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全球市值排名前3000位企業的總市值大幅下降,但在2009年有所回升,且2012年以來一直處于上升态勢。截至2017年底,排名前3000位企業的總市值約為66萬億美元。然而,不同行業的增長程度有顯著差異,反映出各個行業的經營環境以及市場預期的差異。我們基于彭博數據庫,通過分析全球市值排名前3000位企業的行業分布和增長情況,就全球産業發展潮流以及高增長領域進行了總結。
分行業市值變動情況
總體來看,2011年底(後金融危機時期的增長階段)至2017年底期間,全球市值排名前3000位企業的總市值增長了0.7倍。我們将企業分為4大類:(1)信息技術類(軟件、服務、設備、基礎設施);(2)B2C類(消費品、零售、消費者服務);(3)B2B類(基本原材料、資本品、資源、企業服務);(4)金融和房地産類。
如圖2所示,2011-2017年,信息技術、B2C、金融和房地産類企業總市值均增長了約1倍,超過同期平均水平。而相比之下,B2B類企業同期僅增長了0.3倍,顯著低于平均水平。從各類企業市值占比變化來看,B2B類企業市值占比下降了9.3個百分點,而B2C類企業市值占比增長了3.9個百分點。B2C類企業的“存在感”明顯上升。
企業市值受兩大因素影響:當前盈利能力和對未來盈利(包括風險)的預期。對企業未來盈利的預期可以通過市盈率(市值/盈利)這一簡單而廣泛使用的指标來衡量。考慮到一些企業因為遞延事項導緻當年财務報告利潤下降,我們通過2017年底的市值除以2011-2017年期間最大的年度淨利潤來計算2017年的市盈率。此外,有時候對企業未來的過度樂觀預期會導緻市值虛高,但總的來說,市值是絕大多數市場參與者對企業進行估值的主要工具,即使投資者的預期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但市值仍是進行企業比較的有效工具。
在排除了上述情況之後,企業利潤增長與市盈率之間存在正相關性,也就是說,企業過去的盈利能力會成為影響市場預期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行業中,增長預期最高的行業是軟件和計算機服務業,該行業屬于信息技術類。全球市值排名前10位的企業中有4家屬于這個行業,分别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截至2017年底市值排名第2位)、微軟(第3位)、臉書(第5位)和騰訊(第6位)。2011-2017年,上述4家企業的加總淨利潤、市值分别增長了0.4倍、2.2倍,2017年平均市盈率高達38.2。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趨勢并不局限于3000家全球領先企業的範圍。除上述4家企業之外,同期所有軟件和計算機服務企業的市值增長了1.2倍,市盈率升至31.6。技術硬件與設備行業是信息技術類的另一個子行業,其中一個典型代表是全球最具價值公司蘋果。2011-2017年,技術硬件與設備行業的淨利潤和市值分别增長了0.4倍和1倍,市盈率升至22.3,超過了全産業平均水平。與此同時,電信行業的淨利潤和市值分别僅增長了0.2倍和0.1倍,市盈率僅為11.3。而綜觀整個信息産業,2011-2017年,上市企業的合計淨利潤增長了0.3倍、市值增長了1倍,市盈率為22.8,也高于全産業平均水平。
B2C類企業可以分為兩類:(1)淨利潤低增長但市盈率偏高的行業,如零售、醫療保健設備與服務;(2)淨利潤高增長但市盈率偏低的行業,如電子和電氣設備、個人和家庭用品。從整體來看,20112017年,企業的淨利潤增長了0.3倍、市值增長了1倍、市盈率為22.9,均高于全産業平均水平。
從B2B類企業的表現來看,很多子行業的企業淨利潤在20112017年間有所下滑。其中,降幅最大的是石油和天然氣精煉以及采礦業,市盈率分别為8.6和10.9。伴随着全球化帶來的業務擴張以及2002年之後的資源價格上漲,B2B類企業的市值此前大幅上漲,但自2010年以來,B2B類企業的市值一直在低位徘徊。
對于金融和房地産類企業而言,盡管淨利潤增長強勁,但市盈率仍處于低位(在10-15之間),這意味着投資者對該行業未來增長的預期較低。得益于盈利能力的改善,截至2017年底,該類企業的市值較2011年增長了1倍。其中,提供支付結算和消費信貸的消費金融企業,淨利潤和市值分别增長了0.3倍和1.7倍,市盈率達到23.9,高于全産業平均水平。
