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楊軍的潛質

楊軍的潛質

時間:2024-10-27 06:38:45

每個人大約都有一種潛在的能力,平時我們看不到它的存在和能量,但它一旦釋放,便會令人驚詫。

楊軍便是這樣一位有着潛在能量的人。與他同在一間辦公室共事數年,熟知他是當今中國畫壇高手範揚先生弟子兼助手,平時習畫多為水墨,即便着色,也仍是淺绛。但忽然有一天,他拿一幅用墨與着色甚是強烈的山水作品去參加由中國美協舉辦的大展,不僅入選,還一舉赢得大獎!

楊軍,生于四川夾江,這裡大河奔流,群山環抱,處處翠谷幽泉,是著名川宣——夾江紙的原産地。其習藝“既無家學之淵源,亦非文人之世家”,能走上藝術之路,用他自己的話講,“幸沁潤于淳樸家風,遊曆故郡山水、穿梭九州江河,胸中悄然鑄入丘壑,與青山秀水結下不解之緣”。

楊軍正式的習畫曆史并不長,但他與書畫打交道的時間卻是漫長。由于家鄉盛産宣紙,年過弱冠,便負笈出川,天天以宣紙為友,與寫字作畫打交道,他也漸漸愛上了藝術,平時一有閑暇,便舞文弄墨。多年以後,他因敬慕範揚先生之才學而進入其于國家畫家開設的工作室學習。從此,他的藝術人生開啟了一扇大門。

安穩的性格、踏實的作風、好學的精神,為楊軍帶來了諸多方便與好處。

首先,他有“閑心”坐下來,認真研讀藝術及其與藝術相關的知識。在國家畫院教育培訓中心辦公室内,楊軍是我極樂于與之研讨藝術的同事之一。

其次,他有着一種變通能力,不會死抱或死守某種樣式或筆法,根據所學、所想,随時調整自己。這種能力大約是他作為四川人先天所具有的。

縱觀楊軍近年的國畫創作,大緻可分兩類:水墨畫與彩墨。前者以墨線勾勒為主調,輔以淡墨(有時略施淡彩),突出用筆之美與墨色的變化;後者以塊面的空間構成、墨與色的對比與反差為基本手段,營造一種強烈的氣氛。

可以發現,楊軍的水墨畫實踐,走着一條較為傳統的道路。作品整體上突出“線”的作用,無論山峰、樹木、溪流、水口,均是以線造型,一切均是圍繞“線”展開。突出線的作用,也就是突出“筆”的作用。楊軍的水墨畫,用筆遵循“骨法”原則,以中鋒為主,兼用側鋒,沉着、肯定,在虛實、張弛之間,體現一種力量和氣勢。筆之起落、使轉,也都盡量符合古法。在此基礎上,吸收、借鑒範揚先生靈動、多變的筆法,在注重筆力的同時,兼顧那種隐藏于筆墨濃淡、燥潤、聚散,以及起承轉合之間看不見的“勢”。所以,即使畫面尺幅不大,也沒有鮮明的色彩、誇張的造型、反差強烈的筆墨,但仍讓人感到一種力量,單純、簡潔、樸素。

近期,楊軍在創作此類作品時,越發熱衷于長線(甚至是焦墨長線)的運用,并且舍棄淡墨或水墨暈染。他喜歡在一種類似的書法式行筆中,将自然山水變成純粹墨線的自由遊走,盡量不被客觀物象的樣式拘束。很明顯,這是一種極主觀的創作方式,其靈感雖然受到元、明、清以來畫壇先賢以及其導師範揚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出于自己對自然山川的體悟,以及對傳統筆墨的化解。

—通過這種體悟和化解,他從前人那裡學得的規範和平時操練的筆墨,仿佛一下子被激活了。從此,他的水墨畫創作邁入了一個自主、自由的階段。

與水墨作品不同,楊軍的彩墨畫呈現出一種異于常态的畫面效果,鮮明的色彩、濃重的墨色、塊面分割的造型,以及由之營造的磅礴氣勢,使作品赢得一種強大力量。很明顯,在這裡,楊軍注重的已不是單純的筆墨之美,以及由此營造的典雅氣氛,而是由黑、白、彩,點、線、面強烈的反差造就的視覺沖擊效應,而這種效應正是當代美術所追求、想獲得的。于是,他的這類作品在趣味上很快與中國美協一些高規格展覽的評委們達成了某種默契,故爾近年來數度入選并獲獎。

“丹霞系列”是楊軍新近創作的一組彩墨畫作品,也是他最具藝術特色、最能表達其藝術理想,也是其最為成功的一批作品。

在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帶的中段,有一處神奇的地質景觀,這便是丹霞地貌群。其地處祁連山北麓,距離張掖市臨澤縣城約30公裡,面積達40平方公裡。域内岩壁陡峭,山嶺縱橫,高低錯落,形态各異。尤其令人驚異的是許多山丘色彩斑斓,紅、橙、白、青、綠、藍等鮮亮的色彩順山勢起伏,呈波浪狀變幻,猶如畫家彩畫繪就。每逢夏日雨後,在不同的光線映射下,更是瑰麗神奇,色彩缤紛,蕩氣回腸!

本系列便是以此為基本創作元素作就。大約是受到大自然神奇魅力的鼓舞,作者的思維被全方位激活,其在不違背傳統用筆用墨總體規則的基礎上,充分借鑒中國古代壁畫、重彩畫,乃至西方油畫的多種表現方式,從用線、構圖到敷色進行大膽嘗試,畫面突出塊面結構,一反傳統山水畫的清雅、平和,用色強烈,黑、黃、紅、藍等純度極高的色彩交相輝映,構成作品的基調,大開大合,疊宕起伏,突出了西部的蒼茫與峥嵘、高亢與熱烈,既真實地反映了對象與環境特征,又能體現主觀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楊軍的此類作品盡管有着強烈的形式效果,但作品在整體又沒有焦躁和浮華,相反,畫面充裕着一種沉雄之氣,仿佛可以令觀者置身其間,感受自然的偉力。楊軍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究其原因,大約是他較好地處理了造型與筆線、墨與色、色與色之間關系,從而使強烈的色沉入(或嵌入)在大開大合的背景之中,在沉重之餘,赢得了一種鮮活的力量。

不同于那些具有現代氣質的作者,楊軍是一位略顯文弱的人,他雖是四川人,卻沒有四川人的那種“風風火火”的灑脫與豪情,溫和的性格使得許多人誤以為他是江浙一帶的人。然而,就是這個溫和的書生,卻以畫筆為我們呈現了一派高亢與熱烈,其氣度,連許多畫壇”壯漢”也自歎弗如。大約,在楊軍的個性與精神深處,就有那份激越與豪邁,隻是我們平常不易發現而已。

藝術,從本質上講,是作者氣質與本性的呈現。我們之所以需要藝術,不僅僅是它能愉悅我們,更因為通過藝術,我們可揭示或發現一種深藏于“内”的東西——能力、情感、觀念等等,它常沉默不顯,不可名狀,無法言說,但它更本質,更深切,也更具說服力。

楊軍的繪畫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

作者為中國國家畫院教學中心學術主持,藝術評論家丹霞雲影245×170cm2012

走進韶關丹霞山紙本設色171x260cm2015

楊軍1972年生于四川,現就職于中國國家畫院,範揚工作室導師助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北方工業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水墨畫院特聘畫家。中國畫創作研究院特聘畫家。2014年獲得首屆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在“第三屆戛納中國文化藝術節世界華人書畫藝術展”榮獲藝術優秀貢獻獎。

丹壑泉聲73×198cm

黃河石林印象66×111cm2016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