱喝,夏天涼喝。

近年來,伴随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與城市化、工業化一同興盛的各類飲品也風靡草原,使古老的具有民族風味的“孢孜”受到了強烈沖擊,特别是柯爾克孜族年輕一代價值取向的轉變,學習傳統技藝的熱情正在逐步減退。同時,随着老年人逐年減少,這種古老技藝面臨逐漸消失和被遺忘的境況。早年,闊克鐵熱克鄉家家戶戶釀制“孢孜”,随着老人的相繼去世,“孢孜”釀制技藝的傳承狀況面臨青黃不接的瀕危境地,急需采取有力措施進行搶救和傳承。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