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琵琶 書寫絲綢之路曆史

琵琶 書寫絲綢之路曆史

時間:2024-10-29 10:06:12

琵琶是古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彈奏樂器,敦煌七百多個窟裡頭,有五十多種琵琶,作為東西方音樂交流誕生的混血兒,琵琶的傳播過程,書寫了絲綢之路的曆史,見證了多文明的融合與交流。

[鳳凰衛視中文台《文化大觀園》]

敦煌七百窟有五十種琵琶早在漢代就已傳入中國

說起絲綢之路,你會想到什麼?大漠、黃沙、商旅、行僧……不,它也許可能是另外一種情形,古絲綢之路上是回蕩着樂聲的,來自中亞、西亞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樂手、歌者帶着他們的樂器,帶着他們的音樂,在這條艱辛浪漫的長途上且行且歌、樂聲優雅。行到中途,他們或許會短暫停留,而樂器與旋律就這樣偶然,但卻是永遠地成為曆史的記憶。聲音的部分融合到了本土音樂中,用旖旎婉轉展現着異域風情的魅力,而畫面的部分就以這樣的方式永遠定格在了時空中,讓後人探究追溯,發揮無限的想象力。

敦煌就是這樣一個特别的所在,大多數人遊曆敦煌,注意的是它的建築、它的雕塑、它的繪畫,但音樂家來到敦煌,耳邊會幻化出樂聲。

章紅豔(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在古絲綢這條路上,有很多種彈撥樂器,琵琶這件樂器是這條路上最重要的彈撥樂器。就拿敦煌來說,大概七百多個窟裡,畫有五十多種琵琶。

主持人:我1982年就去過敦煌,在敦煌住了七天,成天待在那些主要的窟裡頭,感到最震驚的也就是壁畫中間的那些伎樂天。

章紅豔:是。

主持人:我們所說的飛天,大部分其實是伎樂天,手裡頭懷抱各種各樣的樂器,樂器中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曲項琵琶。

章紅豔:還有不鼓自鳴,我記得有一個窟,進去以後全是樂器,那個窟叫不鼓自鳴,就是雖然沒有人在裡頭演奏,但是窟裡聲音在響。

主持人:樂器自己在響着。

章紅豔:對,在響,就是給你一種這樣的感覺。

主持人:我記得有一個窟裡頭,一些樂器本身在天上飛着,還有很多彩帶纏繞着它,并沒有人懷抱它。

章紅豔:看了這些我才知道,琵琶可能是從絲綢之路傳進來的。

琵琶是混血兒可能由印度傳入中國

琵琶是沿着絲綢之路東來的客人,它在中國的曆史已經有兩千多年。關于琵琶最早的記載,是在漢代劉熙的《釋名•釋樂器》中,“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卻曰杷。”也就是說,琵琶是古人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叫做枇,向後挑進叫做杷。根據它的演奏特點,命名“枇杷”。在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但它的祖先究竟從何而來,曾經一直是研究學者探尋的問題。敦煌壁畫中,數十種形态各異的琵琶給了研究者許多思路,但也沒有準确答案。而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和民族的彈撥樂器更是多不勝數,甚至中亞和西亞一些國家,現在還能看到與琵琶很類似的樂器。還有學者提

主持人:現在伊朗的民族樂器中間,還有沒有一種類似我們琵琶形狀的?

章紅豔:有,烏得。後來我們又去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又看到了它們的很多彈撥樂器。克孜爾(新疆)石窟當時有非常小的琵琶,其實那個可能是從印度傳入的。所以,中國的琵琶應該就是融合的一個樂器。

主持人:你要找琵琶的單一祖先,還真不好找,它是個混血兒。

章紅豔:對,它是個混血兒,而且還是跟中國樂器的混血兒。所以,琵琶真的是一個文化交融的産物。

主持人:是文化大循環中間的互鑒互學互融的一個産物。

章紅豔:對,其實琵琶這件樂器可以說是一個傳承的裡程碑。

主持人:對,它能夠成為彈撥樂器之王,也是因為它有海納百川的這樣一種包容,它能夠把各個地方彈撥樂器的一些特點、優點,都集中在一個樂器上。

章紅豔:是,而且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它經過了漢文化的洗禮。

“一帶一路”繼續傳承絲綢之路文化

隻有親臨現場,才能真切感受到《十面埋伏》的感染力。在中央音樂學院歌劇廳,章紅豔與她的十個學生共同演奏了這首琵琶名曲,而這次也毫無意外地驚豔了在場所有中外觀衆。台下還坐了一些外國觀衆,他們是中央音樂學院的重要客人,他們是“一帶一路”音樂教育聯盟成立大會的與會嘉賓。2017年5月5日至7日,“一帶一路”音樂教育聯盟成立大會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來自印度、泰國、伊朗、土耳其、烏茲别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愛沙尼亞等15個國家的音樂學院院長、音樂學者、演奏家,還有中國九大音樂學院的院長、學者和演奏家共百餘人參加了為期三天的音樂學術研讨和展演。

