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以來,随着當地農業機械和電器工業的衰敗,位于芝加哥東部的南本德市逐漸沒落,年輕人紛紛離開家長去外地發展,這其中也包括彼得·巴蒂吉格。哈佛大學畢業後,巴蒂吉格留在紐約一家頂級咨詢公司任高管。
後來,為了服務于家鄉民衆,巴蒂吉格放棄高管一職,逆勢而為回到南本德,從事公共服務事務。29歲這年,為了家鄉的繁榮富強,巴蒂吉格決定參加市長競選。
巴蒂吉格喜歡喝咖啡,下班後會來到離家最近的曼巴咖啡店。通常情況下,他會點兩杯咖啡,一杯是自己的,一杯是同桌顧客的。熱氣騰騰的咖啡端上桌後,他開始和同桌聊天:“您覺得南本德最應該改善哪些方面?”“将廢棄的民居收集起來發展旅遊業如何?”“市民目前最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增加投入?”一開始,陌生市民奇怪于巴蒂吉格為什麼請自己喝咖啡,但見這位年輕人如此關心南本德發展,便暢所欲言,提出很多建設性意見,比如修複有隐患的房屋,以此留住現有居民。依托名校印第安納大學科技優勢,打造科技城市品牌等。後來,為了獻計獻策,一些熱心市民專程來咖啡店制造偶遇,希望巴蒂吉格請自己喝一杯咖啡。
對于巴蒂吉格請市民喝咖啡的舉動,其他黨派候選人不屑一顧,還多次譏諷道:“想靠幾杯咖啡赢得選舉,簡直太幼稚!”但巴蒂吉格堅持己見,他的解釋是:“在同普通市民一起喝咖啡的過程中了解民意,是最簡潔、有效的途徑。”
後來,巴蒂吉格将喝咖啡時收集來的資料整理成冊,交給專業人士研究,最終形成南本德城市發展藍圖。當第100杯咖啡送出去後,原本資曆較淺的巴蒂吉格一舉赢得選舉,成為美國10萬級人口城市中最年輕的市長。(侯美玲)
故事的哲理:
在數字化、信息化時代下,人們漸漸習慣于在虛拟空間中交流。卻忽視了隻有面對面地坐下來,眼睛與眼睛之間隔着一杯咖啡而非屏幕的溝通方式,才是最有溫度、最坦誠、最高效的。
責任編輯:莊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