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浪蕩公子常玉憑什麼成為華人收藏的品味象征

浪蕩公子常玉憑什麼成為華人收藏的品味象征

時間:2024-10-27 06:19:11

曲腿馬在華人油畫收藏界内,聽聞某人家中收藏有趙無極、吳冠中的作品,必然能與其身家财富聯結。而若能收藏常玉油畫者,那崇敬之心更甚,因為這不僅代表着個人的财富富足,更多是品味與眼光的展現。早年出身富裕,大半生颠沛潦倒的常玉,恐怕沒有想過在他身後五十年,拍賣公司、畫商和收藏家們無不四處尋覓他的作品。

2017年至今,常玉藝術的影響力在市場和學術兩端集中爆發。幾場重要展覽的接連舉辦,都以不同的方式和作品,持續向社會傳唱着這位“翩翩佳公子”富于傳奇色彩的一生。而拍賣市場上不絕于耳的高價,更将常玉的市場行情推上了史無前例的高峰。這甚至還引發了小範圍裡,對于2017究竟該定義為“趙無極年”還是“常玉年”的争議。

梵高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畫在有生之年幾乎無人問津。而常玉不同,他的窮困潦倒,很大程度都是拜個性的孤獨清高所緻,是他主動選擇了自己的命運。

每一個成名藝術家,似乎都有一些故事,常玉就是屬于生前懷才不遇、死後才大享盛名的典型。但除了本身不可替代的藝術造詣之外,常玉的異軍突起還雜糅了太多方面力量的合作甚至博弈。從籍籍無名到登上金字塔尖,究竟是誰助常玉完成了這華麗的“逆襲”?

為何人人都愛常玉?

“常玉的魅力,在于他不唱高調,一看就感覺很親近。”早在90年代即大量引進常玉畫作的大未來林舍畫廊負責人林天民形容,常玉作品色彩豐富、可愛嬌俏,“他不會讓你看不懂。”

作為一個20世紀初傳統中國家族的“富二代”,自幼随著名書法家趙熙學習中國傳統書法和水墨山水的經曆,貫穿了常玉一生的創作。“這種帶有一點文人畫的西畫,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放到世界各地,一看就知道是華人作品。”

可以說,常玉繼承了元代以來的文人畫傳統,努力在西方的繪畫中,實現中國人“平淡”和“天真”的美學理想。

但是,這樣一種美學并不容易被欣賞。耿畫廊負責人耿桂英談到:“大多數觀者第一次欣賞他的作品時,會覺得毫無藝術感,隻有在重複觀察之後,才能體會蘊含在意境中的真誠與嚴謹。”

常玉自己說:“歐洲繪畫好比一席豐盛的菜肴,當中包含了很多燒烤、煎炸的食品以及各式肉類。我的作品則像是蔬菜、水果和沙拉,能幫助人們轉換及改變對于欣賞繪畫藝術的品味。”

一如常玉在繪畫中的追求,他也身體力行地将自己的人生活成了“顔色不一樣的煙火”。無論是初到巴黎時進入與學院派背道而馳的“大茅屋畫院”;小有名氣後不屑與畫商合作,揮霍無度,又沉溺美色間“浪蕩子”形象;亦或是晚年窮困潦倒,在彷徨和無助中客死他鄉的唏噓結尾,都用濃厚的傳奇色彩,滿足了社會對一個“梵高式”悲劇藝術家形象的所有想象。

共同的文化共鳴,加上一生傳奇故事,和極其有限的油畫數量,讓常玉的畫作在近年來奇貨可居,入圍絕大多數華人油畫藏家的夢想名單。

常玉的逆襲之路

業界常言,一個畫家能否成名,除了本身獨特、傑出的藝術造詣不可或缺之外,需要有背後三種力量的支撐:一是美術館、博物館在學術專業的認同;二是畫廊、經紀人或拍賣行在藝術市場的舉薦;三是收藏家的青睐與購藏。而如今常玉的廣受追捧,便得益于這三方力量的協作。

1959年,常玉生前重要贊助人、知名作家侯謝逝世後,其遺孀在跳蚤市場抛售常玉作品,被慧眼識珠的巴黎畫廊希耶戴(Jean-ClaudeRiedel)買下,為後來常玉市場的崛起埋下伏筆。

