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現有的經濟體制基本上是為實現.."/>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怎樣改變“新東北現象”

怎樣改變“新東北現象”

時間:2024-10-27 09:33:04


    東北地區現有的經濟體制基本上是為實現規模和速度擴張服務的,沒有體制機制的轉型、政府行為方式的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還會不斷被複制

□丁曉燕

“新東北現象”的特征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為特點的新常态,由于經濟結構和體制矛盾的特殊性,東北經濟所受到的影響較大,出現一系列問題和困難,被稱為“新東北現象”。

1.GDP增速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在振興戰略支持下,2007-2010年,東北經濟增速一直高于東部地區。然而從2013年開始,東北經濟明顯減速。2013年,遼甯、吉林、黑龍江三省在全國31個省份的GDP增速排行中全都居于後10位,其中黑龍江位居倒數第3位。2014年以來東北經濟進一步下滑,遼甯、吉林和黑龍江GDP增速均低于全國平均速度,在全國居後5位。

2.工業經濟明顯減速。受宏觀經濟環境趨緊、市場需求不足的影響,東北工業低位運行。遼甯、吉林和黑龍江工業增加值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漲幅,其中黑龍江省工業增速居全國末位,其主導産業以及重點企業增速幾乎為零,基本處于停滞狀态。東北地區産能過剩明顯,産能過剩主要集中在鋼鐵、有色、化工、建材、造紙等傳統行業。

3.财政收入增速下滑。重點工業企業生産萎縮,産品價格持續下滑,房地産市場交易低迷,東北地區财政收入偏低。從2015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總額來看,遼甯以-33.4%的增速居全國末位,吉林和黑龍江省财政收入增速分别僅為2.2%、-10.4%和1.85%,較上年大幅回落。

4.居民收入增長放緩。振興東北戰略實施以來,東北地區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生活水平有較大改善。但随着東北經濟呈現放緩态勢,由于經濟增長與收入增長的正相關關系,居民收入受到一定影響。從城鎮居民收入看,三省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發達地區的收入差距依然顯著。

5.固定資産投資嚴重萎縮。從投資上分析,受能源價格下行、部分重工業産能過剩的影響,東北三省在固定資産投資方面都不同程度萎縮。此外,與全國大多數省份類似,三省房地産投資呈下降趨勢。

6.對外貿易進一步下降。目前全球經濟處于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僅維持低速增長,國際貿易增長動力不足,外貿需求持續低迷,出口受到抑制;同時,受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矛盾的制約,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進口需求不振。受此影響,東北地區對外貿易下降明顯。

“新東北現象”産生的根源

過去幾十年,東北地區改革發展的主要目标是解決溫飽問題,追求的是速度優先的“追趕超越”路徑,對結構性問題關注不夠,經濟結構調整總體看進展比較緩慢,結構轉型盡管推進很多年,但目前仍以重化工業、大型國企為主。經濟新常态背景下,東北地區産業結構、需求結構、區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進一步暴露,是“新東北現象”産生的主要原因。

1.重工業比重過大。東北地區是中國重化工業地區的典型代表,長期以來産業結構偏向重工業,重工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在70%-80%。東北地區是國家重要的裝備制造業、能源原材料基地,受全國投資需求的影響,市場訂單減少,企業效益下滑,煤炭、原油、鋼鐵等原材料産品價格下降,使這些産業陷入困境。黑龍江産業結構偏向重工業極為典型,不僅工業占比過大,工業中能源産業更是占半壁江山。十多年來,黑龍江的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始終保持在50%以上,其中能源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最高為72.9%,最低為53.8%;增速最高為13.1%,最低為6.3%。作為裝備制造業和能源原材料基地,東北地區經濟疲弱,直接來自全國鋼鐵、煤炭以及重工業的不景氣和産能過剩的影響。

2.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體。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支撐,小微企業發展滞緩,國有經濟比重大,民營經濟不發達;國有企業效率較低,主營業務利潤明顯低于全社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改革尚未完成,其發展路徑依賴和政策依賴仍相當嚴重,在獲得貸款、土地、商業機會、稅費減免等方面通常具有優勢,對成本、價格不夠敏感,這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負面作用,尚未形成市場核心競争力和國際競争力。因此,當經濟步入不景氣時期,國有大中型企業體量較大的東北經濟出現諸多不适。

