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水族自治縣的指尖大生意

水族自治縣的指尖大生意

時間:2024-10-28 05:59:13

一針一線中,水族繡娘們憑自己的生活積累及藝術修養,在土布面上挑繡各種圖案,表達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三都縣,人們正嘗試着将古老的馬尾繡技藝融入現代生活,用指尖技藝創造“指尖經濟”。

傳承者宋水仙從懂事起就跟随母親學習制作馬尾繡,現在,她是馬尾繡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水族馬尾繡服飾創始人、中國水族家庭民族民間展覽館創始人,還是中國水族馬尾繡産業化的創始人。6套馬尾繡服裝、馬尾繡頭帶、馬尾繡繡片、馬尾繡布包、馬尾繡筆記本、水族馬尾藏書……從貴州到北京,52歲的宋水仙的行李箱中,裝滿了帶有水族馬尾繡元素的物品。

出生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文化中心流傳地三洞鄉的宋水仙,從懂事起就跟随母親學習制作馬尾繡,17歲時已習得一手好繡技,成為當地有名的繡娘。現在,她是馬尾繡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水族馬尾繡服飾創始人、中國水族家庭民族民間展覽館創始人,還是中國水族馬尾繡産業化的創始人。

今年,宋水仙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她根據不同場次會議和場合設計了6套馬尾繡服裝,一針一線都是她自己縫制的,她将它們帶到北京,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展示民族傳統服裝,讓更多的人來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産——馬尾繡。

“還要傳給重孫”

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

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創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間工藝,聞名遐迩的水族馬尾繡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刺繡藝術的活化石”,是中國刺繡工藝中最獨特的一種,堪稱世界一絕,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

水族馬尾繡也是三都水族縣現存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宋水仙出生于三洞鄉一個叫闆悶村的地方,“在我們當地,基本上每個女孩都是從6歲就開始跟着媽媽學做針線活了。我們有個習慣,每天除了幫着大人放牛、放馬、養豬、上山砍柴之外,閑下來的時間就要拿起針線學做刺繡的活兒。”在做客中國小康網、圓點直播、小康全媒體演播室的時候,宋水仙講述了自己與馬尾繡結緣的故事。

宋水仙從6歲開始跟着母親學習制作馬尾繡,她學得非常快,隻用了兩三年時間,技術就比較好了。其實,三都縣北部很多水族村寨的女子并不做馬尾繡,闆悶村的女孩子卻比較“特别”,她們往往是什麼繡法都會,馬尾繡、平繡、貼布繡,都有人在做。真正幫助宋水仙與馬尾繡結下不解之緣的,是她丈夫的祖母潘水英。

1986年,20歲的宋水仙嫁到素有“馬尾繡之鄉”的三洞鄉闆告村,此後便跟着潘水英學習如何配線、搓馬尾,怎樣放花、做結。闆告村最大的特點是全村女人以繡馬尾繡為主,所以被稱為是“馬尾繡之鄉”。嫁到這裡以後,宋水仙就專門做馬尾繡了,憑着對馬尾繡技藝和水族文化的熱愛,宋水仙在學習的時候格外認真,她将祖母的技法牢記在心,并嘗試着自己制作。潘水英是水族地區著名的馬尾繡能工巧匠,她也手把手毫無保留地将一整套馬尾繡技藝完整地傳承給了宋水仙。

令宋水仙至今難忘的是,1989年的一個晚上,當她幹完農活回到家裡時,聽說祖母生病了,宋水仙走到她的床前,78歲高齡的潘水英拉着她的手說自己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希望她一定要把馬尾繡技藝學好學精,還要傳給重孫。

從此,宋水仙就下定決心,要讓馬尾繡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馬尾繡、愛上馬尾繡。

如果不保存這些東西,可能就慢慢消失了

在形形色色的刺繡藝術品中,馬尾繡的獨特之處在于用馬尾刺繡,依然采用古老的亂針、紮針等刺繡技法,其刺繡工序是先用潔白如雪的絲線纏裹3至5根馬尾,将纏好的馬尾絲線毫無破綻地連在一起,按所設想的圖案一針一線地繡在底布上,絲絲鑲嵌,勾勒成各種各樣的精美圖案,再配以五顔六色的絲線在白線條的凹縫處繡、挑、補、梭,豐富所繡圖案的色彩。整個刺繡品類似彩色浮雕,精美絕倫。

