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随着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曆史性工程的積極推進,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密切合作,共同開墾改革創新、協同發展的“試驗田”。攝影/甯穎在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占地約6平方公裡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建設工地日夜忙碌。今年年底前,北京市級各大機關及部分市屬行政部門将率先啟動搬遷。開春時節,站在建設指揮部樓頂眺望,可見一批辦公大樓主體結構已經封頂。承擔着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曆史重任的通州,每天都在刷新着紀錄:環境、交通、教育、醫療……各條建設戰線上捷報頻傳。
地處京津之間的天津市武清區,距離北京市區71公裡、天津市區25公裡。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武清成為唯一的經停站,與北京較早實現了“半小時同城化”。憑借“京津城際”這張黃金名片,武清建設京津衛星城、美麗新武清的定位愈加清晰,從基礎設施先行到産業聚集,武清正向着建設京津雙城協同發展樞紐節點、高端制造研發和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國家生态文明先行示範區的發展目标快速奔跑。
素有“京津走廊、黃金地帶”之稱的廊坊市,是河北省的一個地級市,它北臨首都北京,東與天津交界,已“容顔”初綻的北京新機場,将場址選擇在了廊坊市廣陽區與北京市大興區榆垡鎮、禮賢鎮之間。随着新機場建設的推進,一個巨大的空港經濟區正在成型,毫無疑問,這給廊坊經濟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去年,廊坊經濟實現多項突破:全市生産總值、固定資産投資、全部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多項經濟指标增速均居河北省第一位。
地相接、水相連、人相親,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三地緊鄰,但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它們卻“不相往來”,如今,随着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曆史性工程的積極推進,三地密切合作,共同開墾出改革創新、協同發展的“試驗田”。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十三五”時期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而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正是京津冀整體四大定位中的首要目标。從“一群城市”到“一個城市群”,京津冀的“朋友圈”,正被激活。
激活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十三五”時期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從“一群城市”到“一個城市群”,京津冀的“朋友圈”,正被激活。攝影/甯穎“通武廊”:一個好漢三個幫
2017年2月4日,正月初八,通州、武清、廊坊三地負責人齊聚通州,簽署《推進通武廊戰略合作發展框架協議》,旨在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在交通、生态、産業、人才、公共服務等8個方面開展務實合作。
一個好漢三個幫。據天津市武清區委相關領導介紹,自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後,通州、武清、廊坊三地便以人才合作為突破口,實現了區域内人才引進互融互通,人才評價互認互準,人才培養共育共培,人才創業創新平台共建共享。而此次協議的簽署,則意味着這一區域将要打造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試驗田”。
時光倒回至三年前,2014年2月25日,北京市規劃展覽館迎來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約1小時25分的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觀看了介紹北京建城史、建都史和北京城市變化情況的專題片,認真了解北京地理環境、規劃布局、功能定位、發展變化等情況,并詳細詢問百姓居住環境、空氣質量、生活狀況等。
次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彙報,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赢、紮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
此後,《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相繼出台,從頂層設計為三地“一盤棋”勾畫了藍圖。
根據2015年審議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京津冀整體定位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态修複環境改善示範區”。
