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高科技走出深閨對接民生

高科技走出深閨對接民生

時間:2024-10-28 06:18:17

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最終走上市場造福于民衆,鍊條各個關節的打通,讓位于科技領域“金字塔尖兒”的科研成果開始俯下身子,未來,高科技将成為反哺社會的“真金白銀”

科技成果如何落地開花?作為“科技國家隊”的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為中科院)一直在尋找答案。

在2017年3月29日舉行的中科院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科院明确了“十三五”重大突破的項目部署,今年中科院将在農業科技、生物科技、資源環境和高技術等四個方向部署11個重大項目。

将研究成果轉化為行動的一大契機是前年10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正式實施,這極大地激發了科技人才創業創新的熱情。2016年4月,為進一步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移

轉化,中科院宣布啟動“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同年11月,中科院發布了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

位于科技領域“金字塔尖兒”的科研成果,已經開始俯下身,未來,将成為反哺社會的“真金白銀”。

科技國家隊成立于1949年的中國科學院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也是名副其實的“科技國家隊”。攝影/甯穎定下“五年之約”

“從今往後,中科院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要變成一種主動行為。”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如是說。

去年,“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方案實施,這也是中科院與國家定下的一個“五年之約”,在五大方面确立了25項重點任務,到2020年,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使社會企業新增銷售收入超過每年6000億元,院屬機構孵化“雙創”企業5000家,“十三五”期間專利實施比“十二五”翻兩番。

嚴慶對媒體介紹稱,中科院原來做的科學先導專項仍然會繼續做,另外在“十二五”時期啟動的科技服務網絡也将繼續推進。“重要的是我們準備在這個專項行動裡新設重點專項,拿出五億元資金,在已有重大突破的基礎上,選擇不超過10個重大的成果。”同時,中科院還将與國有資産管理公司緊密配合,與院所投資企業及相關産業部門結合,實現創新鍊、産業鍊和資本鍊“三鍊聯動”。

其實,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中科院部分院所已經進行了嘗試與探索。成果轉化,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科院理化所是中科院的研究所中唯一一個偏重于中下遊産業鍊,并以技術轉移、科技成果産業化為己任的研究所。早在2002年,因為沒有企業願意“埋單”,理化所自籌資金200萬元進行了用于深冷冰箱的混合工質制冷技術的中試試驗(即中間性試驗,是科技成果向産生力轉化的必要環節,成果産業化的成敗主要取決于中試的成敗)。憑借着先進的技術,理化所最終征服了企業,企業向其購買了相關技術,理化所得到了2200萬元的回報。當然對于企業來說,也嘗到了科技成果轉化的“甜頭”,如今利用這項技術可将溫度下降到零下200多攝氏度。

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最終走上市場造福于民衆,鍊條各個關節的打通,其意義不僅僅是經濟收益,更重要的是在技術應用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在中科院下屬院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馮埃生看來,“隻要是好的成果,想轉化不出去都難”。此話一出,是有底氣的。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在科技轉化上可謂是一個“領頭羊”。據了解,近5年來,該所累計實現專利技術轉移、轉化300多項,實現知識産權轉移、轉化收入超過10億元,輻射工業産值2000億元。當然,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也是付出了極大的心力,在導向、機制、政策、資源配置等各個方面都做到了保障到位。

而在上海藥物所,“科技富豪”引人注目,2015年,上海藥物所15項新藥研發成果成功轉讓,合同總額高達8億元。西安光機所共孵化培育84家高科技企業,吸引社會投資7億元,實現産值12億元、納稅7000多萬元,新增就業4000多人。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地區,舞台同樣廣大,從“高大上”到“接地氣”,中科院各院所的成果轉化遍地開花。

能夠讓科研院所甩開膀子加油幹,讓科研人員的創業創新思維變成現實,都離不開開放融合的思路。這也正是在“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中所着重強調的,專項行動确立了五大方面25項重點任務,即推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産出并落地轉化、建立以知識産權為核心的科技成果管理體系、培養培訓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創新載體、營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環境和氛圍。

集中力量“抓大放小”

在“十二五”期間,中科院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圍繞戰略性新興産業、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現代農業、生态環境、城鎮化等,啟動實施了科技服務網絡(STS),組織實施了一批國家産業化和科技支撐項目,與省市區和相關行業部門簽署實施了一批戰略合作協議,如渤海糧倉、海洋生态牧場、東北現代農業、全國生态環境十年變化遙感調查評估、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甲醇制取低碳烯烴、蒸發冷卻水輪發電機、納米綠色打印、幹細胞脊髓損傷修複、激光電視以及醫用重離子加速器等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抓大放小”是中科院在“十三五”中作出的重大改變。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圍繞5個重點服務領域,設置了21個服務主題。現階段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将50%的項目經費用于院“十三五”重大突破的項目部署,這些項目支持力度一般在千萬元級别,執行周期為18~24個月。

該規劃針對有望實現創新跨越的“重大突破”,合理配置科技資源、布局科技項目,将組織若幹具有重大效益和引領帶動作用的重大示範轉化工程,通過重大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創造出新産品、新需求、新業态,引領帶動相關産業轉型升級或直接産生顯著經濟社會效益。

在農業科技方面,中科院部署了三大項目。一是“第二糧倉”項目,旨在解決黃淮南片農業生産關鍵問題,打造農業全産業鍊技術集成與示範樣闆。二是生态草牧業項目,将以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為核心區,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适合中國草原牧區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草牧業發展模式。三是海洋生态牧場項目,建立海灣型、島礁型等可複制、可推廣的海洋生态牧場模式,為漁業轉型升級興業和“海上糧倉”建設提供支撐。

在生物技術方面,中科院部署明膠酶法綠色制造2.0工藝研發及應用項目,旨在實現國内行業全覆蓋,在國際上推廣;部署國門入侵生物預防與控制技術項目,将建立生物快速檢驗檢疫與物種鑒定體系。

在資源環境方向上,中科院部署了四個方面的項目。一是全國及重點區域生态環境評估項目,旨在開展全國範圍新一期(5年)及長江經濟帶生态環境變化狀況評估,支撐國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設。二是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将制定典型污染物土壤環境基準,建設不同類型治理示範區,支撐國家“土十條”落地。三是典型縣域鄉村污染綜合治理項目,探索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及PPP産業化模式,服務新農村建設。四是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減災對策項目,評估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災害風險,支撐廊道内鐵路、公路等重大工程決策及建設,服務“一帶一路”戰略。

在高技術方面,中科院一方面部署了深度學習處理器研發及其産業化項目,旨在實現國際首個面向智能信息處理領域的芯片規模産業化;另一方面部署了面向新一代移動通信的5G芯片産業化項目,将建成自主知識産權的5G芯片和網絡關鍵技術創新鍊,支撐國家“3G突破、4G同步、5G引領”的總體目标。

對此,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趙千鈞說,随着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持續推進,可以明顯感到地方、企業對科學技術成果的需求十分旺盛,未來中科院将繼續加大有效科技供給,加大人力投入。中科院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前景樂觀,“十三五”期間,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使社會企業新增銷售收入累計預計超過2.2萬億元,新增利稅累計預計超過3000億元。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