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記者尤蕾吳潔
1938年,鄭州火車站,一位美國人和他的八路軍朋友就要分别了,五個月的朝夕相處,一同穿越了戰争的塵煙,彼時,他們含着淚再一次唱起了《遊擊隊歌》。行程之中,這位美國人跟着八路軍朋友已經學會了用口琴吹奏這首節奏铿锵的抗戰歌曲。
這位美國人是美國海軍情報官卡爾遜。1937年底,他在斯諾的引薦下來到延安。那時的延安,是國内進步青年和愛國人士心中的革命聖地,同時也赢得了不少國際友人的尊敬與向往。卡爾遜在延安受到了毛澤東的接見,後來他訪問了晉察冀和山東根據地,并将這次旅行見聞報告了羅斯福總統。
“我來這裡是考察過去中國的紅軍,因為這支軍隊創造出了一種與中國其他軍事力量所使用的不同的戰術,中國共産黨人的軍事和政治策略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當它們進入新占領區,立刻把民衆組織起來,另一因素是把平民百姓組織成武裝集團,将他們稱作‘遊擊隊’。”卡爾遜其中一封信如此寫道。
而來到延安的另一個美國觀察團是在國民黨軍隊遭遇豫湘桂大潰敗後,在史迪威将軍的建議下,羅斯福總統向延安派出了駐華武官包瑞德上校為首的美軍觀察組。美國大使館二等秘書謝偉思在給美國國務院寫報告時寫道:“當謂救中國非共産黨之力量不可。”史迪威将軍奉調回國之前,他特意緻電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寫道:“親愛的朱德将軍……您在對我們共同的敵人作戰中,發展了卓越的部隊,我曾期望與您聯合作戰,但現在此事已成泡影。祝您戰鬥順利并取得勝利。我謹向您緻意。”落款為“真摯的約瑟夫·史迪威”。
最近,這兩個故事被一部名為《築夢路上》的文獻紀錄片呈現出來,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講述了中國共産黨在抗戰中的地位與作用,而恰恰這就是該文獻紀錄片總編導夏蒙及其團隊想要的效果,講好中國共産黨95周年發展曆程中的“故事”。在《築夢路上》的鏡頭下,還有更多這樣的故事,中國共産黨從驚濤駭浪走向波瀾壯闊,細節與情感構成了大曆史,而今,這部紀錄片要做的是将大曆史分解,回歸本源,在追溯曆史的過程中,立足現在,從而觸摸未來。
夢想·道路·精神《築夢路上》傳達的鮮明主題是,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鬥,使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回望曆史:新史料新視角
6月14日,央視綜合頻道開播了一部文獻紀錄片《築夢路上》,距離該片總編導夏蒙接到拍攝任務不足一年半年的時間。在這段緊張而短暫的拍攝日子裡,從2015年春天開始,在夏蒙的帶領下,四個地面拍攝組以及兩個航拍組奔赴各地進行大規模影像拍攝工作,足迹遍及中國全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區,采訪拍攝相關單位120餘家。最終,攝制組交上的答卷令人驚歎——拍攝高清影像素材700餘小時,航拍影像近70小時。
《築夢路上》文學撰稿工作由中央文獻研究室撰稿組擔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擔任文學總撰稿。電視總撰稿由中央電視台國家一級導演夏蒙擔任,在拍攝之前的文本修訂時,約19萬字的文本因電視拍攝需要,不斷彙集各方的修改意見,七易其稿。最終,《築夢路上》成為一部迄今為止有關中共黨史的文獻紀錄片中體量規模最大、曆史跨度最長、涉及事件最多的一部作品。
《築夢路上》選取中國共産黨成立至今的32個重大事件,各構成一集,通過一個又一個故事,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在風雨兼程的築夢路上做了些什麼、是怎樣做的。這樣的叙事内容和方式,使跨度将近一個世紀的叙事空間被集中的主線串接起來,這就是一個夢想、一條道路、一種精神。
通過對曆史細節的深入挖掘,“一個夢想、一條道路、一組精神”的主線被強化突出出來。“細節”,不止一次地出現在夏蒙的口中,這也是《築夢路上》最為打動觀衆之處,被看作該紀錄片的一大亮點。夏蒙談到,在拍攝抗戰時期的共産黨時,與國民黨最大的區别就是全面抗戰,“我們沒有再去正面表現人們所熟知的平型關大捷及百團大戰,而是講了八路軍開辟的19塊敵後抗日根據地,平山團和英雄母親戎冠秀送子參軍等等,展現出共産黨發動的是一場人民戰争。”同樣,片中沒有正面對比延安與戰時陪都重慶,而是記述了愛國華僑陳嘉庚的不同體驗,在民族危亡之際,重慶的女人依然塗着口紅腳踩高跟鞋,男人依然長衫馬褂,與戰前無異,每天的宴請更令陳嘉庚反感。而到達延安之後,毛澤東以非常簡樸的方式招待陳嘉庚,同時,延安軍民也過着艱苦樸素的生活,團結一緻抗日的精神使陳嘉庚得出的一個結論,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夏蒙也在拍攝過程中發現,一些認知正在被真實的曆史糾正。延安,并非新中國成立後才被被賦予“革命的聖地”之稱,夏蒙翻看1939年的《良友》畫報時意外發現了一篇文章,描述了進步青年奔赴延安之路的見聞——三三兩兩的成群結隊的到延安,到一個革命的聖地去尋找救國救民的建設新中國的真理。
真實的曆史細節是客觀叙事的基礎,首次披露的史料更令人興奮。攝制組通過中央檔案館、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以及全國30多家不同主題的紀念館、博物館和浩如煙海的圖書資料,遴選和查找到國内外關于中國共産黨重大曆史事件的珍貴曆史文獻。在講述紅軍曆史時,以往1929年的大柏地之戰通常不會被提起,但是這次被放入劇集之中,夏蒙解釋道,當時紅軍打了敗仗,但經過反複肉搏最終取得了勝利,陳毅稱之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的戰鬥”,“我們想要表現的是紅軍絕地反擊的精神”。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首次舉行的授銜授勳儀式在《築夢路上》首次以一段彩色影像完整呈現出來。在中央新影的協助下,這是夏蒙在大量片源中逐格手搖的意外收獲。他們将這段以技術手段還原的彩色膠片與1955年拍攝的黑白紀錄片聲音相結合,第一次把這一莊嚴威武的時刻在整整過去60年後呈現給觀衆。
