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四大變化下的創投新趨勢

四大變化下的創投新趨勢

時間:2024-10-27 07:22:26

文│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

和大家交流一個感覺:好像投資進入了深水區。傳統行業就像是登山,山就在那裡,你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就有可能登到山頂;互聯網有點像沖浪,一個浪打過來你趕上就趕上了,趕不上就不是你的。現在投資行業的感覺是移動互聯網大浪已經過去了,新的浪在哪裡?還沒有來。而傳統行業利潤越來越少,山也快被淹沒了。那麼,到底是什麼變了?

消費者變了

80後和90後成為消費的主力,網購次數越來越多,每年要用淘寶50次、京東十幾次:因為有了手機,網購也可以是碎片時間的沖動消費,每天平均上網時間3~5個小時,網購占比50%以上;朋友圈天天刷,朋友買什麼自己也要買什麼;各種推薦引擎也越做越好,用各種手段去誘惑大家。傳統行業如果缺乏互聯網戰略就無法獲取新用戶,因為新用戶都是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和職高生,他們都是互聯網的重度用戶。我們為什麼會投大衆點評?在一項餐飲調查中,我們問用戶“當你站在購物中心面對十幾家餐廳的時候,你怎麼選擇?”用戶的回答是“我拿出大衆點評搜一搜”。我們覺得奇怪——“你都站在餐廳門口了,為什麼還要看大衆點評?”他們說“我要看評價,哪個菜好吃”。所以評價和粉絲都很關鍵,如果沒有這兩項,傳統行業就沒有新用戶了。

80後和90後更願意分享,車子、房子、廚房……什麼都可以分享。

我們投了小豬短租、回家吃飯。小豬短租比起Airbnb還早期一點,這和中國的情況有關系,有房子的人年齡偏大,不太相信别人,願意相信别人的年輕人目前還沒有第二套房子,但我覺得這隻是時間問題。我們很看好分享經濟。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效率極大提升、邊際成本極大降低的時候,分享經濟就會發生。

現在的80後和90後普遍覺得自己是“吃貨”,很愛吃但是不會做也不愛做。

萬科在調查後發現90後不做飯,就決定縮小廚房面積,将空間集合做成社區食堂。而最近大家更是越來越宅,懶得出去吃飯,所以外賣非常非常火爆。我們投資了大衆點評以及後來的“美團點評”,美團外賣成長很快,已經達到每天400萬單。這對傳統行業的打擊是什麼?如果傳統餐飲沒有外賣,老店同比就會下降,本身餐飲行業的利潤在交完稅之後就是7%~8%,如果老店同比下降10%就比較危險了。

我們投資了一個餐飲連鎖,本來日子過得比較辛苦,但是它抓住了外賣市場,外賣占比做到了30%~40%,好像又見到了曙光。大家都說外賣燒錢不賺錢,但用這個方法可以教育市場。用戶感到方便、養成習慣,即使提價用戶也會留下來。

消費升級也是目前一個很明顯的特點。

大家以前吃零食就吃瓜子花生,10塊錢一大包,現在改吃進口的堅果,70塊錢一小包。比如我們投資的三隻松鼠,完全是從淘寶發展起來的,2012年成立,今年營業額預計40億,因為它抓住了消費升級和電子商務的浪口。

習慣變了

我們每年做2萬多個消費者訪談,發現在從PC端到移動端的過程中,已經從搜索變成了“看刷屏”。

用戶以前的習慣是在電商上用關鍵詞搜索商家,看評價、銷售排名再下單,現在都改成看看其他人的分享後直接購買。現在80後和90後為什麼不願意讀書?因為大家對于讀一本書要花費的時間已經沒有耐心了。所以羅輯思維能夠生存,羅胖幫大家讀書,每天一分鐘把精華提供給大家。用戶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越來越短,45分鐘的電視連續劇中間經常需要快進,大家喜歡TED也是因為它時間短,注意力能夠集中。

另一方面,便宜才是硬道理,每一次零售業态的颠覆靠的都是便宜。

外賣和打車軟件的用戶數主要靠補貼飛速發展。前些年的電商,比如淘寶和京東用了10年時間發展到比較大的規模,滴滴和美團依靠補貼大大縮短了發展時間。補貼确實燒了很多錢,這麼多錢都是用來教育市場的,最後能跑出來的隻有兩家。

