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财智》記者劉彥華
攝影|晴子“你以為它是間客棧?其實它還是間咖啡屋;你以為它是間咖啡屋?它還是間酒吧;你以為它是酒吧?它還是家西餐廳……在那裡住着,眼前竹海茫茫,屋内音樂醉人,咖啡飄香,我們幾次修改行程,真舍不得走!”坐在返回上海的高鐵上,張芸依然念念不忘這幾天在莫幹山民宿裡的快樂時光,“每晚900多元,價格雖然有些小貴,但是環境很美,老闆也超級nice,有機會一定要再去玩幾天。”
有溫度的住宿,有靈魂的生活。随着“旅遊意識”和“休閑觀念”的增強,作為一種新的旅遊業态,民宿近年來呈現井噴式增長。不過,民宿是門好生意嗎?
任性走紅
北京懷柔長園村的村民老劉頭最近大傷腦筋,年近30歲的兒子突然決定放棄城裡高薪又體面的工作,帶着媳婦回村張羅着要開民宿。
“民宿?能賺幾個錢?”心中煩悶的老劉頭一邊繞着村裡轉圈,一邊嘴裡念叨,接受兒子的決定,他還需要一些時間。
而此時的小劉卻在籌劃着自家老房子的裝修改造,搜羅農村老物件,忙得樂此不疲。說到做民宿生意的初衷,小劉有他的獨特見解,“閑逛鄉野,淺賞鳥語花香,發呆曬太陽盡情感受時光緩動。我們售賣的就是這樣慵懶閑适的日子。”
“民宿”源自日本的Minshuku,在中國意指利用農民空閑房屋,為消費者提供配套鄉野休閑、養生的新生态酒店模式。
眼下,民宿正在走紅。
近年來,國内民宿經濟發展勢頭迅猛,不同主題、不同格調的産品不斷湧現。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中國境内民宿已達4.2萬家,絕大多數分布在鄉村。從民宿具體的地區分布來看,雲南的民宿超過6000家,位居第一;浙江第二,超過5600家;北京第三,有3600家左右;然後是四川和山東,均達到3000家。半年時間過去了,有機構估測,中國現有民宿已近5萬家。
民宿為什麼這麼火?經濟發展是基本條件。一位民宿老闆這樣告訴記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後,城市居民會對城市産生厭倦,期望回歸農村生活,懷念農耕文化。這是此時國内‘民宿熱’興起的主要原因。”
“沒有霧霾,沒有煩憂,清新的空氣,安逸地漫步在鄉間小道。聽得見鄉音,看得見鄉愁。”張芸是名80後,愛好旅遊,在她看來,旅遊不僅僅是參觀當地的景點,更大的樂趣在于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中去。要達到這種旅遊的“深度”,入住民宿或許是最好的方案。
此外,民宿熱的興起,地方政府也是個重要推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民宿經濟是生态資源富集地區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是改變鄉村的重大推手,也是實實在在的富民工程。”順應時代潮流,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重視民宿經濟的發展,将之視為農民發家緻富的“金鑰匙”。
尤其是今年3月1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部門制定的《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全文對外發布後,各地相繼頒布關于發展民宿的管理辦法和補貼扶持方案。
浙江杭州市最高資金補貼100萬元;紹興市最高每床位補助6000元;安徽蕪湖市最高每間客房補助1萬元……各個地方對民宿的政策支持也是越來越給力。
講情懷,也要講生意
“不算宅基地,我們已經投資了100多萬元,以後還要追加。”小劉說,宅基地是自己家的,老房子推倒重建。
雖然尚未營業,但小劉的民宿前期投入已經超出了預算。“我不是投資客。我就是想要做真正的民宿,回歸民宿的本質,哪怕不賺錢,我也開心。”
