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素素4月10日,李克強總理考察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這是新一屆中央政府成立後,李克強連任總理後首次考察。同時,《小康》記者還注意到,自2013年來到上海考察後,李克強總理一直保持着每年一次的“高頻率”考察上海自貿區。上海自貿區是中國第一個以境内關外為基本特征的自由貿易區,是中國探索改革開放新路徑的試驗場,受到各界廣泛關注,被寄予厚望。
2018年,改革開放迎來40周年,在不斷對外開放的格局之下,上海自貿區從2013年初建到成長,不到5年的時間裡,新設企業增至5.2萬家,共有企業8.7萬家,其中新設外資企業達9450家。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窗口,上海自貿區敢為人先,在制度上不斷創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1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作為經驗被複制推廣至全國。
挂牌之初,上海自貿區範圍涵蓋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以及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2015年4月,陸家嘴金融片區、金橋開發片區以及張江高科技片區也囊括進來。上海自貿區以小小的體量迸發出驚人的力量,用上海1/50的土地,創造出了上海42%的外貿總值。
如今,秉承“繼續積極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探索不停步、深耕試驗田”的理念,堅持以開放倒逼改革,上海自貿區3.0版升級行動已經拉開序幕,又将演繹出怎樣的精彩呢?
利用外資風向标
擴大開放的舉措對于外資的吸引力明顯上升。自2013年挂牌到2017年9月的4年裡,上海自貿區針對外資已經形成了110多項開放領域,這些領域吸引了外資新設企業超過4900家,占整個自貿區新設外資企業的56%。
上海自貿區建設以來,區内累計推動擴大開放項目落地超過2400個,設立了全國首家外商獨資醫院、首家外商獨資金融類投資性公司、首家外資再保險經紀公司、首家外商獨資非學制類職業培訓機構等一批首創性項目,是中國利用外資名副其實的風向标。
外高橋國際智能制造服務産業園是上海自貿區的專業貿易平台之一,以聚集國際領先的精密數控機床、工業自動化、智能機器人、3D打印、智能醫療等設備和技術為目标,為入駐園區企業提供保稅展示銷售、展品物流、零部件分撥、進口設備法定檢驗、技術交流、專業演示培訓和融資租賃等服務功能,呈現上海自貿區保稅區域利用國際貿易優勢參與上海制造、上海服務的實踐案例。
據上海市外高橋國際貿易營運中心有限公司機床中心醫療設備中心總經理郭永健介紹,外高橋國際智能制造服務産業園總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截至當前,美國機床和制造雜志評選的全球機床100強企業中的33家已經正式入駐上海自貿區保稅區域并且建立了展示、技術服務、倉儲、辦公等功能。作為專業貿易平台,外高橋國際智能制造服務産業園已經聚集或建立了業務服務的企業近140家,包括:美國機床工業協會、哈斯、赫克;德國恒倫、卡斯托、OPS;瑞士喬治費歇爾、斯達拉格-海克特、托納斯;日本小松、西鐵城;澳大利亞昂科等全球知名公司。據統計,2016年全國進口機床及工具的貿易額為129.7億美元,産業園客戶進口額為34.5億美元,占比26.7%;2017年産業園客戶進口的機床整機和工具的貿易額近43億美元,同比增長23%。
精密數控機床作為先進制造業和工業4.0的基石,主要運用于提升和發展包括航空航天、信息通信、軌道交通、汽車制造等高端制造的核心産業。智能制造産業園依托上海自貿區貿易便利化的政策、措施以及外高橋完善的物流資源,為海外機床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搭建了優質的公共貿易服務平台。該平台不僅具有現場展示、交易、辦公、倉儲、零部件分撥以及維修等全面的功能,而且長期提供獨具特色的服務,例如,進口機床可以在保稅展廳與境外之間自由出入,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稅,免驗許可證;簡化進口貿易流程;協助銷售方或用戶方及時申辦各類進口許可證,等等。
根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簡報(2018—1),自貿區國際生物醫藥科創中心日前正式開業。該中心由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外聯發有限公司與藥明康德共同搭建,将打造成集項目孵化、投融資、産權交易等服務于一體的一站式創新國際化生物醫藥平台,為生物醫藥研發及産業化項目加速助力。上海國檢局推出新政支持自貿區國際生物醫藥科創中心建設,一是支持科創中心SPF(無特定病原體)實驗動物優進優出,二是降低科創中心實驗動物專用飼料的進口門檻,三是優化科創中心動植物檢疫審批手續,四是積極探索科創中心監管新措施,為中心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上海市商務委主任尚玉英表示,過去5年上海累計實到外資889億美元,是上一個五年的1.5倍,自貿區成為利用外資新高地。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自貿試驗區全年實到外資60億美元,占上海全市實到外資的比重升至35.3%。新增服務業擴大項目412個,累計達到2404個,金融、航運、文化、專業服務等擴大開放領域外資項目不斷落地。
作為境外商品進入中國的窗口,國别(地區)進口商品中心集中突出地展示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特色,有着強大的招商資源和影響力。為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自貿區保稅區片區設立了中東歐16國國家館,目前保加利亞、馬其頓國家館等已經開業。就在3月份,伊朗國家館剛剛正式揭牌,與以往國家館的最大不同點在于,除了消費品等之外的展示,科技将成為中伊兩國交流的重要一環。“伊朗近幾年的高科技這一塊發展得特别快,希望通過國家館的形式,把當地的高科技産品帶到中國,涉及包括醫療設備、安防防盜系統、農業和醫藥、生物技術、電子光學系統等在内的諸多領域。”伊朗國家館黃館長說。
制度改革跑出加速度
去年3月9日,歐萊雅公司獲得了第一張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産品備案證。一年後的2018年3月6日,香奈兒中國貿易有限公司獲得了第1000張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産品備案證。從1到1000,這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的準入時限從至少2個月,縮短為當場受理完成備案,即可辦理進口通關。
“一顆來自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的櫻桃,從靠泊洋山保稅港區碼頭到查驗後放行,最快需要多長時間?答案是:6個小時。”區内企業曾向媒體如此描述通關便利化舉措帶來的改變。
