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文|劉怡
财稅的競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直接影響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中國國土面積遼闊,各個地方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财稅競争,并且這種競争非常激烈。因為企業能夠給地方帶來财政收入,所以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企業進行,而非圍繞個人、圍繞消費進行。
區域經濟發展受到各個方面因素影響,其中包括稅收優惠政策,它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産生了特别重大的影響。經濟特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國務院在2009年将上海南彙區劃到了浦東新區,使浦東新區的面積達到了上海市的五分之一。深圳特區也陸續從原來的鹽田擴大到了整個深圳市。珠海特區也在不斷擴大面積。另外,汕頭、廈門等特區面積也在不斷擴充。2010年國務院還新批準成立了兩個經濟特區,即新疆的喀什和霍爾果斯。
經濟特區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在2008年1月1日執行稅法的前夜,2007年12月26日,國發(2007)40号文發布,其中一項重要規定就是我們的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享受特殊經濟待遇,企業第一年到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随後,國發(2011)33号文出台了更加優惠的政策,企業所得稅五年免征。
由此産生了一種狀況,即用稅收優惠的方式,形成了我們經濟發展的一種特殊力量。但是,問題在于,地方财政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到底在哪裡?我們是否要構建一個統一的公平的市場競争環境?我們的經濟發展是不是必須要靠稅收優惠政策?稅收優惠政策是不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沒有它行不行?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轉移支付是我們平衡地區之間不平衡的重要力量。從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轉移支付的數額呈現快速增長态勢,1994年為2329億元,到了2014年增長為51604億元,2015年高達55000億元。
先讓不平衡的發展,然後再糾正不平衡,這樣一個不斷扭曲的過程是否可以長久持續?這也是個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有了互聯網,有了京東、騰訊、阿裡巴巴後,我們看到的情況是,問題變得更加嚴峻。原來可能必須把生産性的企業落在當地才能得到稅收,現在則不需要發展生産性企業,像騰訊那樣提供遊戲軟件,地方也能夠從異地獲得收入。這促使地區間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
在這種狀況下,我們的營改增将面臨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銷項在哪裡、進項在哪裡的矛盾變得十分尖銳和突出。誰都希望銷項在自己這裡,進項不在自己這裡,因此地方會傾向于吸引能夠有利于增加當地稅收的企業,限制那些減少地方稅收的企業,類似管道運輸、電力、航空等行業都會因為營改增帶來更加尖銳的沖突,需要高度重視。銷項和進項如何匹配,地方如何獲取新的發展動力,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讨。
營改增以後,中央和地方各自分享50%,我們的分析表明,營改增對各地地方稅收的影響非常不同。由于各省的增長模式不一樣,有更多追求房地産行業的,有更多追求制造業的,由此導緻經濟發展不同的格局。這種情況下用一刀切的方法來決定中央和地方各自分享50%,毫無疑問對每個省的影響是不同的。對于這種不同,可以通過中央财政對地方财政的返還來進行平衡,但是這種平衡肯定也是暫時性的。
另外,營改增以後,地方是按照稅收繳納地來分享增值稅的50%,這就會造成大家都去争當收稅繳納地。
再加上營改增後,中央和地方五五分成過渡期暫定為2~3年。兩三年後政策會如何變化?地方政府如何反應?沒有人可以預見到未來到底會怎樣。
因此,我認為,稅制改革應該以地方性公共産品公平有效供給為前提,這樣我們才能産生新的激勵,才能讓地方真正擁有自主的能力提供公共性的地方産品,才能培育出一個促進區域經濟公平發展的環境。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