B2C類企業的現狀
近年來,B2C類企業的存在感不斷提升。2011-2017年,與消費者有直接聯系的零售企業的淨利潤和市值分别增長了0.2倍和1倍。其中,亞馬遜、阿裡巴巴、NETFLIX(在線流媒體提供商)和京東等在線零售商的增長尤為強勁,這4家企業的市值同期增長了7.4倍,市盈率達到59.8,如此高的估值反映出投資者看好其未來增長潛力。另一方面,以實體店為主的其他零售企業的市值增長了0.4倍,市盈率為22.1,在B2C類企業中相對較低。全球最大的零售連鎖企業沃爾瑪也不例外。截至2017年底,沃爾瑪市值較2011年增長了0.4倍,市盈率僅為17.2,低于實體零售企業的平均水平。類似的,7-11便利店母公司7&I控股的市盈率為20.9,市值增長了0.5倍,在B2C類企業中也相對較低。
消費品制造商的表現也優于實體零售企業。2011-2017年,電子和電器設備行業的淨利潤增長了1倍,市值增長了1.6倍,顯示出高增長态勢。個人和家庭用品行業的淨利潤和市值也都增長了0.9倍。其中,玩具制造行業(主要是遊戲開發企業,如任天堂、動視暴雪、藝電)值得關注,盡管淨利潤僅增長了0.2倍,但市值增長了1.7倍,市盈率也高達54.6,今後将成為高成長領域。
如前所述,零售商特别是實體零售商的增長預期較低。但一些SPA(自有品牌服裝零售商,一種設計、生産、銷售自有品牌服裝的運營模式),如Inditex公司(主要品牌Zara)、迅銷公司(優衣庫)、宣得利控股,同期市值分别增長了1.1倍、1.2倍和2倍。這3家企業的平均市盈率約為30,顯示出強勁的增長預期。
此外,汽車及零部件制造行業的淨利潤僅略微增長了0.1倍,雖然市值增長了1倍,但市盈率僅為13.2,在B2C類企業中處于極低的水平。從領先汽車制造企業的市盈率來看,豐田汽車僅為10.5,而大衆、戴姆勒和寶馬的市盈率甚至低于10。低估值反映出市場對于該行業未來發展的不确定性增大,特别是在各國轉向發展新能源汽車以及共享商業模式出現的背景下。
高成長的醫療與衛生行業
在B2C類企業中,市場對醫療與健康相關行業的未來增長前景具有較高期望值。其中,截至2017年底,醫療保健設備與服務企業的淨利潤增長了0.3倍、市值增長了1.5倍,市盈率達到27。此外,雖然醫藥和生物技術企業的淨利潤僅為2011年的80%,但市值增長了1倍,市盈率更是達到25.6。
個人和家庭用品行業包括消費品和化妝品制造商(如聯合利華、歐萊雅、雅詩蘭黛)以及服裝、日用品、休閑用品和家具制造商。截至2017年底,全球市值前3000家企業中有29家企業屬于該行業,淨利潤和市值較2011年分别增長了1.1倍和1倍。日本化妝品公司(如資生堂、高斯、寶麗奧蜜思控股)的估值有明顯提升,主要原因是消費者對化妝品安全性的重視帶動了其在亞洲地區的銷售增長。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家日本企業的市值增長超過了淨利潤增長,而平均市盈率則是截至2017年底3000家企業中最高的,達到57.1。與此同時,耐克、阿迪達斯、北面等體育用品制造商也吸引了投資者的關注,因為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參與體育運動的人數在不斷增加,健康相關領域的企業增長潛力極大。截至2017年底,該類别企業有8家進入全球市值前3000名榜單,市值較2011年增長了1.3倍,市盈率達到30。
近年來,食品和飲料制造企業依靠具有健康功效的産品實現了增長,2011-2017年,市值和淨利潤分别增長了0.6倍和0.2倍,市盈率達到25.9。盡管雀巢和可口可樂等很多企業的利潤一直呈現下降趨勢,但一些功能性食品和飲料制造商(如怪物飲料公司、嘉裡集團、養樂多株式會社)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乳制品生産商(如中國内蒙古伊利集團、越南乳制品公司)的表現拉高了整個行業的市盈率。目前,這個行業的主要企業的估值都很低,他們加大了并購力度以應對不斷增長的健康食品需求。投資者對此類交易的評估将反映在未來的市值中。
由此可見,對于市盈率較高的醫療與衛生等領域的大型企業的發展動向值得保持高度關注,其業務範圍也将擴大至更多行業。為了能夠捕捉高成長領域,需要打破産業框架的限制,進行更精确的分析,這樣,才能洞悉全球産業發展潮流。
(作者為三井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