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歌曲》是國内首檔不聚焦于“造星”而是“造曲”的真人秀歌唱節目。節目緻力于關注國内原創作品,首次讓音樂創作人成為了舞台的主角。它在為華語樂壇輸送了新生代創作力量的同時,也重塑着音樂生命與原創精神。2016年1月29日,《中國好歌曲》第三季回歸熒屏,這一季度的評委導師由劉歡、羽泉、陶、範曉萱擔任,節目于4月8日落下帷幕,最終劉歡戰隊的山人樂隊奪得冠軍。在播出期間,節目在微博等平台上引起了廣泛讨論,也吸引了大批觀衆去觀看,他們懷着對原創歌曲的鼓勵,共同期待着優秀的原創歌手出現,進而為華語樂壇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原創性”是該節目的根基與出發點,《中國好歌曲》立足于對原創歌手的發掘、對原創歌曲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華語歌壇的瓶頸現狀。因此,從原創性出發來解讀《中國好歌曲》的文化内涵,對于國内音樂類節目的創新發展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創新模式:本土化與主體化
從2004年《超級女聲》的火爆熒屏,國内音樂選秀類節目曆時十餘載,經曆了節目定位、傳播模式與選拔方式等多角度、全方位的改革與創新。《中國好歌曲》聚焦于“原創”,重新構造組合節目模式,成為了音樂市場中的一股“清流”。
1.本土化:從國外引進到對外輸出
國内音樂選秀節目大多從國外引進、購買版權,再結合國内特色進行改編、重組,而《中國好歌曲》是第一個完全誕生于本土的“原生态”音樂節目。2014年1月,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在沒有引進任何國外選秀節目模式的基礎上,攜手燦星制作自主研發了《中國好歌曲》。同年4月,在法國戛納春季電視片交易會上,英國國際傳媒集團(ITV)宣布訂購《中國好歌曲》并負責其國際發行權和英國播出權,這是國内音樂類綜藝模式對國際市場的首次輸出,它對于提高國内音樂類綜藝節目在國際市場的地位與影響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主體化:歌曲取代選手成為節目主體
從《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到《我是歌手》,不管是草根類音樂選秀還是專業歌手的競技比賽,都是側重于對選手唱功或編曲技術的考量。而《中國好歌曲》創新性地讓歌曲成為節目的主體,要求每一位參賽選手都要唱自己寫的歌。唱功的高低、音色的好壞則是次要标準。說到底,節目的宗旨是考察選手的創作能力。華語樂壇向來不缺少優秀的歌手,而優秀的原創歌曲卻一直處于稀缺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好歌曲》對于節目的全新定位、對于選手的考核标準不但是對國内原創音樂的支持,更是對整個華語樂壇的推動。《中國好歌曲》第三季冠軍山人樂隊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憑借着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創作出的原生态音樂對于傳承民族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見,從原創歌曲中發現音樂的生命力,這種節目模式必将會感染更多的觀衆。
二、價值理念:節目内涵再創造
《中國好歌曲》中重視的“好歌曲”,往往與歌曲的旋律無關、與音樂技巧無關,真正打動人心的是歌曲本身和歌曲背後所蘊含的故事。《中國好歌曲》善于發掘原創作品背後的深刻内涵,把音樂與生活融為一體,将歌曲比賽上升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與體驗。
1.創作者的生命體驗
“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心聲的表達、情感的抒發,每個音樂創作者都是最懂自己音樂的人,當他們演繹自己的原創歌曲時,較之旁人更具撼動力。而《中國好歌曲》這個舞台給了這些原創者最大的尊重,讓他們那些有感于自身經曆而迸發的質樸情感自然流露,跳開技術層面,展現其最本質的情感魅力。”①《中國好歌曲》第二季亞軍蘇運瑩憑借原創歌曲《野子》獲得“第十六屆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年度最受矚目歌曲獎。蘇運瑩在回想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時說:“我在北京上學的時候,有天早上風刮得很大,我就站在窗邊看着風景,看着大風刮着樹葉,我突然想到為什麼風可以刮掉樹葉,卻刮不斷樹幹呢,我想了很久很久,大概是因為樹根紮得很深吧。然後我就覺得隻要夠堅定,再大的逆境都不算什麼。”②對于原創歌手來說,每一時刻的生命體驗都是歌曲内在的靈魂,而無數靈魂的交織凝聚也就成為了《中國好歌曲》舞台上的文化價值與内涵所在。歌手唱得自在,觀衆聽得暢快,節目的高端價值便體現于此。