這樣的區域整體定位無疑體現了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一盤棋”的思想,突出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相輔相成。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的京、津、冀三地之間的“頓号”終将消逝。
“京、津、冀”要變成真正的“京津冀”,必須看到的事實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并不容易。放眼中國,“區域協同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長期追求的一個目标,問題尚沒有根本解決。”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稱。
京津冀,涵蓋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和河北省11個地級市,人口超過1億,GDP占全國的1/10以上。這裡是極具發展潛力的城市群,京畿重地、瀕臨渤海、攜攬“三北”,面積21.6萬平方公裡,是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這裡也有着區域發展中難啃的硬骨頭,既有發達的中心,又有落後的腹地,區域發展差距懸殊,資源環境承載超限。
在張軍擴看來,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可以實現重點突破,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态,釋放新的增長動力,給全國帶來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
在對于區域協同發展的探索中,需要“先鋒”與“猛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處于“金三角”地位的“通武廊”湧現出來。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年來,通州、武清、廊坊三地推出了人才綠卡、鼓勵企事業單位間科研人員雙向兼職等10多項先行先試政策;還将設立“通武廊”協同發展辦公室,在交通、生态、産業協作、跨界監測等方面統籌發展。
其實,無論是通州、武清,還是廊坊,都不應僅僅屬于北京、天津,或者是河北,它們本就屬于京津冀“朋友圈”中的“一家人”。從地圖上來看,通州位于北京市東南部、京杭大運河北端,是唯一一個同時和天津、河北接壤的區域;武清位于京津雙城之間,被稱為“京津走廊”、“京津之翼”,是京津發展軸和中部核心功能區的重要節點;處在京津冀三地中樞發展地帶的廊坊則是重要的交通節點。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把“通武廊”比作“小京津冀”,他表示,可以把一些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一體化改革放在這個地區來試驗,成熟了再在整個京津冀地區推廣。
50公裡外的“微中心”
7年前,在北京工作的湖北人王川急着要買婚房,他和女友幾乎“把北京看了個遍”,面對節節攀升的房價與高首付比例,兩個“80後”年輕人感到無比焦慮。一天,在大興區“望房興歎”後,王川開着車帶女友閑逛,用他的話來形容,“不知道怎麼就‘闖’入了河北的地盤,然後又‘撞’見了固安縣一個正在售賣的樓盤。”
這個樓盤不僅戶型不錯,最關鍵的是價錢要比北京的低很多,他和女友一合計,“花不了幾個錢”,雖然當時那片區域還很荒涼,但他們還是決定買上一套,把未來的小家安在這裡。結果,當王川和女友滿心喜悅地将買房的“好消息”分享給家人和好友時,卻被潑了一盆冷水,大家紛紛表示“離北京太遠”、“上下班太折騰”、“恐怕沒有什麼升值空間”……
轉眼間到了2016年,王川和愛人所在的小區環境整潔、配套齊全,他們所生活的固安更是熱鬧起來,不少北京人紛紛來這裡看房,這一年,固安的房價突破了2萬元/平方米。王川和愛人的親朋們開始稱贊他們“眼光不錯”、“考慮問題比較長遠”。
每天清晨6點剛過,106國道進京方向的固安、劉園市場、固安工業園區等公交站點,等待着“進京”的人開始陸續增多,943文安專線、849路車的擁擠程度,并不亞于北京早高峰的公交和地鐵。王川和愛人都屬于過着“雙城生活”的“有車一族”,他們幾乎在每次“進京”的時候,都能順路拉上幾個習慣于搭伴拼車的上班族。
雖然“雙城生活”顯得有些奔波,但眼瞅着固安“日日新”的變化,王川他們兩口子對這座隸屬河北廊坊、位于北京正南的“小城”的感情,已經徹底印證了高速路邊廣告上的那句話:我愛北京天安門正南50公裡。
“北京天安門正南50公裡”,一語道破了固安與北京相近的地緣。以天安門為原點,向北50公裡是延慶、昌平,向西50公裡是門頭溝,都還沒出北京。随着京津冀一體化的推進,固安發生了巨變,固安所在的廊坊市自然成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
去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廊坊市政協副主席、國土資源部物化探研究所應用地球化學室主任王學求建議,以首都北京新機場建設為契機,高标準規劃建立新型城市,打造京津冀區域“微中心”,并讓其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示範區和新的經濟增長極。他還提出,“微中心”建設要搞好頂層設計,摒棄行政區劃限制,進行統一規劃,開展“多規合一”,将居住空間、産業空間、公共服務空間、生态空間共同規劃,形成京津冀地區新的增長極。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原局長、中國經濟研究院院長白津夫也對“微中心”的創新概念表示認同。他分析指出,首先,“微中心”是互聯網思維的重要表述,微博、微信、微市場、微金融、微中心,是當下互聯網時代發展的必然規律;其二,供應鍊、城市群與新商業文明重構世界版圖,必然産生核心城市和次中心,而“微中心”在一定意義上與次中心有交織;其三,“微中心”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節點,協同發展如沒有節點支撐,則無法有效達成目的,而“微中心”正是實施路徑。“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質是探索經濟區劃與行政區劃的聯動調整。如何打破行政藩籬重構‘微中心’,在京津冀三地形成協同,才是我們要面臨的重要挑戰。”白津夫說。