此外,消費者要的不是便宜而是貪便宜,他們希望自己能成為SmartShopper。

最後一點就是海選和精選。大家的時間價值在提升,不希望花那麼多時間用來挑選,而是跟随自己所信任的KOL的推薦來購物,尤其是非标的産品。我們也在思考:“人”會不會代替“便宜”變成流量入口?目前電商都在努力将個人變成品牌,變成IP流量。

渠道變了

中國社會零售增長平均數仍然有10.7%,但渠道不同品類不同,差别很大。百貨商店及大賣場輝煌不再,人流急速下滑,麥當勞、肯德基租金下降,利潤較高的幹貨品類也都被互聯網擠占;傳統購物中心隻有餐飲區域還能拉來人流,導緻餐飲占比已經從20%上升到35%~40%,餐飲的收入也被分流,隻能靠折扣外賣撐流量。目前有一種專賣店的模式仍有商機,即在三線城市密集開店,做個地頭蛇。

互聯網電商目前總量3.88萬億,每年成長高于30%,并且已經開始逐個擊破零售品類,從“服裝+3C”到“食品+個護+家居+母嬰”,再到今天的生鮮——生鮮已經是最後的堡壘。

為什麼電商占比隻有12%,線下門店已經痛得嗷嗷叫了?首先,12%是全品類的平均數,其中服裝已經達到20%~30%,3C也是20%多。在新生産物取代舊事物的過程中,20%滲透率是拐點。之所以從2014年開始大家都覺得傳統零售行業下降明顯,就是因為電商滲透率已經接近了20%這個拐點。傳統行業原本的毛利大都50來個點,利潤10多個點,如果20%的生意沒有了,利潤基本就沒有了,第一反應是不敢開店了,第二是削減成本、服務質量下降,就進入了“戴維斯雙殺”的惡性循環。

零售的實質就在于産品的極大豐富、價格實惠以及體驗良好。産品的極大豐富方面,線下店是無法跟線上媲美的。價格實惠不是靠股東補貼,而是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京東在毛利10%的時候已經賺錢了,蘇甯在毛利16%的時候還是虧損。便宜才是零售演變的硬道理,每一次颠覆靠的都是價格殺手,從百貨商店到大賣場、專賣店到互聯網概莫如是。

中國電商為什麼能夠超過美國?主要原因在于線下連鎖不夠強大以及人口密度更高。我們電商的第一個賣點是便宜,便宜是硬道理,是颠覆的核心要素。美國的亞馬遜我們看便宜不了多少,中國從一開始網購就便宜20%~30%,我們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美國的線下連鎖店都已經有幾十年曆史了,他們本身的價格就非常具有競争優勢,而中國的線下連鎖還遠遠達不到這樣的規模。

事實上,中國互聯網增速也已經放緩,顯現出了乏力。最近看了幾家互聯網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的業績,總體感受是一個關鍵詞——“增速放緩”,而且速度下降得非常快,年增長從原來的60%~70%立馬降到了30%~40%,還有可能降到20%多,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吃完了,人口的紅利也沒有了。

人口結構變了

我們對中國的出生人口進行了分析:1960年代出生人口峰值達到2.42億,1970年代略有下降後1980年代又有所上升,随後便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直線下降。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看美國居民生命周期各消費峰值,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周期消費峰值是30歲~45歲,到45歲就開始下滑。而我國30歲~44歲人口數量已經在2007年、2008年到達峰值,到2014年已經下降得非常厲害,人口紅利不再,這就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新常态。

面對消費人口基數變少、成長性不足的局面我們應該怎麼辦?我們在市場增量很大的情況下要舍命狂奔,拼的是成長速度;在市場增速放緩的時候,我們要打造護城河,拼的是競争力。

零售的護城河在哪裡?抓住三個關鍵點:占領心智,控制渠道,掌握供應鍊。好市多(Costco)在亞馬遜那麼強大的情況下,老店同比照樣保持5%~7%的年增長,原因有三點:

1.食品占比60%,高頻剛需并且亞馬遜沒有能夠很好地覆蓋這一品類;

2.性價比高,自有品牌占比高,非自有品牌比如寶潔也都采用獨家定制的大包裝,降低了價格;

3.會員制,年費一交,“不買就虧了”;做了這麼多還怕頻次不夠高,還搞了個全城最便宜的加油站,加完油順便可以購物。

而亞馬遜是“世界上最以用戶為中心的企業”,一切決策都以讓用戶滿意為原則。亞馬遜通過搜索引擎和推薦引擎做到一網打盡所有品類,同時大力發展Prime會員——購買頻次是非會員的3倍——現在又宣布做自有品牌,覆蓋幾乎全品類,還有Prime的數據支持開發。除此之外,亞馬遜還在持續創新中:AWS、Kindle、無人機、Echo。還有,超級平台很值錢。如果你投資了超級平台一定要長期持有,好日子還長着。怎麼定義超級平台?擁有1億~2億用戶而且每個用戶每年買8次以上就是超級平台。

