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弘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文|趙弘
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發展規劃綱要》正在落地實施當中。在《規劃》中明确有這樣一個觀點,高起點、高标準建設若幹定位明确、特色鮮明、職住合一、規模适度、專業化發展的微中心,這句話背後隐含着很多對于城市規律的探索,和對于我們解決目前北京城市病困擾的抓手和路徑。
兩年來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很多的成效,但是,由于疏解的條件還不是很完備,特别是交通條件、公共服務條件還不是很完備,所以進展并不像老百姓所期望的那麼快。河北地域廣闊,北京的資源又非常有限,如何在比較短的時間内,利用有限的資源,真正使疏解取得成效,我認為,應該集中資源、集中目标,打造若幹個北京微中心或者衛星城。
北京具有建設創新中心的基礎,大概1/3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北京,兩院院士北京占到一半,1/5以上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都在北京集聚。技術交易,北京排名第一,上海排名第二,并且北京的量是上海的5.3倍,北京實際上擔負着引領全國、輻射全國創新發展的作用。
但是,從發展的情況來看,北京很多的技術呈現“導彈式”的外溢。2014年北京市流到廣東省一個省的技術超過河北和天津之和的1.5倍,這是個非常值得思考的數據。北京雖然帶動了全國的發展,但是并沒有很好地帶動周邊的發展。在北京周邊,由于各種原因,使得我們并沒有形成完整的産業鍊和産業集群,很多成果并沒有在河北、天津更多地進行轉化。
造成這樣的後果,因素很多,其中和北京空間結構不合理、交通結構不合理有着直接的關系。空間結構單中心沒有突破,北京形成了中心城和郊區的孤島,中心城嚴重擁堵,而郊區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同時北京市和周邊、和河北、和天津的聯系不夠緊密,原因在于沒有形成适合大都市發展的交通體系。
我們研究認為,建設北京的微中心、衛星城已非常緊迫,但是怎麼樣建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重點:
第一,選擇重點區域,集中建設若幹個,絕對不能一窩蜂搞得太多。北京的發展規劃叫作兩軸兩帶多中心,要發展11個新城和8個功能性中心。但是,十幾年下來,多中心等于沒中心,最後還是單中心。
第二,定位要清晰,衛星城要有特色,有功能或者是産業體現。在國外,很多衛星城,要麼是科技衛星城,要麼是高校衛星城,要麼是醫療衛星城,要麼是産業衛星城。北京周邊的衛星城也要很好地進行定位。
第三,要把市郊鐵路的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在我看來,我們不能用城際鐵路替代市郊鐵路,城際是解決城市之間的交通需求,它們不是以時間為導向的,但是市郊鐵路卻是以時間為導向,解決通勤的問題。并且,我們也不能用地鐵代替市郊,地鐵速度太慢,站距太短,解決不了快速移動,因此,必須是市郊鐵路解決中心區和周邊衛星城的出行需求。
第四,引入公共服務資源。市郊鐵路的建設是北京的公共服務資源向周邊均衡布局的先決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就很難留住人才,再優質的高校和醫院,移出去以後也會變成二等、三等。
第五,打造類中關村環境,增強對各類創新要素的吸引力。中關村幾十年來所做的一件事就是創造環境,政府不斷通過改革滿足企業發展的要求,創造創業創新環境。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責編: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