郭淑蘭(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就是因為通過絲綢之路的引領,我們中國開始了解并影響世界,世界也在了解中國。所以,在當今的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化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我們更需要打通跟世界各國的聯系和合作,來為實際的音樂文化繁榮和發展做出中國的貢獻。所以,我們要把沿線國家的這些音樂院校聯合起來、彙集起來,因為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們就策劃了“一帶一路”的國際音樂教育聯盟大會。

即使有現場翻譯,來自國外的音樂家們與觀衆交流起來還是有些困難,但當樂聲真正響起時,語言的溝通又似乎有些多餘,這種來自遙遠的中亞國家的音樂,輕易地就将觀衆籠罩在了它所營造的氛圍之中。在“一帶一路”音樂教育聯盟成立大會舉行的三天裡,還特意安排了來自多個國家的演奏團體進行現場表演,并

章紅豔:有學者有這樣的說法,就是說單字的單名樂器是中國本土的,比如說琴、瑟、筝、阮,對,還有箫和埙、笛、管等。

主持人:雙音節詞以上的樂器名字,就有可能是外來的了。

章紅豔:對,像琵琶、唢呐、胡琴、揚琴等等,揚琴現在是一種世界性的樂器,還有箜篌。

主持人:對,最典型是箜篌。

章紅豔:我覺得彈撥樂器好像是一張特别大的網。

主持人:對,全球文化在一種不知道什麼樣力量的推動之下,一直在流動流動流動,然後到某一個節點,兩個東西一結合,就變成一個新東西了。

章紅豔:應該就是我們所說的絲綢之路的這張大網。

主持人:對,琵琶這個中國人最熟悉的樂器,它的演變确實最能夠證明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意義。

章紅豔:對。

琵琶的“與時俱進”跨度之長讓人感慨

在西方的彈撥樂器傳入古代中國之前,中原地區最著名的彈撥樂器叫“阮”,“阮”原來的名字叫“秦琵琶”。關于它的命名還有一段佳話,在東晉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才子文人組合叫“竹林七賢”,七賢以嵇康和阮鹹為首,尤其是阮鹹,他特别擅長彈奏“秦琵琶”。而阮鹹本人的氣度、風骨是當時魏晉文人崇尚的對象。後人就把“秦琵琶”改成阮鹹了,到了宋代,人們又将阮鹹直接稱為阮。至于琵琶作為彈撥樂器,它天生就是做主角的,在盛唐時期,琵琶已經獨領風騷,上至宮廷樂隊,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在樂隊中,它是無可争議的領奏。在唐代詩詞中有許多關于琵琶盛況的描述,最著名的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章紅豔:珠落玉盤,這也是這件樂器特别受青睐的原因。

主持人:對,很多詩人寫到琵琶,李龜年好像也會演奏琵琶。

章紅豔:是,還有李商隐,我也不知道是我自己因為對琵琶有情感的關系,還是怎樣,我就

主持人:與時俱進。

章紅豔:對,與時俱進用在這件樂器上真的是特别貼切。它是一件始終活在當下的樂器,一直走到今天,這件樂器其實是經過了大量的改良。說到曆史的樂器,我覺得發展真的是一種雙刃劍,我們現在也有遺憾,遺憾在于我們想要看過去的琵琶,但我們看不到。

在日本,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遠的地方要數古都奈良,鑒真東渡帶去的盛唐文明對奈良的影響非常深遠,以至于千年後的今天,奈良處處都讓中國人感到親切。奈良有許多古寺,古寺大多是唐風,大氣舒朗、剛勁恢弘,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收藏着世界上最完整的唐代五弦琵琶實物,它是唐代琵琶中唯一存世的精品。唐代的螺钿鑲嵌技巧在這件琵琶上發揮到了極緻。

主持人:紫檀羅钿,豪華極了。

章紅豔:隻有這一把,我們中國就沒有了。那個時候日本派節度使、遣唐使來學習,把它帶回去了。這個古代琵琶能一直留下來,也讓我們現在做琵琶有了一個依據。

主持人:對,但是我很好奇,就是正倉院的這一把唐代的紫檀羅钿琵琶,我們現在是把它當一件美術品來看,我們看到的都是它的造型,它的圖案,那現在還有人拿它演奏過、錄過音嗎?

