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你會是下一個“樸槿惠”嗎?

你會是下一個“樸槿惠”嗎?

時間:2024-10-29 04:02:58

插圖/葉方北京騰駒達獵頭公司董事長景素奇聯系郵箱:微信号:jingsuqi

編者按:但凡屬于本能的事,作為領導者,多半就要小心。而稍不小心,則往往千秋大廈一朝崩塌。比如任用親信。韓國前總統樸槿惠,就是前車之鑒。雖然企業不同于官場,但本質上的人性,都是相通的。樸槿惠的悲劇,有可能出現在我們任何一位老闆或高管身上一株野菊就這樣凋謝曾經風光無限的樸槿惠,總統任期未滿而壯志未酬,在全球矚目下竟遭彈劾,黯然下台,等待她的極有可能是牢獄之災。大家會想:這個把自己全部交給韓國的人,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樸槿惠在競選總統時說:“我沒有父母,沒有丈夫,沒有子女,國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務的對象。”相當真誠感人。如此心系國家命運,如此有胸襟與情懷之人,怎麼就被國民抛棄了呢?再回望她命運多舛的人生,更增加了她人生的悲情和凄涼,這讓很多樸粉情何以堪?尤其樸槿惠那本《絕望鍛煉了我》的自傳,赢得了多少小女生們的膜拜!而如今,隻能慨歎。樸槿惠的一生就像一株野菊花。發芽時,富貴豐腴;成長時,曆經無盡風雨和苦難;然而在花季将過時,又突然盛開;而剛要綻放自己的豔麗芬芳,卻突遭無情霜擊,瞬間凋謝……真是悲情人生。從樸槿惠被坐實閨蜜幹政這件事來看,她身為總統确實用人不當。她不僅用了沒有正式身份的閨蜜崔順實,而且閨蜜還不是善茬兒,居然參與了外交演講稿的改寫,而且還狐假虎威、借勢斂财謀私,甚至挾總統之威,來幹私事、髒事,裹挾進了很多人。這還了得!堂堂國家大事豈能成為兒戲?事以至此,遭彈劾下台就是必然的。同樣,距總統寶座僅一步之遙的希拉裡·克林頓,也是因為親信惹禍而功敗垂成。相反的是特朗普,自己惹禍連連,卻反而登堂入室創造了曆史。而身邊親信惹禍的,卻紛紛萬劫不覆。可見,領導人自己可以有缺點,但自己的用人卻不能有硬傷。那麼,作為一個優秀領導人,親信該不該用?如何防止親信幹政?親信幹政了怎麼辦?這正是本文要分析和回答的問題。為什麼親信更容易出事?任何一個組織領導人,肯定都喜歡使用親信。因為用起來順手。但有利就有弊,使用親信雖然順手,但加大了組織管理成本,如果使用不當,特别容易出事。比使用其他人,親信出事的概率更高。這世界上不存在所謂完全純粹高尚的聖潔之人,凡是人都有三面性:一是神的一面,二是人的一面,三是鬼的一面。神的一面,就是君子的一面,用來向社會公衆展示的,是偉大光正的一面,是合乎法理的一面,是社會制度、法律、道德所要求的;人的一面,就是常人的一面,人之常情的一面,在親朋好友之間交往用的,是情義的一面,屬于私德範疇;三是鬼的一面,即小人的一面,就是獨自私下的一面,不願讓人知的一面,比如貪婪、恐懼、自私、懶惰等等,是人作為動物自然屬性的一面。人的這三面性,應用場景是不一樣的,而且是不能相交,同時又缺一不可的,缺任何一面都是不完整的人。理解了人的這三面性,就知道一名領導者該怎麼做。樸槿惠做了總統,展示給公衆的應該是神的一面;但其閨蜜崔順實,是親朋好友範疇,屬于情義的一面,是人的一面;但閨蜜也有可能知其“鬼”的一面。