“我越看就越是喜愛我們的東西,任何東西都沒有這麼吸引過我,唯獨馬尾繡這種有對比感而且立體性強的工藝,我确實真的喜歡,所以才會用一生的時間去保護傳承它。”宋水仙說。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宋水仙就開始收藏馬尾繡老繡片了,二三十年來,已數不清究竟花了多少錢,她收藏到的珍貴馬尾繡品達到了近萬件。談及收藏馬尾繡品的初衷,宋水仙透露,30年前,她看到有個外國人到當地來買馬尾繡的老物件,“當年我們才賣幾十塊,而那個外國人卻花了幾百塊錢來買,我當時就覺得我們這些東西真的是寶貝,我們自家的東西,怎能不想辦法留一些呢?”在這一年,宋水仙意識到,她深愛的馬尾繡技藝正在面臨着失傳的危險,她感到這項傳統技藝的巨大價值,決定要盡其所能将馬尾繡技藝保護、傳承下去。在宋水仙看來,如果不保存這些東西,以後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些東西可能就慢慢消失了,“所以我自己會去收一些東西”。

收藏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這些年來,宋水仙走遍了水鄉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踏破鐵鞋”還不算是最艱辛之處,最難的是家裡窮困和需要錢的時候。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因為家裡的生活實在是太困難了,宋水仙便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先到了江蘇,後來又去了深圳,在一個生産活色環的工廠車間裡,他們不得不為生計而打拼。那時候,他們已經有了兩個孩子,開銷也不少,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宋水仙依然舍不得賣掉任何一件馬尾繡繡品。丈夫也算是支持他,和他一起咬着牙過日子。

有一次正好兩口子都在家鄉的時候,因為家裡過于困難,恰好又有人看中了宋水仙收藏的一款小馬尾繡古老精美橢圓形錢包,丈夫就“自作主張”賣給了人家,等買主離開後,丈夫特别興奮地給宋水仙打電話,告訴她一個小小的錢包都賣了1000元錢。“當時我就氣得不行了,甚至都要暈了。”至今回憶起來,宋水仙還是會感到心痛,“見我特别生氣,他就跑出去追,但已經追不回來了。”宋水仙覺得,我們民族的這些古老的東西,每一件,無論大小,都特别的寶貴。

用指尖技藝創造“指尖經濟”

無論走到哪裡,不管外面比家鄉的條件好多少,宋水仙的心裡都會還牽挂着馬尾繡。在1990年之前,水族曆史上的馬尾繡僅在背帶、鞋帽上有刺繡,但就在這一年,宋水仙開始嘗試着在衣服上創作馬尾繡,開創了馬尾繡服飾的新紀元。宋水仙向記者介紹道,當時她還在沿海城市打工,閑暇時就把馬尾繡繡在了自己的包上,結果廠裡的人看到後紛紛贊其精美,搶着要訂購。受此啟發,她将華美精緻的馬尾繡與衣服、鞋等現代生活用品相結合。“如今,一雙普通馬尾繡鞋能賣到幾百元人民币,好的馬尾繡衣服能賣到上萬元人民币。”宋水仙稱。

1995年,宋水仙和丈夫回到家鄉,依靠一些小本經營來維持生計,宋水仙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馬尾繡傳承的事業當中。随着旅遊市場的進一步發展,2006年,宋水仙大膽地在三都縣城開辦了全縣第一家馬尾繡工藝品店,她成為了将馬尾繡商業化的“第一人”,使馬尾繡有了革命性意義的轉變,馬尾繡商業化道路随之開啟,由此也帶動了三都水族縣馬尾繡的發展。4年之後,在縣城民族村,宋水仙在自家木樓上建起了三都縣首家馬尾繡家庭博物館,免費展出她與丈夫20多年來收藏的近萬件水族古老物品,包括精美的古老馬尾繡繡品、水書古籍、水族人民古老的生活用具、水族古老銀飾、水族古老銅鼓,等等,這個家庭民族民間展覽館既是三都縣展示和宣傳水族文化及馬尾繡的平台和窗口,也是水族文化傳承和保護的研究基地。同樣是在這一年,宋水仙還參加了上海世博會,在上海世博園向全世界展示了水族馬尾繡的非凡魅力。

