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對國學教育的影響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對國學教育的影響

時間:2024-10-30 01:27:34

口吳迪

從2013年開始,由中央電視台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于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科教頻道播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在社會各界産生廣泛影響。本文立足于該節目的文化内涵,讨論其熱播對國學教育所産生的積極影響與負面影響。

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對國學教育的積極影響

作為一檔文化類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對國學教育産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由于手機和電腦的普及,鍵盤輸入逐漸取代手寫,習慣了拼音輸入的現代人常會出現提筆忘字的情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對這一現象作出了回應。正如該節目第一屆的宣傳語所言:“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缪”,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是文化傳播的基礎,由漢字書寫入手,是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個極佳切入點,該節目的出現是對國學教育的一大推進。

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将傳統文化運用到現代社會中,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而電視從其誕生到普及,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傳統文化要介入現代生活,必然需要借助電視這一傳播媒介的力量。然而,正如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工業社會生活方式之間具有巨大差異一樣,電視從本質上來說是帶有娛樂性質的。利用電視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并不困難,關鍵在于以怎樣的方式進行。前些年的《百家講壇》就進行過有效的嘗試,并成功引發了國學熱。然而,即使是全力将學術講座故事化,突出趣味性,《百家講壇》這種學者單一講演的方式久而久之仍然不免使觀衆感到厭倦,曾經備受好評的圖片插入、動畫展示等手段也逐漸成為呆闆的套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出現可以說是傳統與現代結合的一種新方式,與《百家講壇》不同的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更接地氣,觀衆參與程度更高,娛樂性更強,更有可看性,更加符合電視節目的娛樂本質。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充分利用比賽所帶來的懸念,使觀衆産生強烈的參與感和代入感。大部分觀衆在觀看節目時,會在心中選擇好自己的答案,與參賽選手進行比較,并與正确答案對照。觀衆的高參與度可以提升節目的吸引力,同時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觀衆對國學教育的重視。尤其重要的是,參加《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選手都是中學生,青少年觀衆在觀看節目時很容易認清自己與選手之間的差距,同時也會對比賽中出現的字詞産生興趣。

文化本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很容易成為一句空洞的口号。《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實際上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樣闆。漢字聽寫知識性強,且又十分具體、切入點小,争議相對較少,比較适合競賽類的節目。漢字在中國文化中不僅是一種書寫工具,更是一種文化傳統,漢字的構造體現了中國古人對于天地自然的認識與理解,是中國文化的基石。《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充分利用這一點,給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一個優秀的範例。

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對國學教育的負面影響

雖然《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為國學教育帶來了諸多積極影響,但該節目所産生的負面影響同樣是不能忽視的,且這種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其積極影響之上的。

首先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節目形式。該節目實則是中國應試教育的延伸,即極端強調記憶對知識學習的重要性。雖然節目并沒有忽視文化層面的解讀,但聽寫比賽的形式實際上已經預設了這樣的邏輯,即要獲得勝利,必須記住更多的漢字,這就是應試教育邏輯的延伸。《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考察選手對漢字的記憶,強調其對字形字義的把握。這一邏輯會給觀衆帶來誤導,認為隻要對漢字進行記憶與默寫,就能掌握相應的傳統文化。我們說節目并不缺乏對文化的強調,漢字本身被視為中國文化的物質載體,因為每一個漢字背後都包含着某種文化邏輯,每一個詞語的構成都有其特殊的含義。譬如“微言大義”這個詞,最早指的是《春秋》的叙事邏輯,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春秋筆法”,不同的字背後帶有不同的内涵,“一字喻褒貶”。最常見的例子是“鄭伯克段于鄢”,段是太叔段,鄭伯的弟弟,他試圖謀反,被鄭伯打敗,《左傳》解釋《春秋》中的這句話,“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春秋》中還有一些特殊詞的特殊用法,如臣下殺君王用“弑”而非“殺”。正是在對詞語的選擇中,《春秋》建立起了一套嚴格的話語體系,而這套話語體系,體現的是周代文化的傳統。漢字由象形字發展而來,字形的構造自有其内在的邏輯構成,更不用說類似于“微言大義”這樣承載文化意義的詞語了。

然而,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文化闡釋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或者說,這些闡釋對觀衆的影響是不夠的。即使提到漢字背後的文化内涵,觀衆與選手關注的重點仍在漢字的字形上,這檔節目由一場場比賽構成,快節奏的、能引發觀衆高度參與的賽事必然會使觀衆的注意力從漢字的文化内涵上移開。由于對文化内涵的闡釋與理解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遠不如記住一個字的字形來得方便快捷,這種慢節奏與節目快節奏之間顯然存在着相當大的矛盾。《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引發了觀衆對漢字書寫的熱情,然而這種熱情能否真正促進國學教育的發展依然有待讨論,且國學教育需要的是長期的投入與努力,需要國學教育工作者從根本上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聯系起來。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第二屆的宣傳語為“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随着比賽的展開,難度的增加,生僻字逐漸成為賽事的重點,有些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會用上的詞語也出現在比賽中。如第六期中出現的“繃巴吊拷”,該詞出自《西遊記》,在小說中,悟空調侃八戒用了這個詞,指被剝去衣服,吊起來拷打。選手對這個詞語似乎一點兒都不陌生,幾乎是毫不猶豫地答了出來,然而對于大部分觀衆來說,這是一個相當陌生的詞彙,即使是從事《西遊記》研究的學者,也未必能記住這四個字的寫法。這并非節目中僅有的生僻詞彙,其他如“冥昭瞢暗”、“冰檗”、“尕巴節”、“眢井瞽人”等十分罕見的詞語層出不窮,參賽選手能将其正确寫出,可見下了很大功夫,然而對生僻語彙的過分關注并非文化傳承的正途。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根基,我們要繼承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但這絕非是将與現實基本脫節的東西生硬地牽來,而是要用一種更為生動的方式将其與現實生活相連接。

需要指出的是,該節目塑造的是“文化英雄”的形象。出于收視的考慮,每一期節目播出之前都有媒體爆料,其内容不僅與選手、節目有關,也與主持人、嘉賓有關。同時節目還通過網絡營造出了一種全民參與的氛圍,專家學者也參與了節目的讨論,或批評或贊揚,增加了節目的熱度。随着節目的展開、題目難度的增加,觀衆的關注從對節目内容逐漸轉移到了對選手解答種種難題的經曆上,最後的勝利者被視為了“文化英雄”,受到萬衆矚目。我認為,這是對文化的誤解。在“文化英雄”的塑造過程中,文化究竟是什麼已經不再重要,在節目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時,這檔節目的最初目的似乎也已不再重要。傳統文化傳播的立意宣傳吸引了觀衆,節目的娛樂性留住了觀衆,觀衆的高參與度給節目帶來了良好口碑,同時,在觀衆的不斷參與中,娛樂性被強化,在完成“文化英雄”的塑造時,也正是這檔節目娛樂性達到頂峰的時刻,文化在此時卻被忽視了。

三、結語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對國學教育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即使節目的形式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學教育産生了負面影響,但其積極的一面顯而易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依靠其強大的影響力将國學教育推廣開來,将國學教育推上了萬衆矚目的地位。

(作者單位:河南職業技術學院/責編:馬莉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