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互聯網下半場:漸行漸近的新經濟

互聯網下半場:漸行漸近的新經濟

時間:2024-10-28 11:55:08

編者按:

當下,互聯網的下半場正成為互聯網企業家的重要共識。作為互聯網産業的重要意見領袖,馬雲近期在活動中指出,未來的三十年不屬于互聯網産業,将來将不存在純粹的線上公司。而作為互聯網下半場概念的提出者,美團的王興在新經濟100人峰會上指出,互聯網的下半場将意味着:上天、入地和全球化。互聯網的下半場将對經濟産生深遠的影響。

新經濟下的企業互聯網化轉型

互聯網對于經濟的影響将在于多個方面的。這其中一方面意味着對于企業微觀層面的影響,将促進企業管理的變革;另一方面意味着對于經濟的影響更加深化,如果說在初級階段,互聯網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還主要在于銷售渠道層面,還存在于虛拟經濟的層面。而在未來,互聯網将更多的作為一種工具疊加在傳統企業上,對于經濟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促進中國經濟的轉型。未來,任何企業都需要成為建立在互聯網載體上的企業,其中,智能制造将是制造業轉型的主要方向,而對于第三産業而言,也需要有效地利用好互聯網。

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一直孕育和發展着以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為基本特征的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當今世界正在步入新一輪科技革命拓展期,颠覆性技術不斷湧現,産業化進程加速推進,新的産業組織形态和商業模式層出不窮。由此而産生的經濟增長的新要素、新動力和新模式不斷壯大,“新經濟”浮出水面。所謂“新經濟”,其本質是由于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帶動新的生産、交換、消費、分配活動,這些活動表現為人類生産方式進步和經濟結構變遷、新經濟模式對舊經濟模式的替代,其中,互聯網對于新經濟形态的産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産業結構分化、經濟增長動能亟待轉換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新經濟既是積極應對新産業革命挑戰的戰略選擇,也是我國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資源配置的戰略要求。2016年3月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确提出“新經濟”,體現出國家層面上對“新經濟”的高度重視。

“新經濟”下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面臨着巨大的挑戰,為了适應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的趨勢以及新經濟發展的要求,企業管理需要從規模經濟主導的生産者驅動向範圍經濟主導的消費者驅動轉變,具體需要從以下五個方向進行變革。

第一,生産管理從大規模流水生産範式向個性化智能制造範式轉變。一個優秀的生産管理系統可以快速生産出來高品質、低成本、多品種并且能及時送到消費者手中的産品,這是所謂的生産管理四個要素。以前大批量的生産強調能滿足低成本、高質量,但其缺點是難以快速響應消費者的個性化的需求。新經濟要求突破福特模式下低成本的大規模生産,也區别于高成本的個性化定制,生産企業利用智能化的生産系統可以在差異化産品和生産成本之間尋求着有效平衡。以重排、重複利用和更新系統組态或子系統的方式,實現快速調試以及制造,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靈活性以及突出的生産能力。

第二,人力資源管理要從針對“傳統簡單勞動者”的科學管理向針對“現代知識型員工”的人本管理轉變。宏觀上來看,由于制造過程的數字化、智能化,從事生産制造的人數相對将減少,勞動力成本在整個生産成本中的比例也将随之下降。這将會弱化我國的要素成本優勢,并可能惡化我國的收入分配結構。從微觀層面看,作為企業管理的員工不再是原有的傳統的簡單勞動者,而是現代知識型員工,人力資源管理就要求轉變管理的風格,甚至管理的方法,要更加強調彈性、靈活和“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

第三,營銷管理從以生産者為中心的專業分工模式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一體化模式。傳統的營銷管理遵循基于專業分工的産品、定價、分銷、促銷“4Ps”模式,這種模式是以生産者為中心的,主要從提高銷售工作效率出發的。而“新經濟”模式下,企業的服務和制造從分離到整合是趨勢,制造部門和服務部門慢慢融合,最終成為一個聯合體,直接面對顧客,給顧客是完全的、一體化的服務契約。從設計、開發、制造和使用的“線性過程”将發展成“一體化并行”過程,企業不僅僅單純追求核心産品優勢,也不僅僅試圖通過售後服務等手段來實現推銷,而是要通過提供基于産品的一體化的服務來實現營銷。

