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楊德宏:新零售的變與不變

楊德宏:新零售的變與不變

時間:2024-10-29 03:33:43

新零售是随着零售行業與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必然到來的趨勢

2003年成立的淘寶開啟了中國電子商務與實體零售二元對立的新時代。在2012年,馬雲與王健林打了一場億元豪賭,沒想到十年豪賭還未到期,馬雲就在2016年的雲栖大會上提出:未來沒有電子商務,隻有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一時間,新零售概念風起雲湧。

近日,杭州米雅科技董事長,也是中國零售行業專家楊德宏在與《中外管理》的訪談中認為,并非馬雲開啟了新零售的步伐。實際上,新零售是随着零售行業與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必然到來的趨勢。

無論是電商還是實體店,如何迎接、擁抱這種變化?楊德宏給予了專業的解讀。

回歸消費者

《中外管理》:業界有一個普遍觀點,認為新零售是線上線下的融合,也就是O+O。在您看來,O+O與幾年前的O2O有哪些本質區别?

楊德宏:可以分成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叫OPO,兩個O有PK之嫌,比如王健林和馬雲打賭,你死我活。但後來發現誰都打不死誰,就想能不能互相拉近,線上往線下走,線下往線上走,所以到了第二階段,即O2O。

但這個階段,大家都是圍繞着自己的O,圍繞自己的利益。比如電商和實體店去談,就希望把線下的東西引入到線上;實體店和電商去談,就想着怎麼把線上流量引入實體店。然而,大家忘記了消費者,消費者不是O2O的道具,他們有自身的需求,知道什麼時候到網上去買,什麼時候到實體店去買。所以,O2O犯了很大一個錯誤,就是把消費者當道具、流量,這是做零售業對消費者最大的“不敬”。

零售的服務對象是消費者,在新零售中,要回歸消費者,忘掉O,因為大家面對的是消費者。消費者想通過什麼渠道買就怎麼買,比如:他想在家裡通過網上下單,去超市提貨,當然可以。到超市購物,但不想帶回家,給他送貨,也可以。到超市挑選商品,付款時,再一起把商品給他,仍然可以。

給消費者提供各種購買場景,這就是今天要做的事情。而不是把自己局限為線上或線下,把消費者作為道具、流量。因此,商業模式不是讓消費者跟着你走,從這個O到那個O,而是以消費者的需求為準,尊重消費者,洞察消費者,比消費者更了解消費者,幫助消費者作更好的決定、判斷,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生活便利。

兩個融合,一個提升

《中外管理》:在目前的新零售環境下,線上電商和線下實體店,如何擁抱這種變化?

楊德宏:新零售有兩條路走。對于原有的電商或實體店,要做到兩個融合、一個提升。

第一,會員的融合,原來線上有線上的會員,線下有線下的會員。那麼,在新零售趨勢下,首先需要利用線上一切機會獲得會員,低成本、自動獲取會員,如何做呢?

移動支付——支付即會員,以前現金或者會員卡結算,不能成為你的會員,因為不知道他是誰;現在用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就知道他是誰,支付就能成為你的會員。再有就是網店,注冊即會員。你有App用戶,下載即會員。公衆号,關注也是會員。這些東西做起來幾乎是成本為零。

第二,供應鍊的融合。如何讓線上的商品信息和線下統一,這是首先要做的。另外,庫存要統一,原來的模式是把線上和線下的庫存分開,單獨考核,因此電商永遠都是虧損的。但近來爆發的盒馬鮮生并不區分一個商品是通過網絡購買,還是實體店購買,因為也分不清,隻要是這個店發出的商品,都是坪效。

因此,供應鍊融合就要做到信息統一、庫存統一、商品狀态統一。一件商品是在途中,還是在倉庫,具體狀态都要與消費者和管理人員共享。

第三,門店體驗的提升,這點非常重要。根據商品和場景積極使用新技術,比如人臉識别技術、VR技術。如果是在服裝店,店裡場景很有限,那麼就可以運用VR創造多樣的場景,比如晚禮服,就創造一個晚宴的場景讓消費者試穿。