2.觀衆的情感訴求
原創性的本質是私密的,對于歌手來說,歌曲是内在情感的抽象表達。而觀衆對于原創歌曲的不同理解,結合了自身的情感狀态與人生經曆,是對原創歌曲價值的再創造。在《中國好歌曲》第三季中,何大河的一首《豬老三》廣受贊譽,歌曲有着和《野子》一樣的生命力,沒有過多技巧的修飾,卻有着“千金散盡還複來”的灑脫與自在。豬老三到底是何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是伴侶,便從歌曲中聽出一段潇灑浪漫的江湖愛戀;有人認為是兄弟,聽出了一場俠肝義膽的熱血青春;甚至有人認為豬老三就是創作者自己,聽出了一種孤芳自賞的落寞情懷。一首原創歌曲被賦予了多種解讀,每一種解讀都給予了歌曲不同的精神内涵,頗有李商隐“無題”詩的朦胧意味。從這個層面上說,原創歌曲作為觀衆的精神寄托,表達了觀衆的情感訴求,有着更深層次的意義。
三、文化意義:源自生活表達生活
目前我國的綜藝節目處于“超越了娛樂性卻又無法達到真正審美藝術層面”的岔路口,正處于需要突破瓶頸的階段。對此,《中國好歌曲》的節目定位愈顯清晰。
1.多元化
《中國好歌曲》中的曲風是多元、包容的,既有大衆流行,也有民謠、搖滾、民族元素。參賽選手來自各個階層,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身份,将不同的生活經曆與生命體驗通過歌曲呈現在觀衆的面前。他們的歌曲中沒有刻意的渲染、生硬的措辭,有的是自然的情感表達、真實的自我展現。所以,在《中國好歌曲》第三季的舞台上,我們聽到了樹子的《畫》。這首歌初聽時是呆闆的,旋律、節奏都很簡單,從頭到尾隻有22個字的歌詞與兩段不斷重複的旋律。它也被鄧柯老師解釋為具有極簡主義音樂風格的傾向,用盡可能少的素材在不斷重複中進行着微變,塑造出具有古意甚至是禅意的圖景。節目中,我們還聽到了王彙築的《救護車》這類極具個性的歌曲,它将溺水時的求救聲、哭嚎聲融入背景音樂,節奏争分奪秒,緊抓人的耳朵。對于觀衆來說,《中國好歌曲》的多元化帶給了他們更豐富、更全面的視聽體驗,一首瘋狂搖滾緊跟着一首低沉民謠,讓耳朵永遠處于興奮的狀态,也使得節目具有了更多的期待性與可能性。
2.生活化
《中國好歌曲》舞台上的原創歌曲大多表達了演唱者最真實的生活狀态。《老子明天不上班》、《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裡》、《喝酒Blues》等歌曲,在調侃的狀态下更加貼近觀衆的日常生活,從而獲得了情感共鳴。第三季原創歌手劉維的《因為你是範曉萱》真實地表達出偶像在其成長道路上的影響作用,一經推出便引起熱議,網友表示“深有同感”。劉錦澤的《十點半的地鐵》用感性的視角描述了臨近末班的地鐵上形形色色來往的人們,用飽經滄桑的口吻寫出了生活常态,映射着在城市中勞碌奔波的你我他。音樂是情感的載體,也是表達情感的工具,而在《中國好歌曲》的舞台上,音樂盡可能地抛棄浮華的表面,流露出人性深處最本真的需求與渴望。在這個舞台上,競技是外在的形式,而演唱者與觀衆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本質的内核。
形式的“新”、内容的“真”,《中國好歌曲》成功地在音樂選秀類節目“紮堆”的現狀下開辟出一條新的原創道路。歌手不再熱衷于飙高音和“秀”技巧,不再選唱千篇一律的流行歌曲。每一位參賽者或是灑脫、或是俏皮,或是含蓄、或是奔放,都具有獨特的個人特色,簡單樸實,卻又難能可貴。原創歌曲是對現有的音樂元素的繼承,也是對個人音樂理解的尊重,鼓勵原創,不僅是對音樂多樣化的支持,對于國内音樂市場的發展和大衆音樂審美水平的提高,也具有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
注釋:
①琚軍紅:《中國好歌曲》的創新模式思考,《北方音樂》,2014年第8期,第38頁。
②《中國好歌曲》今日開播“傳奇鼓王”重出江湖,網易娛樂,http://ent.163/15/0102/10/AEURP0I300031H0O.html。
(作者單位:西安文理學院/責編:胡斌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