從化妝品到水果,通關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讓人們見識到了“自貿區速度”,然而作為自貿區一個縮影,一切都得益于制度的改革與創新。
據了解,海關、國檢等部門推出了“先進區、後報關報檢”“十檢十放”等一系列創新舉措,使得通關效率大大提高,保稅區進出境時間較全關水平縮短78.5%和31.7%,企業物流成本平均降低約10%。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浦東新區區長杭迎偉表示,“自貿區速度“讓人矚目。自貿區已經提出,開辦企業,在名稱庫選名的當場辦結,企業變更事項當場辦結,需要核名的2天辦;95%的海運貨物2天内實現入關,95%的空運貨物12小時内實現入關,到2020年,全部以小時計;帶方案出讓的投資項目,24個自然日拿到施工許可證,不帶方案出讓的投資項目,80個自然日拿到施工許可證;不動産登記5個自然日内實現取證。
今年,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海運空運進出境時間有望繼續壓縮,在保稅片區誠信企業中,實現95%海運貨物的港口作業和通關申報合計出境時間不超過2小時、進境時間不超過2天,95%空運貨物的機場作業和通關申報合計進出境平均時間不超過12小時。
此外,“1+1+2”也給企業變更登記帶來了更大便利。“1+1+2”等于承諾企業變更登記類事項1日内當場辦結、使用可選用名稱的企業設立登記1日内當場辦結、對使用非可選用名稱的企業設立登記2日内辦結。
上海市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在以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标的金融創新制度下,自貿試驗區内新興金融機構數量達到4630個,FT賬戶達到7.02萬個,跨境雙向人民币資金池累計769家。
2015年2月,随着上海自貿區《分賬核算業務境外融資與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的落地實施,利用FT賬戶從境外進行融資,成了各家銀行自貿區業務中的重頭戲。根據實施細則,在上海自貿區取消境外融資的前置審批,全面放開本、外币境外融資。在這一政策下,不僅企業境外融資的規模由原本的以實繳資金的1倍上調到2倍,支撐FT項下境外融資生意如火如荼的,還在于金融機構也同步允許到境外融資。
對此,上海市市長應勇在今年兩會期間表示,FT賬戶是自貿區金融改革的一大創新。“到目前為止,FT賬戶開設已有7萬個,累計融資總額超過1.1萬億元人民币。今年還将繼續擴大FT賬戶的适用範圍,拓展其功能,為經濟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負面清單”與國際接軌
“這裡是國家的試驗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這裡是制度創新的高地,不是優惠政策的窪地;這裡是種苗圃,而不是栽盆景。”上海市浦東新區副區長、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陸方舟的這句話诠釋着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改革态度。
當很多人仍在揣摩自貿區與開發區有何區别時,美國财經網站BusinessInsider敏銳地嗅出其中的不同——“與鄧小平當初建立經濟特區類似,上海自貿區的試驗不僅會是一次政策改革信号,還将為接下來的改革提供方向指導。”也因此,有觀點稱,作為試驗田,“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是上海自貿區建設當中最大的亮點,也是凸顯出優惠政策高地的一面。
2013年10月1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第一版負面清單:《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别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3年)》,包括190條管理措施,其中限制類74條,禁止類38條。2014年6月30日,上海市政府頒布了第二版“負面清單”。相較第一版,這一版由190條減到了139條。2015年4月8日,第三版“負面清單”頒布者,由上海市政府升為國務院辦公廳,适用範圍擴展到福建、廣東、天津和擴區後的上海四地自貿區。
“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明确規定了自貿區内的外資企業“不能做什麼”,而“負面清單”以外的事項,則由市場主體依法自主決定。“負面清單”其實就是一份“非禁即入”的清單,有點“法無禁止即自由”的意味,這在與國際接軌的路途上跨越了一大步。
改革撬動了政府職能轉變,同時也搞活了企業。在2016年普華永道問卷調查中,59%的企業認為“負面清單”使政策更透明、限制更具體。同年底,習近平總書記點贊上海自貿試驗區,“不負重托和厚望,密切配合、攻堅克難,緊抓制度創新這個核心,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工作取得多方面重大進展,一批重要成果複制推廣到全國,總體上實現了初衷……”
2017年,“負面清單”再度大幅“瘦身”。與2015年版相比,這版“負面清單”減少了27項措施,采礦業、制造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文化等領域進一步擴大開放。2018年伊始,國務院決定,在自由貿易試驗區暫時調整《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登記條例》等11部行政法規。在2017年“負面清單”實現了大幅“瘦身”的基礎上,又一次性在多個行業降低了外資的準入門檻。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甯吉喆透露,“負面清單”條目将有望進一步減少,而這項制度也将擴大到全國,“2018年發改委将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進一步修訂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把自貿區試行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逐步擴大到全國,大幅提高服務業開放水平,全面放開一般制造業,在一些領域放寬或取消外資股比限制,放寬或取消經營範圍的限制”。
“自貿試驗區建設已經到了不進則退的階段,關鍵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應勇如是說。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自由貿易港成為熱詞。根據國務院去年印發的《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上海将在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内,設立自貿港區。作為自貿區的升級版,中國将在廣度和深度兩個層面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