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記者尤蕾北京報道
“鐵腕”治污環保部部長陳吉甯日前介紹稱,中國近年來從觀念和行動上破解發展與保護之間的矛盾,用硬措施應對硬挑戰,環境治理力度前所未有。按照慣例,今年4月末,環保部部長陳吉甯受國務院委托,向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作年度環境報告。
此時,在外界對于大氣、水、土壤這“三大戰役”戰果的熱切期盼下,環保部已對自身内部管理體系動了一場“大手術”。3月初,水、大氣、土壤三個環境管理司成立。
今年是“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新修訂《大氣防治法》以及“水十條”出台後的第一年,同時也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與人們生活休戚相關的大氣、水以及土壤的防污治污的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新“三司”設立後一直低調運行,直到6月份新“三司”的“掌門人”浮出水面,才讓環保部的這次“大動作”引起公衆的極大關注。
而不少環保業内專家則認為,新“三司”的設立其實更像是一場“回歸”。
從控制總量到改善質量
對于新“三司”的設立,外界早有猜測,抑或說期盼。在環保部于2015年打出了一系列聲勢浩大的“組合拳”之後,一場拿自身“開刀”的行動也在悄然醞釀。在同年8月底全國環保廳局長研讨班座談會上,陳吉甯談到“十三五”時期環保工作思路時說,“十三五”時期,環保工作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三大戰役,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的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市場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生态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形成政府、市場、公衆多元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實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适應的環保目标。
無疑,環境管理轉型是打好“三大戰役”的關鍵環節。今年3月3日上午,一張“水、氣、土三司成立暨幹部任職宣布大會”的照片和司長名單在網上傳開。随即,環保部回應,2015年2月,中編辦批複環境保護部不再保留污染防治司、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設置水環境管理司、大氣環境管理司、土壤環境管理司。經過一年多的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環境保護部制定了實施方案,并于2016年3月啟動實施。
根據環保部通報,按環境要素設置水、大氣、土壤三個司,是适應新的形勢完成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目标的重要改革舉措,是促進環境管理轉型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環境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主要目的是圍繞環境質量改善的總目标,以水、大氣、土壤三個有明确質量要求的環境介質管理為核心業務,理順内部職責和業務關系,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履行環境保護的各項管理職能。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王滿傳認為,“三司”的設立有利于整合有限的資源“對症下藥”。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環評專家彭應登則表示,“三司”的設立是伴随着治污形勢變化提出的,面對霧霾問題不斷突出,水污染事件、土壤污染事件不斷湧現,原有的按新、老污染源劃分進行排放達标綜合管理的手段越來越“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針對水、大氣、土壤環境介質進行專項管理,給環保工作提供了新的“抓手”。
而此前,我國自1996年開始,環保工作的主要“抓手”是總量控制。此次污染防治司、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被撤銷,意味着我國環境管理的重心從總量控制轉向環境質量改善。
年初的環保工作會議上,陳吉甯表示:“環境質量改善是目的,總量控制隻是改善環境質量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污染源全面達标排放,環境質量逐步改善,總量減排将不是主要手段。
八年來環保部首調内部機構
今年6月13日,環保部對外通報稱,2015年2月,中編辦批複環保部不再保留污染防治司、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設置水環境管理司、大氣環境管理司、土壤環境管理司。
為此,環保部制定了内部機構調整實施方案,并于2016年3月啟動實施。
這既是對之前按要素設置機構的“回歸”,也是八年來環保部的首次内部機構調整。
1974年10月,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正式成立,主要職責是:負責制定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和規定,審定全國環境保護規劃,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各地區、各部門的環境保護工作。
1982年5月,第5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3次會議決定,将國家建委、國家城建總局、建工總局、國家測繪局、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合并,組建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部内設環境保護局。