去年12月,榮程集團時代記憶投資建設的全國首家56個民族非遺傳承保護推廣中心落成開館,作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馬尾繡傳承人,宋水仙應榮程集團邀請,與其他56個民族衆多非遺傳承人一道前往天津,出席開館慶典。在56個民族非遺傳承保護推廣中心水族館内,宋水仙拉着榮程集團董事會主席張榮華的手,流下了激動的熱淚,她覺得56個民族非遺傳承保護推廣中心的落成,讓56個民族非遺傳承人有了共同的家,對于中國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有着特别的意義,她為此感到特别的幸福,“30多年來,我堅守着我們民族的馬尾繡傳統手工藝,我來到這裡感受到了大家對非遺的熱愛,這讓我覺得之前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

講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宋水仙接受了《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講述古老的馬尾繡技藝。寶貝們需要有個家

雖然馬尾繡正煥發着勃勃生機,但宋水仙仍有一些幸福的煩惱,比如,現在她和丈夫所有的收藏都集中在自家89平方米的木樓上,這難免令她憂心,一怕被盜、二怕火災,“尤其是火災,小火苗就能把這些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都毀了”。宋水仙一直将煩惱藏在心裡。“怕被别人誤會說我是為了自己。”她解釋說。

今年的全國兩會,終于讓宋水仙有“底氣”說出了心裡話。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繼續加強對民族地區、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的支持。“聽了之後,我想是不是有機會說出我們水族繡娘的心聲了。”于是,在貴州代表團的小組讨論會上,宋水仙提出了建立水族馬尾繡博物館的建議。

“我是苗寨長大的,我特别能懂宋水仙的感受。”宋水仙的建議剛剛提出,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藝術生産部副主任雷豔就感同身受地說。這一席話引發了不少代表的共鳴。全國人大代表、甕福集團董事長何光亮與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發改委主任陳少波均當即表示,要與宋水仙一起攜手在三都縣建立水族馬尾繡博物館。

“你不是怕繡片付之一炬嗎?那博物館就使用防火材料來修建,溫度和濕度也可以控制。”在積極出謀劃策的同時,作為企業家的何光亮還看到了其中的經濟價值,“這可以作為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和山地旅遊的亮點和特色”。

宋水仙的建議還得到了中央有關領導以及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貴州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再勇的支持和贊同,宋水仙非常期待博物館的建成,“我這一輩子隻幹傳承水族文化這一件事。希望博物館能夠早點動工、早點修好,我好給幾十年來收藏的上萬件馬尾繡、水書等寶貝安個家”。

讓古老技藝融入現代生活

三都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就在宋水仙随丈夫外出打工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段時期,當地水族村寨的大多數婦女也都選擇了長期外出打工這種養家糊口的方式,随着年老的馬尾繡藝人相繼去世,年輕人又不願意學習這種古老技藝,加上受工業化影響,人們很容易就能買到便宜的衣服和鞋子,使得原先在較封閉的年代裡人們靠馬尾繡來裝點和裝飾美化生活的局面徹底改變,馬尾繡的傳承迅速萎縮。

進入二十一世紀,随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都縣的民族文化旅遊開始發展起來,前來觀光旅遊的人越來越多,這讓宋水仙看到了馬尾繡生存發展的生機與希望。2006年,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和認識它。一年後,宋水仙成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她決定發動廣大水族農村婦女發展馬尾繡。“這樣不僅可以在更多的人群中來傳承民族技藝,還可以給她們帶來收入。”宋水仙說。