而體驗也不一定是吃、嘗、試,體驗最重要的作用是給人們帶來購買的快樂。

舉個例子,你知道水和可樂的味道。但可口可樂在包裝上寫上“你是好青年”,再簽上你的名字,這就很有意思。消費者要開一個Party,把聚會名單發過去,礦泉水的包裝上就有每個人的名字,這也很好玩。

我在美國見到瑪氏巧克力店,它在上海也開了一家,非常棒。這可能是一個孩子對巧克力一生的夢想,因為店裡有很多樂趣。有一個巧克力牆,整面牆布滿了巧克力管,裡面裝着各種顔色各式巧克力,按牆上的開關,就掉出兩粒巧克力,對于孩子來說,這種愉悅的感覺就會使得他對瑪氏巧克力印象很好。

如果你是創業者,那麼一定要線上線下同時進行。盒馬鮮生就是新零售的一個典型案例。以前是先有生意的商業模式,後有系統;現在是商業模式和系統一起誕生,商業和系統并存,系統決定了商業模式,商業模式也左右了系統,這就是原來的零售和新零售不一樣的地方。

有人認為,盒馬鮮生跟超市相比,商品的展示形式并沒太大區别,這些商品哪都能買,隻不過使用了App,并沒有本質的改變。但是本質的改變,是盒馬鮮生根據這套系統來精挑細選。這套系統可以快速複制,就像操作系統,可以借此開無數店。原來的傳統零售,每開一家門店,就需要一個店長,還需要培養一批人。如果店長不擅經營,新店就不會發展得好,因為系統和業務沒有緊密結合,責任就需要人來承擔。但如果系統和業務黏合很強,業務跟着系統走,那麼人發揮的作用就很小。

線下比線上更有優勢

《中外管理》:新零售環境下,電商與實體店的融合,挑戰在哪裡?電商或實體店,誰更具有優勢?新零售對從業者有着哪些更高的要求?

楊德宏:對原來的電商來說,已有線上的系統,需要再搭一個線下的系統,這就涉及會員、供應鍊等融合,需要付出雙倍的成本。我認為,如果電商規模還較小,那不如放棄原來系統,重新打造一個線上線下融合的系統。

這是電商的挑戰。

而實體店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呢?是思維的改變,需要認同年輕人對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的需求。很多傳統零售人士不認同,不認同就會變成障礙,更不可能引領這次變革。

然而,一旦實體店轉變思想,就會借着新零售的勢頭突飛而起。我認為,在新零售這盤棋中,真正占優勢的是實體店而不是電商。這是因為:一、實體店已有店面,而電商沒有。假設實體店原來是100家店,關了20家,還剩80家店。但電商卻連20個店都沒有。二、實體店對消費者的體驗、會員的運營、對商品的掌控也更有經驗。而電商隻有線上的經驗,至于商品如何陳列,都不知道,而到店的供應鍊更長更複雜,所以難度也更大。三、實體店最不缺乏所謂的流量。實體店天然有廣告優勢,每天大量消費者進出,推廣更容易,比如給一個5元的大禮包,就會有消費者掃二維碼,關注實體店的線上。這比電商去樓道找流量的地面推廣更容易。四、線下實體店,如果要開發App或者微信公衆号,也很容易。另外,并不一定親自做線上,隻要在淘寶、京東等平台開店即可。所以電商需要打開心态,配合實體店,而不能捂着數據,否則最終大家一起衰落。

今天的新零售,要做到比消費者更了解消費者,就必須以數據去驅動,這需要從業者對技術有着充分的認識,對數據有着高度的敏感,還需要更多的創意,去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這對人的智商和學習能力的要求更高,因為簡單的工作,機器就能幹。

我理解的新零售,最終是技術、業務、市場三者的緊密結合。

如果電商和實體店有效融合,就能形成新的業态,産生新的“物種”,相當于給新零售創建新的規則。如果大家都遵守這個規則,合作的成功性就會更大。

責任編輯:朱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