第四,戰略管理從核心能力戰略主導向平台戰略主導轉變。新興制造技術不僅僅可以改變制造企業的生産過程,也可以改變産業組織形态,生産組織中的各環節可被無限細分從而使生産方式呈現出社會化生産的重要特征,産業組織形态從産業鍊條向網絡化、生态化發展。以3D打印機為代表的個性化制造和網絡開放社區的發展将大大促進以個人和家庭為單位的“微制造”和“個人創業”等極端分散組織方式的發展。在這種産業組織形态下,平台戰略更為重要。平台戰略的精髓,在于打造一個完善的、成長潛能強大的“生态圈”。它擁有獨樹一幟的精密規範和機制系統,能有效激勵多方群體之間互動,達成平台企業的願景。縱觀全球許多重新定義産業架構的企業,我們往往就會發現它們成功的關鍵—建立起良好的“平台生态圈”,連接兩個以上群體,彎曲、打碎了既有的産業鍊。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産業結構分化、經濟增長動能亟待轉換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新經濟既是積極應對新産業革命挑戰的戰略選擇,也是我國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資源配置的戰略要求。

第五,組織管理從針對金字塔層級結構的機械管理模式向針對網絡組織結構的有機管理模式轉變。在“新經濟”下,高度集權的、自上而下的層級結構将逐步向具有扁平化、合作、共享、互動特征的網絡結構轉變。在層級組織中,确定性是常态,無法适應“新經濟”下外部環境的動态變化。而“新經濟”下,網絡組織結構是一個複雜的生态系統,由平台加上無數個自組織構成,不确定性和靈活性是常态。具有這種網絡結構的企業往往是社會化的企業,組織成員有共享的基本理念,注重溝通和協作,共享與合作是網絡組織員工關系最核心的内容。

在智能制造驅動下,新産業、新業态、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推動了智慧農業、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各個社會經濟領域的智能化發展。

對于經濟系統的影響

近些年來,随着新工業革命的深化,工業化和信息化逐步深度融合,信息化對人類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正在加劇,實體經濟本身内涵疊加了更多的信息經濟、數字經濟的内涵。但是,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變化,隻是制造業自身正經曆着轉型升級的巨大變革。信息化、服務化、綠色化、高端化、個性化成為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智能制造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制高點。在智能制造驅動下,新産業、新業态、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推動了智慧農業、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各個社會經濟領域的智能化發展。同時,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也将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發生變革。

第一,以信息技術突破應用為主導形成的物理技術、數字技術、生物技術相互滲透的新一輪科技和工業革命,構成了支持新經濟發展的技術和産業基礎。

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一直孕育和發展着以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為基本特征的新一輪的科技和産業革命,計算機芯片處理技術、數據存儲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和分析計算技術獲得巨大突破,以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和大數據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術、信息産品和信息獲取處理方法得到指數級增長,并在社會經濟中廣泛運用和與實體世界深度融合,由此帶來諸如電子商務、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生産生活方式的革命性變革。與此同時,能源技術、材料技術和生物技術等創新也取得程度不同的突破性進展,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共同構成了新一代高新技術簇群,為社會生産力革命性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在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驅動下,整個工業系統将逐步發生内涵豐富、多層次巨大變革。現在看來,這種變革表現為四個層面:一是以高效能運算、超級寬帶、激光黏結、新材料等為代表的通用技術層面;二是在通用技術基礎之上的以人工智能、數字制造、機器人、3D打印等為代表的制造技術層面;三是以柔性制造系統和可重構的生産系統為代表的各種集成技術系統層面;四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統層面,而信息物理融合系統正是德國工業4.0的目标和要求。與德國工業4.0相對應,美國提出的工業互聯網,就是把互聯網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形成一個以智能制造為核心,能夠實現個性化定制、智能化生産、網絡化協同、服務化轉型的工業生産體系。

第二,信息(數據)作為獨立的供給要素可獲得性和流動性日益增強,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核心投入。