在我們的用戶訪談中發現,三、四線城市用戶主動下載的App不超過20個,如果你不是這20個之一,那你的獲客成本将非常高。2014年年底的時候移動互聯網剛剛開始,獲取一個付費用戶需要20塊錢,過完春節以後馬上就變成100塊錢了,100塊乘以1個億用戶就是100個億,移動互聯網紅利已經不再。作為大平台,互聯網規模效應非常明顯,可變成本很低,固定成本很高(采購、廣告、研發),沒有中型企業,互聯網企業“要麼做大,要麼出局”。

超級平台占領用戶的時間,擁有他們的心智,有巨大的網絡效應,能長出“花”來: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金融,以及将來的AI和VR等等。

好生意就是消費壟斷,壟斷才能有高毛利,利潤可以用來創新研發,從而進入良性循環。世界上最好的生意有三種——搜索引擎、電商平台、在線酒店預訂,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市場占有率都能達到60%~70%,核心業務的EBITDAMargin能達到50%以上。

接下來,産品品牌的護城河在哪裡呢?當平台特别大的時候,我認為在大平台上長出偉大的品牌很難,但消費升級還是能帶來一些機會的。第一,我覺得還是聚焦細分品類的機會,在消費升級中抓住細分市場,占有消費者的心智、先做比什麼都重要(FirstMoverAdvantage)。第二,定價是戰略選擇的第一要素,要又好又便宜,最近成功的幾個大品牌,Zara、優衣庫,都是平民的價格、貴族的體驗。

做品牌,名字很重要,偉大的公司從好名字開始,LOGO也要瘋狂。三隻松鼠的卡通人物,騰訊的小企鵝,京東的小狗,還有趕集的小毛驢,給消費者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品牌投放要持續:“三個一”(一句話、一幅畫、一個15秒的廣告),“30天内見5次”。另外口碑和品牌要雙管齊下。以往中國的品牌都是靠電視廣告轟炸出來的,現在搞千人千面,有了搜索引擎和紅人,流量更加分散,新經濟找到流量就擁有未來,因為以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新的媒體焦點已經形成,隻要你能達到30%的市場占有率,你就安全了。

創始人老了

傳統行業的創始人現在都五六十歲了,對80後和90後的觀察不夠。老闆很牛很強勢,團隊善于執行不善于創新。公司大了,好像官僚避免不了,員工的成就感就不是那麼強,創新力也不是那麼足。但我們也看到了許多與時俱進的創始人。亞馬遜的貝索斯52歲了,帶了一個小分隊研究線下店,向好市多學習推出會員Prime,解決了長期不盈利的問題。阿裡巴巴上市路演時來了一個神秘的人,坐在下面拿個小本兒使勁記,回去就開始做服裝,那個人就是貝索斯。

沃爾瑪的山姆·沃爾頓,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自己開個小飛機巡店,周六一大早召集管理層開會分析看到的問題。還有Zara的奧特加,什麼權利都放了,但産品和用戶是一定不放的,新品上架前都要親自過目,櫥窗陳列都要親自把關。

團隊是很多創業公司最大的痛點。我們有一張GE采用過的圖表,按照價值觀和業績把員工分成了幾類:

業績好價值觀也好的是“明星”;業績差價值觀也差的叫“狗”,應該果斷放棄掉;業績很好(帶來銷售20%)但價值觀很差(吃回扣)的“野狗”,一定要高調地炒鱿魚,殺雞給猴看;兢兢業業幹了很多年但是沒什麼成績的“小白兔”是公司最大的危害,因為他們的短闆把創始人的時間都耗掉了,因為他們能力有限,他們招來的人能力更有限。

最糟糕的是,一個公司大部分員工是見風使舵的“牛”,如果“明星”都升官發财那“牛”就會變成“明星”,如果一個公司的“小白兔”過得很好那“牛”就會變成“小白兔”。所以我們看到,心軟的老闆周圍就都是“小白兔”。隻要老闆有魄力拿下“小白兔”,公司發展就沒有瓶頸。其實創始人不必太擔心員工的流失,适當的流失率也是健康的。隻要打勝仗,就有凝聚力。

本文系徐新在華興“一π即合·華興π對”上的講話,首發于華興資本公衆号,轉載須經華興資本授權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