3.投資依賴性過強。東北地區經濟存在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的表現是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性過強,投資一枝獨秀,投資驅動型特征比較明顯。近年來,東北三省固定資本形成占GDP比重均在50%以上,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定在60%以上,遠高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經濟增長的内生力量不健全,既容易造成大量生産能力閑置,又容易受到外需波動沖擊。一些本該淘汰、限制和轉型的落後産能,投資規模不降反升。如鋼鐵、水泥、造船等擴張迅速,東北地區水泥過剩産能最高時達到45%。而且東北的投資主要依靠政府,缺乏活躍的資本市場。特别是在經濟出現困難時,基本上是靠政府施加外力刺激經濟。在經濟新常态背景下,東北地區這種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立足内需已是東北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的必然選擇,重塑新的内生增長動力已迫在眉睫。

4.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後。東北地區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在三次産業中扮演拉動經濟增長的龍頭角色。第三産業發展相對落後:一是規模水平不高。東北地區服務業規模雖有了很大的擴張,但與其他地區相比,規模仍顯得較小,服務業比重太低。二是結構不夠合理。傳統服務業仍處于第三産業的主導地位,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和批發零售、餐飲業等比重較高,三省均達到40%左右;現代服務業發展滞後,金融、通信、商務、網絡信息産業等仍然發育不足。三是效益不高。受人工成本上升、辦公費用增加、市場需求不足等因素影響,服務業企業的赢利水平下降。

5.企業自主創新不足。東北地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高新技術企業規模不大,在科技創新、産品創新、産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沒有比較優勢,産業技術水平處于中遊水平,缺少核心技術。當這些産業市場供需關系發生變化的時候,在技術創新、産品更新方面的能力不足暴露得比較突出,迫切需要進行産業升級,增強技術創新優勢。

6.資源環境約束日漸突出。東北地區作為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高耗能、高污染及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産業在經濟中占相當大的比重,對于資源和能源的需求大、消耗高,對環境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目前,遼甯省和黑龍江省六大高耗能産業規模工業産值均占各自省份規模工業總産值比重的40%,仍屬偏高水平,節能減排工作壓力較大。

應對“新東北現象”的對策建議

1.在優化産業結構上探尋突破。過大的第二産業比重搶占了第一和第三産業的資源,阻礙了産業結構的優化發展。東北地區要以産業項目建設為核心,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做大總量,促進結構優化升級,增創發展新優勢。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東北地區傳統産業比重較大,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絕對不能對傳統産業搞“一刀切”,要積極對傳統産業進行改造提升。一方面要完善産業政策,建立産能退出機制,淘汰落後産能。目前國内産能過剩的矛盾突出,特别是鋼鐵、有色金屬等傳統産業産能嚴重過剩,這些産業在東北地區的傳統産業中占有一席之地,應拿出足夠的決心和勇氣,遵從市場規律,大力推進企業破産重組,鼓勵優勢企業對既有産能進行并購重組,提高市場整體效率。另一方面,要以信息技術、節能技術、循環技術等為手段改造傳統工藝,在研發、生産和銷售等各個環節都融入先進的技術和理念,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産品附加值。

做大做強主導産業。圍繞優化存量和擴大增量,謀劃實施一批與主導産業關聯度高的重大産業項目,明确項目主體,确保重大項目盡快落地開工、建成達效。選擇投資規模大、發展前景好、帶動作用強的龍頭企業和項目,不斷提升産業的規模和效益,加快産業集聚,拉長、拓寬産業鍊,做活上下遊産業。

促進服務業發展。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務服務等生産性服務業。大力培育新興現代服務業,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等比較優勢,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特色、有規模、有影響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綠色産業。發展綠色産業是由東北地區的資源禀賦決定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是引導未來發展的主要力量,不僅能有效滿足市場需求,而且能夠創造新的需求,形成新的經濟支撐。東北地區要在新的科技與産業革命大潮中,搶抓機遇,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3D打印、大數據開發和綠色環保産業等,努力争取在戰略性新興産業中有“東北創造”的份額,甚至在某些領域占領世界産業制高點。

2.在擴大需求上挖掘潛力。推動東北經濟轉型升級的潛力來自擴大内需。擴大消費需求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通過提高城鎮化質量和改革相關制度釋放居民消費潛力。東北地區一直存在城鎮化“虛高”的現象,因此推進城鎮化,既要在城鎮化的“率”上做文章,也要在城鎮化的“化”上做文章,還不能疏忽城鄉一體化中“化”的能量,全面釋放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特别是在城鎮化過程中,積極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将直接拉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房地産開發等産生的巨大投資需求,并由此有效擴大城市消費群體,提高居民整體消費水平,産生巨大的消費需求。一是以土地物權化為重點,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二是進一步增強農民進城謀生的經濟能力。可以考慮把城鎮建設占用土地與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挂鈎,把農民擁有的房屋等資産激活。三是打破民間資本進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障礙。要盡快在公共服務等領域明确建設标準、降低準入門檻,引導更多民間資本進入,形成多元投資主體。四是加大對農村的投入。新農村建設、農村生态環境治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大力推進。