從樸槿惠被坐實的證據來看,是把兩位鬼的一面給揭示出來了,結局自然可想而知。作為組織領導,在公衆面前,就必須展現神的一面。不要把親朋之間的行為人的一面展示給公衆,偶爾不小心露出來尚無大礙,但有意展示親朋交往的一面,人們就會反感。如果把鬼的一面展示給公衆,則必然會炸鍋,公衆形象崩塌。同樣,領導的親信也會有神、人、鬼三面,也同樣遵循三面的不同應用場景,場景不能用錯。作為領導的親信,一旦被重用,就意味着領導和親信被同一權力相關聯,性質就變了,其涉及的就不簡單是應用場景問題,而是人面、鬼面疊加互動。其在公衆場景展示更容易引起關注,對領導者的危害更超出想象。親信,你是用?還是不用?在員工或大衆眼中,領導是公正、公平的化身。這是大家對領導作為神一面的要求。而領導也是人,也具備神、人、鬼三面。因此,領導必須盡量規避人和鬼的一面出現在工作場景中。但是一旦領導啟用了親信,就等于把人的一面公開展示給組織中,平添了一重矛盾,等于自己給自己找了個麻煩。這個麻煩,就是管理成本加大,領導力減弱。就比如夫妻店、兄妹店、姐弟店等等,都屬于這一類。一般職業經理人進入家族企業都會有一個長期适應過程,因為職業文化與親信文化的沖突與磨合需要時間。所以,家族企業裡,彌漫的是職業文化和親信文化混合味,領導處理問題,既要考慮法理,又要考慮情義,而血緣和姻親的關系是社會最基礎的關系,穩定是首要的。因此,家族文化就屬于穩定文化。如果親信不自律,品性低下,狐假虎威,以權謀私、貪财貪功,排斥打壓他人,又無申訴渠道,時間久了,量變到質變,親信鬼的一面越積越多,受到傷害的組織成員,就會集中收集整理親信鬼的一面。遇到機會就把親信鬼的一面抖露出來,不僅親信身敗名裂,領導自己也下不來台。因為領導負有管理連帶責任及薦人責任,更重要的是還有感情方面的割舍問題。用親信,還有一風險,如果親信屬于明白人,知道要為領導争光,不能給領導惹麻煩。但也有的親信不明白事理的,屬于坑主一族,仗着特殊關系,輕則偷懶不做事,重則做壞事;更甚者,利用領導的信任,蒙騙領導,讓領導也跳進坑裡,一旦事情敗露,領導是有口莫辯,甚至被懷疑成為做壞事的主角。當然,親信中也有本性惡者,本來就知道領導過往鬼的一面,關鍵的時候要挾領導辦壞事,實現鬼目的。當然,用親信也不排除另一種可能,随着領導在組織中權力的鞏固和加強,監督制約失靈,領導和親信之間協同做鬼事。而鬼事做多了,就容易出錯。即使沒怎麼做鬼事,大衆也往往認為這些親信在一起做鬼事。隻要大家一惦記,就麻煩了。反之,如果組織中沒有親信,領導想做鬼事,顧忌多,做鬼事的機會就少。鬼事被爆出來,如果是親信所為,對領導來講就是燙手的山芋。如果領導顧忌自己的名利,或難以割舍情義,就有可能和親信聯手掩蓋鬼事,這樣本來領導隻是間接責任,就變成了直接錯誤,等于領導和親信一起又辦了鬼事。這樣,有可能掩蓋過去,但長期掩蓋鬼事,也是需成本的。一旦暴露,領導更下不來台。領導任用親信之所以帶來如此多的風險,根本原因是:組織本來就是展現人們神一面的場景。但領導任用親信後,組織就變成了神和人交叉與交互,甚至是神、人、鬼三面的交叉及交互,出事概率便大大增加領導任用親信之所以帶來如此多的風險,根本原因是:組織本來就是展現人們神一面的場景。但領導任用親信後,組織就變成了神和人交叉與交互,甚至是神、人、鬼三面的交叉及交互,出事的概率便大大增加。