和小劉一樣,浙江桐廬“秘境”民宿掌門人項恺也是帶着“情懷”進入了這一行。項恺原來是杭州的一個設計師。“居于村落間,融于村民中”,便是項恺理想中的民宿。在他看來,民宿應該融于當地的生活,而不是一個獨立體,而他自己設計的民宿風格就是自然風,就是利用木頭、石頭等當地材料,“我們的民宿基本不用油漆,大部分都是使用原木。”
說起自己做民宿主人的切身感受,項恺調侃道,“做民宿之前,我給我太太編制了一個美麗的謊言,說将來民宿做成了,你就可以很輕松,養隻狗,和客人喝喝茶。可現實是,如今,我太太過着一種很奇怪的生活,拿着愛馬仕的包,穿梭于菜市場。”
夢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項恺感歎道,“事實證明,三年以來,不容易,很痛苦。”
民宿從業者中,除了滿腹情懷的人以外,還有一類人——投資客,他們看好這個市場,把經營民宿視為投資做生意,請專業的商業推廣、營銷團隊,核算稅收、人工、材料各項成本,追求的就是快速收回投資,完全脫離了民宿“土著人生活”的本意。“民宿的靈魂是它的主人。”這些由投資客經營的民宿稱之為“精品酒店”式民宿或許更為合适。
不過,無論哪種民宿,從業者要生存,要持久經營下去,就必須盈利。但據有關機構對西湖景區内民宿進行的調研發現,超過半數的受調研民宿尚未盈利,而且對前景感到迷茫。
“民宿非宿,住宿是主體功能,但不是唯一功能。人們到民宿希望獲取的是多元化感受,深層次體驗。”在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全國休閑标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魏小安看來,民宿經營最根本的在于差異化。“不要認為民宿的門檻低,實際上民宿的資本門檻低,可是運營門檻不低,運營成本嚴格來說甚至高于城市酒店。”
國内民宿經濟發展勢頭迅猛,不同主題、不同格調的産品不斷湧現。攝影|晴子
民宿的管與不管
市場的火熱也讓民宿的規範發展與未來走向越來越成為各界關注與讨論焦點。目前,絕大多數民宿仍處于灰色經營的地帶。作為典型的非标準産品,民宿應不應該管?怎麼管?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雲南曾經是國内最大的民宿聚集地,本該是“一方霸主”,近兩年卻被浙江後來居上。業内人士認為,論自然資源禀賦,二者各有千秋。究其原因,還在于政府的管理政策。
據了解,精明的浙江政府看出了民宿市場的發展勢頭,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基本上每個區域都出台了當地的管理方案。并且,浙江政府對民宿産業的管理扶持,不僅僅是資金補貼,還有切切實實的行動,狠抓道路、排污、公共景觀等服務配套,多部門協調聯動,優化辦證流程,以地區品牌集中對外推介。尤其讓全國民宿老闆豔羨的是,突破民宿業長期存在的法律邊緣地位,浙江德清率先制定了中國首部縣級鄉村民宿地方标準規範。
發展民宿經濟,魏小安認為,目前國内多數民宿發展主要存在模式、制度、社區、技術、觀念等五大障礙,“從模式來看,從目前的國内民宿運行模式看,物料、人工、市場、品牌等各方面的運營成本偏高,甚至高于酒店;從制度障礙來看,現行的法律法規也讓很多民宿處在尴尬的灰色地帶,各地方政府對民宿發展的重視往往在口号上,沒有落實到政策。”
針對模式障礙,魏小安開了一個藥方——群模式。他認為,民宿可以采用群模式類型,其中一種是實體群,構造民宿體系。同時建立網絡群,通過大數據、雲計算、平台化、移動終端,在某個點上形成聚集。另外,也可以通過設立民宿聯盟或協會,形成組織化,突破現有的模式障礙。
而對于破除制度障礙,魏小安則比較推崇台灣民宿“民不舉,官不糾”的管理模式,靠協會制約民宿業主,輔助業主。
“尤其是衛生管理、安全管理、消防管理、公安管理,這些管理條條剛性極強,如果沒有相應的政策支持很難突破。”魏小安呼籲,“讓管理有彈性,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給民宿一點空間。”
責編: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