如今,京津冀三地均已按下了“協同發展”的快捷鍵。河北省廊坊市、高碑店市、衡水市等地,都提出要建設“微中心”。
要讓協同發展的步伐邁得更堅實,京津冀三省市還需各有側重。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北京市定位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天津被賦予“一基地三區”的功能定位,即“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河北則要加快建成“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産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範區、京津冀生态環境支撐區”。
無疑,這樣的三省市定位既服從和服務于區域整體定位,增強整體性,又符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需要。
一匹“快馬”、一個項目,就能制服“牛鼻子”
京津冀協同發展,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剛剛過去的2016年,北京将自身發展進一步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空間,在疏解中發展,在調整中提升。有人形容道,原來沒有實施一體化的時候,北京的壓力很大,漸漸的,“大城市病”越來越嚴重,而周邊的天津、河北也幫不上什麼忙;現在,三地曾經連不上的不少“斷頭路”接上了頭,“鄰居”間的走動往來越發頻繁,同城效應越發明顯,在“友情互助”中,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得到了疏解,新的發展空間也逐步打開。
一批企業将從北京遷出,落戶津冀。天津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從地圖上看,天津就像一匹張開雙翼的飛馬,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天津不僅要一馬當先,争做先鋒猛将;也要甘當“馬前卒”,配合北京,服務河北,敢舍得、勇付出,與京冀攜手,共同打赢這場新的“平津戰役”。2015年至2016年,天津共簽約引進北京項目3198個,協議投資額6993億元。清華大學高端裝備制造研究院、中船重工融資租賃等重點項目簽約落地。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調查中心整建制遷至天津。
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幫着北京做“減法”的同時,天津也積極發揮産業優勢,主動服務河北,助力其轉型發展做好“加法”。去年11月8日,天津市委主要負責人率隊到河北,與河北省主要領導會談,共同召開津冀協作和對口幫扶承德市第一次聯席會議。會上,天津市與河北省簽署了《對口幫扶承德市貧困縣框架協議》,天津市有關部門與承德市分别簽署了對口援建高職院校、援建承德津冀六溝産業園區、開展現代農牧業合作等協議。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三年以來,河北積極承接京津産業轉移,加速形成優勢互補、相融互促的一體化産業格局。2016年,河北從京津引進項目4100個、資金3825億元,分别占全省的42%和51%。河北省委主要負責人表示,“我們把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最大現實機遇。”
如今,河北省滄州市正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張開懷抱,這座擁有1500年曆史的古城突破了“一畝三分地”思維,主動融入到協同發展的大舞台。在北京現代滄州工廠車身焊接車間,一排排明黃色的機器人往來忙碌,最快每54秒下線一輛整車,目前該廠年産整車30萬台、發動機20萬台。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以來河北省引進落地的最高質量、最大體量、最上檔次的産業協同項目,在北京現代項目帶動下,滄州新增汽車零配件項目41個,總投資超過60億元。“引進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産業,這是承接京津産業轉移的重大收獲。”滄州市委書記楊慧說。
一切圍着項目轉、一切圍着項目幹,滄州主動對接京津、加速産業融合的勢頭強勁。目前,滄州市與京津合作項目1050個、總投資3355億元,與36家央企合作項目118個、總投資3644億元。其中,簽約京津産業轉移項目260個,是河北省承接産業項目數量最多的設區市。與此同時,滄州積極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來自百榮世貿商城、動批、大紅門等首都各大知名批發市場的商戶紛紛落戶明珠商貿城,現已簽約北京商戶7000多家,入駐營業800多家。滄州化工産業“一業獨大”的結構正在悄然發生着變化,汽車制造、生物醫藥、清潔能源、通用航空、激光裝備研發與應用五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異軍突起,滄州市的經濟增長有了重要的支撐。
滄州市隻是一個縮影,無論是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将和北京一起承辦2022年冬奧會的張家口市,還是其他的城市,都在鉚足了勁結伴京津一起向前發展。
距離“世界級城市群”還遠嗎?
