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2017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發明專利申請數量超過138萬件,位居全球第一;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位列全球第二。但來自企業的科技創新數據卻不容樂觀,在波士頓公司發布的《2018年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50強》中,中國僅有3家企業入圍;在湯森路透發布的《2017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中,中國大陸僅華為一家企業上榜。無論科技投入體量,還是專利的産出規模,中國都已是名副其實的科技大國,但從企業創新實力來看,中國距離科技強國仍有一定差距。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中國正處于新一輪變革同轉變發展方式的曆史性交彙期,建設科技強國是這一時期的戰略目标和艱巨使命。
科技強國有四大特征
從當前全球科技實力排名來看,美國是名副其實的第一科技強國,之後就是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與這些科技強國相比,中國在很多方面還存在短闆。總結起來,這些科技強國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征。
1.主體強。主要體現為擁有一批具有全球競争力的創新型企業和具有超強研究能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識創新的主體,它們是一個國家成為科技強國的關鍵要素。《2018年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50強》榜單中,美國有27家企業上榜。2017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排名前10位的高校有8所是美國的大學。
2.技術強。主要體現為技術研發實力強和創新成果轉化通暢。它是一個國家成為科技強國的重要标志。從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實力來看,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憑借長期以來積累的研發優勢和技術優勢,形成了強大的創新能力,重大創新成果層出不窮。以IT行業為例,電子計算機、集成電路、操作系統、互聯網等重大原始性創新均源自美國。
3.生态強。主要體現為政産學研用充分協同的創新生态系統已經形成。它是一個國家成為科技強國的集中體現。美國是全球最具創新活力的國家之一,創新活力來源于美國精心打造的,由提出國家優先發展領域的政府、提出研發需求和方向的企業、全球頂尖的高校和研發機構、市場為主導的風險投資體系、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組成的創新資本體系,共同構成的創新生态系統。
4.人才強。主要體現為擁有一支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它是一個國家成為科技強國的根本保障。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截至2017年,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10所高校中有8所是美國的,8所高校共有876人斬獲諾貝爾獎。美國引進的“當代物理學之父”愛因斯坦、“電子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等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為美國搶占世界科技霸主地位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已站上科技強國建設的新起點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成果不斷湧現,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創新環境更加優化,創新對産業的引領支撐效應逐步凸顯,科技實力邁上新台階,整體格局進入新周期。
1.重大科學技術成果相繼湧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原創科技成果的重大突破是建設科技強國的根基。近年來,中國已由過去的跟随者、圍觀者和模仿者逐漸轉為引領者、開拓者和主導者,一系列舉世矚目的颠覆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墨子号”量子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奠定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全球半數以上鐵基超導材料由中國研發,最高超導轉變溫度世界記錄由中國保持;中國在納米技術研究、幹細胞研究等多個前沿科學領域均處于世界一流水平。這些“先手棋”為中國在未來競争中赢得戰略主動奠定了基礎。
2.技術引領産業發展步伐加快。這些年,中國在産業發展的關鍵領域和“卡脖子”環節不斷取得突破,科技創新逐漸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國産戰略級大飛機C919多次成功試飛,ARJ21支線飛機已經投入商業運營;新一代高速鐵路技術世界領先,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最快高鐵“複興号”投入運營;5G産業在全功能标準化階段實現領跑,頻譜規劃和商用牌照等産業商用也已蓄勢待發。在這些關系到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領域,中國不斷掌握創新的主動權和發展的主動權。
3.科技創新環境全面優化。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科技體制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對科技管理、創新發展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化,創新環境不斷優化。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創新支持政策的帶動和放大效應正在凸顯。“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人才計劃有力促進了全球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以創新能力為導向的動态人才評價體系已經初步建成,科研容錯機制正在逐步完善。以人為本、協作高效的創新環境将進一步激發創新者的創新活力。
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
存在的突出問題
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标準相比,中國科技創新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這裡既有長期存在的阻礙科技創新的深層次問題,也有随着新業态、新模式發展而新生的問題。
1.核心技術相對落後的格局沒有根本轉變。長期以來,中國在部分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原始創新能力不足,中興危機再次暴露中國“缺芯少魂”、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問題,這與中國産業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薄弱、人才缺乏等原因密不可分。以半導體産業為例,中國核心半導體芯片自給率不足5%,關鍵技術仍被國外企業壟斷。目前,中國總體集成電路技術水平定位于28納米量産,部分14納米關鍵設備開始進入客戶生産線驗證,這與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着代差。Arm等公司在2016年已經研發7納米芯片,并計劃在2018年交付使用,這和中國拉開了至少兩代技術差距。
2.融合集成的産業生态系統尚不完善。近年來,中國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在重視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的同時,也注重創新體系和産業生态建設。但随着新一輪科技産業革命的加速到來,以技術交叉融合、集成創新為特征的産業生态系統逐漸成為産業創新發展和赢得競争主導權的關鍵。在這一方面,相比于發達國家,中國仍存在明顯差距。比如在高檔數控機床領域,中國與國外機床行業在網絡化和智能化、成組連線和系統解決方案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高檔數控系統與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技術深度融合還遠遠不夠。
3.科技成果産業化難題依舊存在。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是中國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大頑疾,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科技成果轉化不力的問題也較為突出。部分科技課題設置注重技術的前沿性和先進性,承擔課題的單位也以高校和研究機構為主,往往忽視技術的工程化和産業化,導緻成果雖技術先進但應用推廣困難。以數控機床為例,中國在攻克數控系統、功能部件等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産品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仍與國際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國内品牌影響力也遠不如國際大公司,産業整體競争力依然不強。
4.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突出。當前,中國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突出,未形成完備的人才梯次結構。有國際影響的高水平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數量不足,特别是科技領軍人才匮乏。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的現象仍然嚴重,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讓科技工作者應接不暇,人才“帽子”滿天飛。人才管理制度還不适應科技創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創新規律。人才培養制度有待完善,部分學科建設與前沿技術存在脫節現象,課程設置沒有跟上技術前進的腳步。
建設科技強國的着力點
1.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推廣新一代信息技術,積極研發芯片、數據庫、操作系統等制約産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面向孕育生命科學領域新的變革,集中突破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腦科學、再生醫學等關鍵核心技術。面向加速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推動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技術突破。面向未來産業競争趨勢,大力推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鍊等領域核心技術突破。
2.構建跨界融合的産業創新生态系統。圍繞産業鍊部署創新鍊,圍繞創新鍊部署資金鍊,形成政産學研用融充分協同的産業創新生态。支持産業鍊上下遊企業和産學研用融各方主體共同構建産業創新平台;進一步加強科技計劃之間的跨界融合,推動技術和産業深度協同和跨界融合創新,提升産業鍊系統創新能力。
3.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的産業化。重大科技計劃的承擔主體應建立創新共同體形式,完善轉移轉化公共服務體系,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成果轉化環節,進一步加強對重大專項在稅收、金融、保險等方面的配套支持,以市場化機制加速專項成果向産業轉移。同時建立重大科技項目“沿途下蛋”機制,放大成果擴散和溢出效應。
4.不斷完善人才引進和培育環境。加速建立有利于人才落地的引進機制,簡化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的招聘手續,對有國際影響力的外籍科學家實行到崗即聘。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深化産教融合,将産業發展需求帶入大學課堂,加快“雙一流”大學建設,推動高等教育實現内涵式發展。
随着新一輪科技産業革命的加速到來,以技術交叉融合、集成創新為特征的産業生态系統逐漸成為産業創新發展和赢得競争主導權的關鍵
(作者單位為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