人類的社會活動與信息(數據)的産生、采集、傳輸、分析和利用直接相關,信息或數據是客觀存在的,但以前這些信息或數據獨立性和流動性弱。随着信息技術的突破發展,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個人電腦、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傳感器及各種形式軟件等“雲網端”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備,相對于以前信息(數據)與其他要素緊密結合,現在信息(數據)的可獲得性和獨立流動性日益增強,以前經濟供給要素主要是資本、勞動力、土地、創新等,現在信息可以獨立出來作為新供給要素。信息(數據)不僅逐步成為社會生産活動的獨立投入産出要素,而且還可以借助信息物理系統(CPS)等大幅度提升邊際效率貢獻,成為社會經濟運行效率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決定因素,信息(數據)被認為将會成為決定未來現代化水平的最稀缺的要素,而“雲網端”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價值也将更為凸顯。

第三,不斷創新的社會分工形态和商業模式更适應了消費者個性化需求,進一步拓展了範圍經濟的優勢,進而成為新經濟的效率源泉。

以專業化分工為基礎的傳統分工強調的是規模經濟,亞當•斯密很好地解釋了分工是如何帶來規模經濟的。大規模流水生産将就分工的規模經濟推到了極緻。但是,強調規模經濟往往是符合以生産者為中心的理念的,雖然滿足了消費者低價購買産品的一般性的從無到有的需求,但無法适應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以數據為核心要素、“以雲網”為基礎設施的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促進生産組織和社會分工方式更傾向于社會化、網絡化、平台化、扁平化、小微化,大規模定制生産和個性化定制生産日益成為主流制造範式,不僅适應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而且企業組織邊界日益模糊,基于平台的共享經濟和個體創新創業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從而促進了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從本質上說,新經濟的發展實際是發揮了範圍經濟的作用,範圍經濟成為新經濟的主要效率源泉。

不斷創新的社會分工形态和商業模式更适應了消費者個性化需求,進一步拓展了範圍經濟的優勢,進而成為新經濟的效率源泉。

第四,以智能制造為先導、一二三産業逐步融合,是新經濟的産業體系特征。

傳統發展經濟學認為,伴随着工業化進程推進,存在一個産業體系中三次産業依次主導的高級化過程,現代産業結構往往表現為現代服務業主導、占比可以達到70%的産業結構。但是,在新工業革命背景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三次産業邊界日趨模糊,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态、新模式不斷湧現,現代産業體系的内涵正在發生變化,統計意義的三次産業結構數量比例關系越來越難以度量産業體系的現代化程度。随着信息技術的突破發展,信息(數據)要素就成為産業體系的核心現代要素,産業體系的現代化程度主要表現為信息(數據)作為核心投入對各傳統産業的改造程度以及新興産業的發展程度,從度量的經濟指标看,則主要表現為由于信息(數據)要素投入而導緻的産業邊際效率改善和勞動生産率提升程度。随着信息(數據)作為核心要素的不斷投入,在計算機、互聯網和物聯網(或者說是物理信息系統)技術的支持下,現代産業體系正沿着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主線不斷演進,現代産業體系的最終方向是智能化,并進一步也支持了整個社會向智能化方向轉型。

雖然得益于規模超大、需求多樣的國内市場,近年來電子商務率先取得跨越式發展,但是,現代産業體系的先導産業不是電子商務,而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可以理解為依靠數據和軟件等核心要素投入,以物聯網為支撐,實現從設計制造、使用維修、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過程的高效化、綠色化、社會化、個性化的制造過程,可以包括智能産品、智能生産、智能服務和智能回收等幾方面内容。智能制造之所以成為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的先導産業,至少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伴随着芯片技術的突破發展、互聯網設施的發展完善、傳感器價廉量大的供給、先進制造技術不斷創新,智能制造産業作為新工業革命的先導正在迅速發展,成為現代産業體系中發展潛力巨大的行業;另一方面,制造業可以為其他産業提供通用技術手段,制造業不僅是技術創新的需求方,也是技術創新的供給方,現代産業體系的創新發展主要驅動力來自于制造業發展。智能制造的發展可以進一步支持和帶動智慧農業、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各個領域的智能化發展,滿足生産者和消費者的智能化、個性化需求。對于我國而言,智能制造也是《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中國制造強國建設的關鍵。未來的制造強國一定是一個智能制造強國。所以,未來我國發展新經濟,也應該以智能制造為先導,大力推進現代産業新體系的構建和優化。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智能制造也是《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中國制造強國建設的關鍵。未來的制造強國一定是一個智能制造強國。所以,未來我國發展新經濟,也應該以智能制造為先導,大力推進現代産業新體系的構建和優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