3.在創新驅動上尋求動力。高科技發展是“東北制造”向“東北創造”轉型的關鍵,創新驅動是培育新興産業和改造傳統産業的基因,要努力實施創新驅動,賦予經濟增長原動力。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意識。要積極推動“萬衆創新”,真正營造出一個崇尚科技創新的氛圍。推進企業主導的科技創新,引導企業自身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鼓勵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研發平台。完善鼓勵創新的各項配套政策,鼓勵科技要素向企業流動,構建企業創新的壓力機制,發揮國有大企業人才資金優勢,給予财政扶持等措施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使企業的創新熱情得到迸發,真正成為創新主體。

發揮東北地區科教資源的巨大潛力。圍繞“産、學、研”一體化,将高校、科研院所嵌入“創新聯盟”,使創新成為企業的核心競争力。強化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加強高技術研發和創新,突破重大技術瓶頸,實現企業市場優勢與“學、研”研發優勢有效銜接。

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研機構去行政化改革,分類建立科學合理的組織管理模式,賦予科研單位更多的研究自主權,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完善創新投融資體系。設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通過稅收政策提高社會資金進入早期技術研發的積極性,建立多渠道的高技術産業投融資體系,解決企業研發的資金問題,鼓勵企業敢于創新。

強化教育和人才支撐。加大對中等專業教育、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培養更多技術工人充實到生産一線。引進并留住高端人才,改善創業環境,完善激勵機制,重點集聚一批既懂技術又懂經營、既具創新素質又具領導能力的複合型領軍人才。

4.激發改革發展活力。沒有體制機制的轉型、政府行為方式的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還會不斷被複制,重複上演,必須建立健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制度環境,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

促進經濟領域改革。推進産權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健全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組建大型國有資本投資集團,按照市場機制優化國有資産配置。完善國有資本合理流動機制,推進國有企業重組,增強國有經濟的影響力、控制力和抗風險能力。加快生産要素市場化改革,包括土地市場化、城鄉勞動力市場并軌等。

推進社會領域的改革。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工資性收入和增加财産性收入并舉。加強社會公平體系建設,用明規則代替潛規則,為社會增添活力和創造力。實施向社會分權改革,向社會組織放權,政府承擔的公共服務可以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交給社會組織去辦。

加快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政府偏離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成為經濟結構的主要調節者,是過度投資、經濟結構無法明顯優化的重要原因。東北地區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和“倒逼”節點,政府要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法治環境,明确政策導向,清除文件和規章制度管束,形成以平等、自由、權利、公平為基本理念的、系統完備的制度安排,促進生産要素在行業間、地區間的合理流動。

5.在對外開放上構築支撐。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吉林省正在申請設立吉林自由貿易試驗園區,遼甯省在申報大連自由貿易園區,應加快其進程。

積極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部署。推動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發展,全面構建以東北亞合作為支撐的開放型經濟,形成東北對外開放新格局。

加快開放通道和平台建設。建立面向東北和東北亞的合作機制,在區域合作中形成互為市場、互為資源、互為補充和互利共赢的産業合作新模式,推進涉外物流、金融等服務業發展,加強對科技和文化旅遊等領域的合作交流。

培育産業綜合競争新優勢。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推動開放型經濟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争新優勢。鼓勵企業走出去,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企業;鼓勵企業走出去投資辦廠,在全球範圍内優化資源配置。

6.在可持續發展上營造後勁。從傳統的工業文明向生态文明轉型,具體來講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律,把生态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發展之中。東北地區應以經濟轉型升級為契機,深入實施“藍天工程”和“碧水行動”,全面提升人居環境和社會發展文明程度。一是徹底抛棄過去高速、粗放的發展模式,使資源環境惡化趨勢得到緩解、遏制,并且能夠使環境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二是大力發展環保産業,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三是重點解決空氣污染、土壤污染和水資源污染等損害群衆健康、社會關注、公衆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應加強環境保護立法,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消耗行業增長,加強生态保護力度,全面提升環境質量。

東北地區經濟疲弱,直接來自全國鋼鐵、煤炭以及重工業的不景氣和産能過剩的影響

要切實振興東北經濟,就必須建立健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制度環境,大力釋放改革紅利

東北地區一直存在城鎮化“虛高”的現象,因此,需要在城鎮化的“率”和“化”上做好文章

(作者為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員)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