2012年,宋水仙創立了三都自治縣水仙馬尾繡有限公司,她與當地繡娘合作,繡娘們根據訂單繡制繡品,她親自負責接訂單和馬尾繡的圖案設計,以此增加當地繡娘收入。

創業之初,宋水仙帶領繡娘們從基本的馬尾繡繡片開始加工和創新,然後逐步向傳統水族服飾拓展。“沒有收入,繡娘就沒辦法養家糊口,馬尾繡自然就傳承不下去;隻有把傳統工藝産業化,繡娘們有了收入,才能讓馬尾繡更好更久地傳承下去。”宋水仙的公司先後帶動了1000多名繡娘就業,即使是在資金周轉最困難的時刻,宋水仙也從來沒有拖欠過她們一天的工資,而且對優秀員工的獎勵從不吝啬。如今,宋水仙引入人才,成立了專業的研發和設計團隊,正在進行雨傘、服飾、筆記本、手機殼等馬尾繡裝飾樣品的開發工作。

“這個筆記本就是我們研發的第一個産品。”做客中國小康網、圓點直播、小康全媒體演播室的時候,宋水仙特意帶了個繡有馬尾繡的藏青色筆記本并向觀衆們進行了展示,她介紹道,為了更好地與市場接軌做一些實用産品,她的團隊正在自主研發原創産品,嘗試着将古老的馬尾繡技藝融入現代生活,開發出既保留傳統元素又兼具現代時尚潮流的适用産品。

一針一線勾勒鄉土未來

圍繞着馬尾繡的“事業”,宋水仙整個一家子分工明确,并且都在學習馬尾繡技藝。大兒子韋祖波負責跑業務;兒媳婦吳永枝是個文化人,從事教師工作,事業發展相當穩定,但自從嫁給韋祖波後,就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學習馬尾繡,在馬尾繡的宣傳和推廣方面頗有心得,她将刺繡技藝帶到了當地的高中課堂,利用課餘活動時間免費教學生馬尾繡技藝;小兒子韋祖濤雖然還不滿三十歲,但已成為公司裡的“頂梁柱”,他在上海讀大學時學的是動漫美術專業,畢業後在上海工作了好幾年,去年他主動說要回家幫媽媽做馬尾繡的事業,保護傳承水族文化,現在不僅擔綱設計師的工作,還和宋水仙一起負責公司的運營,他覺得馬尾繡至少在兩個方向上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一是走高級女裝路線,二是選擇更接地氣的平民服飾風格;女兒還在讀初中,她也像年少時的母親一樣,拿起了針線。

在這個藏滿馬尾繡的家裡,全家人一次次地“頭腦風暴”,嘗試設計符合現代人品味的馬尾繡圖案和馬尾繡的物件。他們希望讓現代創意和傳統馬尾繡結合起來,并用市場的力量,為馬尾繡打開銷路。

如今,三都縣的馬尾繡工藝品店,已由2006年的一家發展到現在的近十家,極大地推動了馬尾繡的商品市場化。馬尾繡正逐漸形成從生産、收購到加工、銷售的完整産業鍊,從事馬尾繡制作的水族婦女達到了數千人,繡娘每個月用空閑時間繡馬尾繡就能賺到上千元。

今年3月底的一天,在三都縣中和鎮華陽村龐寨,村裡的大樹下,20多名繡娘把宋水仙團團圍住,打聽着她從全國兩會上帶回來的好消息。宋水仙說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覺得一定要堅持把水族的刺繡“活化石”馬尾繡傳承下去。在她看來,馬尾繡是水族的無價珍寶,是民族的靈魂,鄉村振興就和馬尾繡有關系。

宋水仙向姐妹們介紹道,“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标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将農業和農村發展融合起來,将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及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我們農村要發展就要有産業,大家手中的馬尾繡就是我們緻富的産業。”

在一針一線中,水族繡娘們憑自己的生活積累及藝術修養,在土布面上挑繡各種圖案,有水族的魚圖騰,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龍鳳,有滋潤萬物的日月星辰,無一不飽含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現在,宋水仙越來越相信,等到馬尾繡産業做得更大更好更強的時候,他們的日子也将過得越來越好。

責編尤蕾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