章紅豔:沒有,絕對不能碰。

主持人:這是個遺憾。

章紅豔:但是有複制品,那這件樂器其實是五弦琵琶,它有五個柱,在唐代,有四柱,有五柱,後來随着時代的發展,慢慢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琵琶的樣子。

主持人:也就是它演奏的音域範圍寬了很多。

章紅豔:對。

主持人:能夠演奏更複雜的樂曲了?

章紅豔:是。

日本能樂大鼓與中國琵琶合奏呈現内心的吻合

用“與時俱進”這個現代詞彙來形容琵琶的演變,貌似有些不搭,但其實最貼切不過。琵琶的“與時俱進”跨度之長,讓人感慨,因為這是一段經曆了兩千多年的演變曆程。在不同的朝代,琵琶形制和品相都有變化,直到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模樣。但有趣的是,在盛唐時期,包括琵琶在内的彈撥樂器經由中原東傳到日本和朝鮮後卻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主持人:日本文化發展有點保守性,它守東西守得很死的,不輕易改變。

章紅豔:我們某種角度也要感謝它的守。日本的許多傳統技藝不用深究就能找到它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淵源,比如各種手工技藝,當然,也包括它的傳統藝術。比如日本的能樂,能樂是日本的古典戲劇,它在日本傳統藝術中的地位如同中國的昆曲和京劇。能樂中有一種重要的樂器,叫大鼓,《文化大觀園》曾經介紹過被稱為是日本國寶級大師的大倉正之助先生,他演奏的樂器就是能樂大鼓。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緣,促成了能樂大鼓與琵琶的合作,大倉正之助與章紅豔兩位在各自的藝術領域都可稱之為大師級的音樂家,進行了一場别開生面的表演。

主持人:大倉正之助的那隻鼓在他們家裡頭傳了十六代了,我也不知道它怎麼會融入到能樂裡頭去的。

章紅豔:所以我問他這個鼓是不是也是從我們這傳過去的?他說是的,他說應該就是通過絲綢之路傳的。在這個絲綢之路上,打擊樂也是一個族群,而且是特别重要的一個族群。後來我們倆就一起配合演奏起來了,而且配合得特别好。其實能樂那個東西和琵琶好像是很不搭的,但是我覺得有一種内心的東西在演奏的時候還是特别吻合的。而且能樂大鼓和琵琶其實源頭都來自于同一個地方,但是後來受到不同文化的滋養,才呈現出很不同的東西,各自自成體系。

主持人:對。

彈撥樂器在中國發揚光大衍生家族

在中央音樂學院那間小型的演奏廳裡,彈撥樂團正在進行現場錄音,為一次大獎的評選做準備。這次彈撥樂團參與表演的樂器是琵琶和阮,根據作品的不同,有時候還會加入古琴、三弦、揚琴等等其他彈撥樂器。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一首八分鐘的曲子錄制了一個多小時,演奏效果一次比一次理想,樂手們也越來越投入。中央音樂學院彈撥樂團是2003年成立的,由章紅豔一手促成,彈撥樂團的成立打破了人們對傳統民樂的認知,不同的彈撥樂器組合會催生出全新的音樂作品,這是更符合時代審美的樂聲,讓我們禁不住感慨,這些樂器原來有着如此強大的表現力,它們在秉承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才能有如此現代的表達。

章紅豔:很多人可能沒有太去關注彈撥樂器,其實我覺得彈撥樂器才是中國真正具有特色的樂器,而且它完全可以表達中國人的情感,比如撥動心弦這個詞,我想肯定來自彈撥樂器。

主持人:世界上其他的民族樂器裡頭都沒有彈撥樂器這個家族。

章紅豔:對,不過不同的地方還是出現了一些它自己的代表性的彈撥樂器,比如說伊朗的烏得,歐洲的豎琴、吉他,還有曼陀林。

主持人:印度的曼陀林。

章紅豔:對,但是沒有一個地方的代表性樂器像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彈撥樂器一樣,能繁衍出這麼大的家族出來,可以放在一起,演奏出很豐富的聲響。

主持人:對。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