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經濟學家、教授中國經濟壞消息不斷,最新的壞消息是民間投資的急劇下滑。今年1-5月份,民間固定資産投資增速降至3.9%,其中5月份的民間投資同比增速隻有0.98%,接近零增長,創下改革開放以來的曆史最低水平。民間投資上演斷崖式跳水,震驚了經濟界,一季度以來所有回暖的好消息被抵銷有餘。相信對于市場人士來說,有一種“透心”的感覺。
不過,這倒是印證了《人民日報》上“權威人士”關于一季度所謂的“經濟小陽春”絕對是“toonaive,toosimple”(意為太天真、太簡單)的判斷。如果你相信的是趨勢和邏輯而不是“奇迹”,那麼完全可以預料,民間投資還将進一步下滑,負增長指日可待。“權威人士”判斷的“L形增長”時間會多長?最新研究表明,或将長達20年。
民間投資為什麼驟降?
2005年,中國的民間投資增速超過80%;2012年前,民間投資增速維持在30%以上的水平;2012年,民間投資增速出現下行拐點,但2015年仍保持10%以上的水平,超過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然而,2016年以來表現出斷崖式下滑,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我比較認同三個原因:一是人口拐點帶來經濟轉折,進而引發的對民企投資的沖擊;二是市場化和民營化逐漸停滞所帶來的體制對民企投資升級的沖擊;三是2012年以來整體環境和氛圍導緻的對中國經濟未來信心的沖擊。
人口問題對經濟問題的影響是“溫水煮青蛙”式的:短期毫無感覺,長期積重難返、苦果難于吞咽。我曾經指出,計生政策長期得不到調整的結果就是:中國提前10-20年進入勞動力高峰,未富先老、未老先衰,相當于在背後捅了中國經濟一刀。據周天勇的研究,中國經濟8%以上速度高增長的時間,比韓台等國家和地區短了10-15年;而從8%增速跌下來那年,人均GDP則隻是韓台從8%增速跌下來時的不到一半。這可不是鬧着玩的,果真如此,中國經濟就很危險了。
和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據2015年7月聯合國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統計,2022年印度将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作為與中國人口同等量級的印度,目前剛剛開始享受遠比當年的中國更誘人的巨大人口紅利。2016年第一季度,相比于中國可能注水的6.7%,印度在幾乎沒有實施強大的經濟刺激計劃的情況下,輕松跑出7.9%的增速,冠絕全球。可以預見,印度經濟充滿活力,有望在2020年趕超德國,2030年趕超日本。
所以,中國民企突然不玩了,你大可理解為這是長期以來人口結構未得到調整的惡果(并不是正常的人口變化)。你也完全可以理解為這是長期以來政府歧視民企、“國進民退”的必然,同時還是過去幾年來整體環境和氛圍變化的經濟後果。
中國經濟該如何力挽狂瀾?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活力的源泉在于對外開放和市場化,市場化活力的重頭在于民營化:民營經濟的投資增長長期高于總體投資增長,民營經濟在整個中國經濟中的比重也因此不斷上升。但這個趨勢在2012年以來停止了。
當前,政府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理念,這顯然是非常好的,但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沒有民營化的支撐,就缺乏實際依托力量,而中國經濟的活力勢必會一落千丈。
在紛繁複雜、前景暗淡的态勢下,中國經濟該如何力挽狂瀾?茲有四點建議:一是堅定不移地繼續刺激總需求,穩定增長速度,避免中國經濟在美元回流周期中倒下,保衛改革開放以來的财富成果;二是一方面落實“供給側改革”,一方面還必須在政治改革、社會改革以及意識形态上尋求突破,以振奮民心、改變衰疲之氣,特别是扭轉“官員不作為、商人在外逃、學者不說話、工人在下崗”的現狀;三是要為中國民企向服務經濟、創新經濟的升級轉型開路,吸引其留在國内,避免過度資金外逃、企業外遷;四是人口政策光放開二胎已經不夠,還要進一步轉向鼓勵生育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