攝制組還遠赴美國、俄羅斯、法國等地的曆史檔案中尋找中共早期領導人的資料與中共一大、六大、共産國際五大、二戰等文獻資料。有一個時間點很有趣,中國共産黨成立于1921年是共識,而毛澤東參加八大填表時所填入黨時間為1920年。攝制組去俄羅斯查找紅色檔案,發現李大钊、王荷波參加共産國際五大填寫的履曆,入黨時間也填了1920年。這就将中國共産黨成立的時間又向前延伸了。
前述卡爾遜給羅斯福寫的信件也在美國被找到,這些信件現在被保存在羅斯福紀念館。羅斯福紀念館還給攝制組提供了一張毛澤東送給卡爾遜的照片,并附有親筆簽名,以及一張寫給卡爾遜的便條。據了解,這些珍貴的文獻曾長期存放于羅斯福總統辦公室,也讓從未謀面的毛澤東和羅斯福這兩位看似未交集的曆史偉人産生了更多的曆史交彙點。
一些敏感問題,《築夢路上》并沒有回避,在《抗美援朝》一集中,首次披露了一份很重要的曆史文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金日成寫給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請求中國政府出兵援助的信。同時,呈現了一份罕見的關于組成志願軍抗美援朝的文件,上面被塗改得密密麻麻,可見抗美援朝決策之艱難。
“講故事”、“析事理”,将情感蘊含其中,主創團隊通過采訪200多位人物,他們有曆史的親曆者、老一輩革命家的後代、國家領導人和各個部委的領導、我國各行業專家學者、外國政要、工商界人士以及普通人,将曆史人物的身影逐漸清晰地呈現出來,正是這些人,或親曆或見證了中國共産黨進取之路的曲折與榮光。
立足當下:十八大後開啟新征程
如果說《築夢之路》的前3/4劇集是對黨曆史的總結,那麼後1/4劇集則是在回顧的同時,亦對當下進行更好的闡釋和對未來的展望,重點描述十八大以來黨在推進“四個全面”過程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道路上的奮鬥。在創作之初,有些人認為這一部分故事少,但卻花如此大的篇幅來講述是否會使紀錄片的可看性降低。夏蒙對此卻堅定地認為,“路上”是進行時态,當代當然包括在内,回顧曆史的目的還是為了展示中國共産黨正在進行的創造以及對未來的展望。所以創作團隊在布局上,做了重大調整,把一個本來是以叙述黨的曆史為主的片子,增加了許多當下的内容。“回顧并不是單純為了緬懷昨天,同時也關注現實,通過描述黨的十八大以後,中國共産黨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以堅定的腳步行進在築夢路上。”
築夢路上的故事有很多,夏蒙選取了《決勝小康》來展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黨為了使每個群衆都不掉隊而做的努力。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針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标提出“實現國内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中國共産黨在成立28年時,建立了新中國。在建黨100年時,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建立100年之際,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中國将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如何通過全黨全國的努力,讓貧窮、落後的貧困民衆能夠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跟上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的步伐,是黨面臨的重大責任和未來的重要工作。以民衆用電為切入點,2015年12月23日,當世界上還有11億無電人口時,中國最後9614戶3.98萬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徹底解決。當鏡頭從壯觀的三江源地區展開時,展示給觀衆的是為了解決中國最後一塊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5000多名電力建設者和40支馬幫奔赴青藏高原的腹地,在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三江源核心區域克服無數的技術難題和現實難題架設電網;為了高黎貢山獨龍族的幾千名少數民族同胞能夠享受現代交通文明,花費巨大财力、物力、人力來修築通向城市的公路。對于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夏蒙很有信心:“黨和國家花了很多人力、物力改善少數人口的生存環境,改變他們的生活狀态。如果單純的從經濟算賬,完全可以把這些少數民族外遷,但為了尊重少數民族的民族習慣和生存環境,黨和國家還是花巨資修橋、修路,架設電網,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這些地區的民族實現小康做出努力。”一部《築夢路上》,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全面小康是不讓一個人掉隊的莊嚴承諾。
對于《築夢路上》,夏蒙說我們不是在煽情,我們就是很真實的呈現一段曆史。但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的編導在裡面也深受感動,所以才能把這種情感的力量傳遞給觀衆。以往講黨史給人的印象都是枯燥的,除了講述事實,往往就剩下偉大、光榮、正确。其實不然,黨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大曆史,裡面有豐富的故事。《築夢路上》每集的短短20分鐘,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你感受到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所思所想,感受到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心,感受到改革創新、“一帶一路”、大國外交、再鑄軍魂的高瞻遠矚,充分展現了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銳意改革、不斷進取、努力開拓,給世界耳目一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