1964年,常玉應台灣教育部長黃季陸之邀,計劃在台任教,寄出42張油畫抵台。沒想到尚未抵台,他就在1966年客死巴黎,這批畫終被劃歸台灣曆史博物館接收,後來成為常玉晚期畫作最完整的收藏。

1965年,常玉在其好友勒維先生的巴黎别墅中舉辦最後一個展覽。

1980年,旅居巴黎的台灣學者陳炎峰發現了常玉皮箱裡的一批1930年代的水彩、素描,多達800餘張。他随即在1982年于台灣版畫家畫廊舉辦了“常玉30年代素描水彩展”。與此同時,曆史博物館也在1978、1984、1990三年曾經有過幾場小型的展覽,但因當時台灣市場多局限于本土名家,卻未引起關注與回響。

1989年,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中國-巴黎”聯展,之後帝門藝術中心、大未來畫廊、家畫廊相繼開始去巴黎引進常玉的作品,而他們以及後來的蘇富比和佳士得的主要渠道,便是向手中握有最多畫作的希耶戴購買常玉畫作。

林天民回憶,在大未來畫廊的創業初期,他和耿桂英經手過上百張常玉油畫,但擔心常玉作品流散出去,均隻加微薄的利潤,便快速轉售給華人藏家,至今常常引以為憾。“經營常玉很大的困難在于,第一必須抑制價格過度向上揚升;第二是阻止巴黎的畫外流到别處,因為拍賣公司也開始跟巴黎藏家買畫;第三是又要增加價值,以提升藏家認同感和市場信心。一直到常玉幾乎所有作品都到了華人藏家的手上時,常玉才真正開始在拍場爆出天價,這個經營布局整整有十年。”

而1995年的兩個關鍵性事件,提前引爆了常玉市場的熱度。

其一,是在史博館的精心籌劃下,一舉将海内外收藏的常玉作品120件,自10月14日(常玉生日)盛大展出一個多月。策展人高玉珍主編的精美畫冊《常玉畫集》和論文撰述,讓一個悲情畫家在不同畫藝上的傑出表現,首次在世人面前系統且專業地展現,自然而然奠定了常玉在畫壇上傲人的藝術地位。

其二,随展覽開幕而舉行台灣蘇富比常玉專拍,32幅作品全部拍出。同一時間的“近現代油畫”拍賣中,有3幅常玉畫作也都悉數拍定,其中一幅《白蓮》更以當時最高價1325萬台币,被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購得。這一拍,讓佳士得、羅芙奧也都緊跟着競相推出常玉專拍或以之為圖錄封面。

此外,林天民也提到常玉市場的另一個重要推手——前蘇富比台灣負責人衣淑凡。

藍色背景的盆花

鏡前母與子油畫市場“三級跳”

進入新世紀後,亞洲藝術市場的中心從台灣轉移到香港,藝術市場上常玉的畫作變得一畫難求,尤其是拍場上一旦出現來源正确的油畫,成交率經常接近100%。華人油畫收藏家不愛常玉者甚少,手中已握有常玉者又惜畫如金,形成市場上需求遠高于供給的情況。

據衣淑凡先後編撰的兩冊《常玉油畫全集》統計,目前常玉油畫作品的數量應在300件左右,其中200餘件藏于私人藏家手中。而至今在亞洲拍賣市場中流通過的常玉作品為134件,濾掉重複交易,流通數量在100件左右。

通過對比常玉曆年油畫作品的成交額和最高成交單價不難發現,常玉的市場走勢并非穩步上升的類型,而是會有一些特定的時間節點或者展覽事件對其造成影響,出現短期快速上漲的趨勢。此外更為難得的是,除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外,常玉油畫作品在攀升上新價位後,極少會受市場起伏而出現調整或顯著下滑,并且會以周期模式逐步遞增。

如果以價格階段來劃分,2000年後常玉油畫作品的價格演變大緻可分為三個階段,且每個階段均有較大增幅。

1950年作《青花盆與菊》,2006年在佳士得以2924萬港元成交,是常玉作品第一個突破性高價。四年後《青花盆與菊》再次出現在佳士得拍場中,以5330萬港元成交,也再度刷新了當時常玉的拍賣紀錄。

