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論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論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時間:2024-10-27 08:27:14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攻方向和工作主線;強化創新驅動是戰略支撐和核心途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基礎和重要環節;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空間支撐;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制度保障

現代化經濟體系内涵及要求

要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必須弄清楚它的科學内涵、要求及相關概念。

什麼是現代化?現代化是一個動态發展的過程,核心内涵是善于吸取衆長之和,以适應現代狀況,并順應未來趨勢的過程。現代化是中國的一個奮鬥目标,其重中之重是經濟現代化。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提出“四個現代化”,即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現代化。中共十八大提出“新四化”,即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中共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源于中國對現代化的追求。

什麼是體系?體系就是指若幹系統(有關事物或思想意識)互相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整體(大系統),如工業體系、思想體系等。

什麼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經濟體系現代化的靜态描述和一定時空條件下的目标形态,是由産業體系、創新體系、協調體系、開放體系、體制機制等五個子系統構成的一個大系統;是一種可以定性或定量描述的經濟發展水平的狀态、目标和結構;是指整個國家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經濟系統在發展總量和速度、發展水平和質量、體制機制運行、開放發展程度等諸多方面的現代化水平和狀态。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要求體現在以下方面。

1.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高質量發展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和轉型之要,提高效率效益是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要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要切實把提質增效放到經濟工作的首要位置,将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要求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各環節全過程,着力改變過去主要靠要素投入、外需拉動、規模擴張的思維定式、行為慣性、路徑依賴,以及由此産生的産能過剩、杠杆增加、風險加大、效益低下、競争力不足等問題。推動經濟加快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以成本、價格優勢為主向以技術、标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優勢轉變。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勞動生産率、資本産出率、全要素生産率。

質量變革是主體,包括通常說的提高産品和服務質量。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國民經濟各領域、各層面的素質,是一場從理論、目标、制度到具體領域工作細節的全方位變革。效率變革是主線,就是要找出并填平在以往高速增長階段被掩蓋或忽視的各種低效率窪地,為高質量發展打下一個效率和競争力的穩固基礎。動力變革是基礎,就是要在勞動力數量和成本優勢逐步減弱後,适應高質量、高效率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需要,加快推動勞動力由數量紅利向質量紅利的轉變。而關鍵是,要切實、持續地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要把科技、勞動力與人才、資本等生産要素組合起來,協同促進實體經濟和産業體系優質高效發展。2.建設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其彼此間的邏輯關系是:實體經濟是根基,科技創新是動力,現代金融是血液,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關鍵是要把各種要素調動好、配置好、協同好,積極構建結構合理、協同有力、運轉高效的産業體系。必須以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作為支撐,使科技創新成為産業升級的持續驅動力,促進企業技術進步、行業供求銜接和産業優化發展;必須以現代金融為保障,為實體經濟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多樣、成本合理的融資服務,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輸血功能;必須以人力資源培育為支撐,為各行各業轉型升級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和各類實用型人才。總之,把科技、勞動力與人才、資本等生産要素組合起來,協同促進實體經濟和産業體系優質高效發展。

3.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性制度保障和制度安排。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構建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自主決策、自主經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各級政府履行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應盡職責的經濟體制。

具體而言,市場機制有效就是要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産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争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微觀主體有活力就是要尊重企業的主體地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激發企業家的創造性和能動性。宏觀調控有度就是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财政、貨币、産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不斷增強中國經濟創新力和競争力。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時代背景

1.中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的顯著成就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中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共十九大報告作了全面總結,内容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态五位一體。具體包括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數字經濟等新興産業蓬勃發展、新型城鎮化率不斷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富、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鄉居民收入超過經濟增速、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生态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全方位開放戰略深入展開、反腐倡廉成效卓著等。這些成就,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

通過長期努力,中國社會原有的主要矛盾得到緩解,但又面臨新的矛盾和問題。長期以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随着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生産力水平大幅提高,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領域看,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發展還不夠平衡;從層級和質量上看,一些地區、一些領域、一些方面還存在發展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部分行業産能過剩與優質供給不足并存,煤炭、鋼鐵等産能嚴重過剩,而機器人、臨床創新藥物等産品大量依靠進口,國内集成電路市場自給率不足20%;城鄉、區域、不同群體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2016年基尼系數為0.465;扶貧脫貧、農業農村、生态環保、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闆亟待加強。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相互掣肘、相互交織,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而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正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題中之義。

2.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已舉足輕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和經驗,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也有利于促進南北發展差距的縮小。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時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經濟複蘇進程仍然曲折,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擡頭,輸入型負面影響不可低估。鑒于國際新形勢及中國對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為了順應世界産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大趨勢,應對歐美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快工業化”的雙重壓力,進而提高中國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的國際競争力;為了對應國際标準、國際規則、國際平台,适應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發展和參與全球治理,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走出去”,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争新優勢,客觀上要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任務

1.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攻方向和工作主線。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這裡強調的“主線”,指的是中國今後較長一段時間經濟發展的主脈絡,它在經濟工作中起統領和主導作用,其他相關經濟工作都要緊緊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的目标和要求組織和開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一是在實體經濟與虛拟經濟關系處理上,既要将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又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避免虛拟經濟泡沫化。二是在數量與質量關系處理上,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經濟質量優勢,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三是在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關系處理上,要改造傳統産業,推進傳統産業優化升級,實現創新驅動,同時要加強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促進中國産業邁向全球化價值鍊中高端,增強國際創新力和競争力。四是在存量與增量關系處理上,堅持“三去一降一補”,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态平衡,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強化創新驅動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和核心途徑。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實現到2035年跻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标。一是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戰略科技力量,實現重大突破和颠覆性創新。二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倡導創新文化和造就創新人才,支持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強化知識産權保護。四是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和重要環節。“三農”問題是全國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央首次提出的重大戰略,是在“美麗鄉村”戰略基礎上的一次重大提升,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和重要環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嚴格落實報告提出的“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的規定,确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是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就業創業和增收渠道。三是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财産權益,壯大集體經濟。四是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4.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支撐。中國幅員遼闊,地區發展不充分不平衡,這既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花大力氣去解決的問題,又是進一步發展的潛力所在。要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推進新型城鎮化,逐步縮小差距。一是協調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二是協調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地區開放開發、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保護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是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邊疆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四是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5.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産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争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這個重要論述,明确了新時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戰略目标和努力方向,也使得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了根本的政策保障。要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決破除制約發展活力和動力的體制機制障礙。一是完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監管體制。三是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性導向作用,健全财政、貨币、産業、區域、消費、投資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加快建立現代财政制度,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6.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赢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擴大和深化全面對外開放是根本方向。一是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陸海内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特别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資源、市場,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優化全面開放的區域結構,推動中國經濟與沿線市場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市場的深度融合,使沿線國家市場成為中國現代化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戰略支撐。二是拓展對外貿易,培育外貿新業态新模式,優化進出口結構。特别是構建各種類型的國際商品貿易合作平台、國際展會平台、對外經濟綜合服務平台和網上交易平台。三是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四是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産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資、生産、服務網絡。

以上六大主要任務構成了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完整系統設計,包含着三對重要的辯證關系,即存量與增量、點與面、國内與國際的關系。從存量與增量關系看,要把握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建設創新型國家之間的協同性;從點與面的關系看,要籌劃鄉村振興與區域協調發展之間的整體性;從國内與國際的關系看,要統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與全面開放新格局之間的系統性。可以說,這三對辯證關系是站在新的曆史方位分析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鑰匙,是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思路的導論性哲學命題。

(作者單位為太平洋國際企業香港有限公司)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