在北京疏解功能迎來新發展的同時,也有論調認為,無論是産業轉移,還是人口調控,都是為了緩解北京壓力,然而卻增加了天津和河北的承接壓力。對此,北京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海臣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稱,“北京不是在甩包袱。我們這幾年關停了1341家企業,主要是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企業,沒有把所謂的低端企業丢給河北、天津。但高端制造業中,不具備競争優勢的制造環節,要疏解。疏解過程中,也包括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在2015年基礎上,2016年北京向津冀的技術輸出額達154億元,同比增長38.7%。可以看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絕不是向天津、河北疏解北京壓力,而是更好地謀劃三地産業發展。”
事實上,自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京津冀三地一直力求實現“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2016年年初,《“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印發實施,這是全國第一個跨省市的區域“十三五”規劃,明确了京津冀地區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标。規劃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的整體實力将進一步提升,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協同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首都“大城市病”問題得到緩解,區域一體化交通網絡基本形成;生态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
這一年恰逢“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還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交出了一份可觀的成績單:北京經濟增速達到6.7%,服務業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80.3%;天津經濟增速達9%,繼續位居全國前列;河北省經濟增速6.8%,産業實現“健身增效”。
毋庸置疑,三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實現了良好開局,那麼,京津冀距離“世界級城市群”還遠嗎?
在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創新中心副主任李國平列舉了以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日本東京為中心的城市群的例子,他說,城市群要有一定的體量,至少要有一個或者若幹個世界規模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城市密度要大,城市間的聯系要密切。李國平指出,京津冀城市群的體量比較大,但與世界級城市群相比,城市密度不大、城市間的内在聯系也不夠,在他看來,“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方向,目前距離這個方向還有較大的差距。”
“綜觀以美國紐約、美國芝加哥、法國巴黎、英國倫敦、日本東京、中國上海為中心的世界六大城市群,京津冀要躍居為新的世界級城市群,還需要在北京非首都功能有效疏解等重點領域上不斷突破發展。”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人民日報》于今年2月27日頭版刊發的文章《站在時代的潮頭,築造曆史性工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指導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周年紀實》中稱,“從京津冀經濟體量上看,目前三地GDP超過1萬億美元,要成為世界級城市群,經濟總量未來要對标2萬億美元,這可能還需要較長時間的奮鬥。”
目前,除了已廣為人知的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外,還有許多地方對于城市群建設都十分主動。“十三五”期間我國要建設發展19個城市群,京津冀三地對于協同發展先行先試的成果,或可成為中國未來城市群建設與發展的範本。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指出,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曆史性工程,必須一件一件事去做,一茬接一茬地幹,發揚“工匠”精神,精心推進,不留曆史遺憾。按照京津冀協同規劃中的遠期發展目标——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優化,京津冀區域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區域經濟結構更加合理,生态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公共服務水平趨于均衡,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争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區域,在引領和支撐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未來,渤海之濱,燕山太行一脈,京津冀,這塊本就地域上融合連接的土地,新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将可期可觀。
刷新承擔着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曆史重任的通州,每天都在刷新着紀錄,環境、交通、教育、醫療……各條建設戰線上捷報頻傳。攝影/甯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