樸總統用了閨蜜崔順實,就是最好例證。閨蜜崔順實,以及閨蜜的爹、閨蜜的前夫、閨蜜的千金等等其人鬼兩面都與樸總統纏在一起,最終摧毀了樸槿惠的政治生涯,甚至可能陷入牢獄之災。所以,作為領導用人,盡量規避用親信。雖然古人有說:舉賢不避親。但還是盡量避親,同等條件下,用疏不用親。用疏的話,就是正常的職業關系,大家都在工作場景,展現神的一面,提升組織職業化程度,人際成本低,溝通效率高。用親信,如何趨利避害?如果不得不用親信怎麼辦?頻繁換親信可行嗎?古代帝王都是家天下。于是帝王就采用頻繁換親信,來規避用親信的風險,這是權力在缺乏監督情況下不得已的辦法。這雖然降低了一部分用親信的風險程度,但根本上還有很多風險沒有規避,很多鬼的一面不能規避,人神交互的一面無法規避,人神鬼的交互仍無可避免。如果親信是最合适的,也是唯一合适的人選,不得不用的話,建議采用如下步驟。1.公開選拔,競争上崗。讓親信證明其實力。大家公選出來、勝任的,也就是說上任前,把人的一面、鬼的一面都抖落幹淨,讓其神的一面,展露無疑,使大家把他推上崗位的,不是你領導一人推上台的。最好公開選拔,多幾位候選人參選,然後領導回避,大家公平競争,選上就用,選不上不用。盡管選上後,也許有人會議論暗箱操作問題,但總要比非公開的直接提拔任用好得多。2.設立有效監督機制。即使公開選拔競争上崗的親信,作為組織和領導,也要主動設立監督機制。隻有好的監督機制才能确保親信和領導本人不犯錯誤。監督機制設計一定要是閉環。什麼是閉環?就是沒有不被監督的人,人人都在監督之中,不是相互監督,而是人人都要被監督。如ABCD四種崗位上的人,A監督B,B監督C,C監督D,D監督A。這樣的監督機制才是閉環。才是有效的監督機制。監督機制除了内部閉環監督外,也要有外部監督。防止内部監督好人化、形式化、庸俗化。監督機制設立的目的是預防錯誤,預防鬼的一面參與到日常組織工作中。當然監督是一整套的體系,還包含制度、流程、監督隊伍建設等。3.人監和技監相結合什麼人适合做監督者?放在監督崗位上的人,一定是原則性強、有監督能力且心地善良者。千萬不要學漢武帝用江充,也不要學武則天用來俊臣。互聯網技術讓人們無處可遁,既然互聯網技術可以把人們的鬼事很容易抖落出來,那為什麼不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監督預防呢?如今,互聯網技術監督比人監督有很多優勢:沒有人情困擾,沒有生命局限的困擾,确保全天候監督,無死角監督,且監督基礎數據完整、真實,且不可逆,不可篡改。應該充分把互聯網技術監督和人的監督,有機結合起來,使監督透明有效,關口前移。4.親信做鬼事怎麼辦?如果監督機制健全,犯了小錯,就被提醒,批評教育,改正即可,領導也不會難堪。犯了中錯,按制度處罰,以儆效尤,提早發現,就不會釀成大錯。因監督機制健全、技術手段監督到位,犯錯誤的親信就捂不住、蓋不了,領導也無法幫其掩飾,隻能是按制度處理,就不會殃及領導。這就等于在領導和親信之間豎起了一堵防火牆。5.犯了大錯怎麼辦?親信犯大錯,殃及了領導,這時領導該承擔什麼責任,一定要承擔,不要推卸。如果承擔不了,該辭職一定要主動辭職。千萬不要賴着、拖着,搞得被動,像樸槿惠,被彈劾下台,難堪至極。責任編輯:楊光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