1984年5月,成立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其任務是:研究審定有關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提出規劃要求,領導和組織協調全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委員會主任由副總理兼任,辦事機構設在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由環境保護局代行)。同年12月,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局改為國家環境保護局,仍歸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領導,同時也是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的辦事機構,主要任務是負責全國環境保護的規劃、協調、監督和指導工作。
1988年7月,将環保工作從城鄉建設部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國家環境保護局(副部級),明确為國務院綜合管理環境保護的職能部門,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也是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的辦事機構。
1998年6月,國家環境保護局升格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正部級),是國務院主管環境保護工作的直屬機構。撤銷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
2008年7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升格為環境保護部,成為國務院組成部門。
八年後,環保部首次内部機構調整,新“三司”整裝出發。整裝出發近日,環保部進行内部機構調整,不再保留污染防治司、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設置水環境管理司、大氣環境管理司、土壤環境管理司,新“三司”将整裝出發,共同向環境污染宣戰。機構“回歸”後的再出發
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不少人注意到,環保部全新改版的官網上,正式公布了新“三司”的主要職能。6月13日,環保部通過《中國環境報》發布通報稱,三個環境管理司自組建以來,人員已基本調整到位,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各項工作正協調有序推進。目前新設三司的編制、人事和職能已經明确。
環保部官網機構職能一欄顯示,水環境管理司負責全國水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内設綜合處、地表水處、飲用水處、海洋處、水固定源處、農村處6個内設機構。大氣環境管理司負責全國大氣、噪聲、光、化石能源等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内設綜合處、大氣處、區域協調處、大氣固定源處、機動車處、噪聲處6個機構。土壤環境管理司主要負責全國土壤、固體廢物、化學品、重金屬等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内設綜合處、土壤處、固體處、化學品處4個機構。
事實上,這是對之前按要素設置機構的“回歸”。據了解,1982年,環保部的前身是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下屬的一個局級單位,擁有30個處。這些負責對污染物進行治理的處室,就是按照水、土壤等要素進行設置的。6年後,我國進行機構改革,國家環保局成立,升至副部級單位,因為需要削減部門,負責水、土壤、大氣等污染防治的處室并入污染防治司,按要素設置機構就被中斷了。
按照環保業内人士的說法,這場時隔近30年的“回歸”,呼應了去年出台的新修訂《大氣防治法》、“水十條”以及未來的“土十條”,是從過去粗放、分散的治理方式向要素闆塊性的整合轉變。
除了機構職能被披露出來外,新“三司”的内部人員編制等也浮出水面。在新“三司”運行了3個月之後,其“掌門人”才得以公布。
根據媒體公開報道,大氣環境管理司有19個人員編制。6月2日,劉炳江向媒體通報《2016年中國機動車環境管理年報》相關情況,這是他首次以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的身份面對公衆。作為原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司長,劉炳江因霧霾問題屢次面對公衆與媒體,常被形容為坐在“火山口”上的官員。2016年全國兩會上,面對“那霧霾到底能不能治得住”的問題,劉炳江回答:“肯定能治住!像酸雨那樣的難題我國都能解決,為什麼其他的環境問題不能解決?”
水環境管理司共有20個人員編制,環保部已任命原污染防治司副司長李蕾為水環境管理司副司長,主持水環境管理司工作。
土壤環境管理司共有14個編制。環保部已任命原生态環境司副司長邱啟文任土壤環境管理司副司長,主持土壤環境管理司工作。
根據環保部的通報,目前,三個環境管理司正按照職責分工,緊緊圍繞環境質量改善目标,貫徹落實水、大氣、土壤三個行動計劃,穩步推進各項工作。在陳吉甯看來,這項工作涉及面非常廣,不僅僅是兩個司變三個司的問題,還涉及一些流程的重構、與其他改革的銜接,比如與環評制度改革的銜接。
設立新“三司”肯定不會是環保工作改革的終點,也不能期望新“三司”能夠一蹴而就解決環境污染的頑疾,但新“三司”的整裝出發仍值得期待。未來,新“三司”将按照各自明确的任務、分工、目标和職責,分别對接水、大氣、土壤三大“行動計劃”,共同向環境污染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