第一階段試探期(2004-2008)。2004年起,度過了SARS陰霾,同時由于巴黎集美博物館的常玉回顧展對市場買氣的活絡,藏家開始将90年代購藏的常玉油畫逐步釋出,期間香港佳士得發揮了主導作用,先後拍出多件常玉精品。2006年在香港佳士得的《青花盆與菊》是常玉在香港市場第一個突破性的高價,成為常玉市場的重要轉折點。該階段常玉油畫均價約在500萬-1000萬元區間。

第二階段發酵期(2009-2013)。由于看到常玉價格快速的成長勢頭,包括蘇富比、羅芙奧和保利等多家拍賣行均加大了對常玉油畫的挖掘力度,每年亞洲拍場上出現的常玉油畫數量保持在10件左右,形成群雄逐“玉”的局面。不過,市場需求量的暴漲也滋生了作僞行為。面對2010年“新發現20件常玉油畫”的真僞疑雲,耿畫廊集台灣重要藏家之常玉作品,高調舉辦“常玉個展”,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加之2011年香港藝術市場沖頂,陳泰銘1995年所購的《五裸女》在羅芙奧釋出,以1.28億港元成交,至今仍是常玉油畫作品拍賣紀錄。這5年間,常玉油畫均價已提升至1500萬-2000萬元間。

第三階段成熟期(2014-至今)。由于前一階段的大力挖掘,加之常玉油畫資源極其有限,藏家惜售,在2014年後各家拍賣行想征集到來源可靠的常玉作品,已變得難上加難。随着剩餘機會越來越少,各路買家的心情也變得更加急迫,直接結果便是帶動了作品價格再一次大幅提升。期間常玉油畫高價頻現,直至2016年《瓶菊》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以1.036億港元第二次破億成交,彌補《五裸女》1.28億港元之後的各個價位空缺,形成了完整的價格階梯。

而2017年台北曆史博物館在常玉誕辰50年後,第五度舉辦常玉回顧展,精心修複後品相完美的52件常玉作品不僅震撼華人收藏圈,也引燃了延燒至今的“常玉熱”。由于此時常玉油畫均價已進一步躍升至3000萬-4000萬元區間,全年10件油畫作品的成交,創造常玉市場成交總額的新紀錄。常玉也因此首次跻身Artprice2017全球藝術家TOP50,位列第32。随着常玉作品價格進入成熟階段,如果在低位沒有入手,指望常玉作品價格回調,恐怕遙遙無期。

雖然常玉的藝術最早由台灣發掘,目前全球90%以上的常玉作品已盡數藏于台灣民間,然而他們從未放棄過對大陸市場的拓展。作為延續着相同審美趣味的國内收藏群體,也日益展現出對常玉的高度興趣,如在近三年裡,北京保利每年均有一件常玉油畫作品上拍,雖然不似香港市場中白熱化的競争态勢,但每件均順利成交。

需求平移,洛陽“紙”貴

常玉藝術的熱度在華人收藏圈中持續發酵,但其油畫卻越來越有市無價,迫得許多買家的收藏目标不得不從常玉油畫,退而追求其水彩、素描甚至版畫等紙本作品。常玉油畫罕有,水彩創作亦不超過300幅,素描、速寫數量最多,約在2000件左右,且大多完成于19201930年代,此外還有少量版畫及雕塑。

實際上,紙本作品雖然早在1980年代即被陳炎峰引入台灣,距今已近40年,但由于華人收藏群體對紙上作品接受度不及歐洲藏家,其次紙上作品尤其素描容易存在僞作争議,所以一直使許多藏家望而卻步,火起來也僅僅是近兩年的事。

尤其是2016年,在常玉誕辰50周年之際,香港蘇富比舉行的“美的想象——常玉人物速寫”專場,清晰可靠的作品來源,使該專場不僅收獲白手套,整體成交價也遠超先前估價數倍,甚至還分别刷新了常玉水彩和素描的拍賣紀錄,讓人看到紙本作品的市場潛力。

而自2016年開始,常玉紙本作品,尤其素描速寫開始大量出現在市場當中,除蘇富比外,包括佳士得、羅芙奧、北京誠軒均在2017年舉行了常玉素描作品專題,無一例外取得熱烈的回應,全年亞洲上拍的74件常玉素描全部成交,其中品相較好者,常常成為拍場激烈競争的标的。

而常玉紙本作品的均價也順着這股熱度大幅上揚,水彩均價從以往的30萬-40萬元突破至100萬元以上,而素描作品均價也從10萬元攀升至30萬元左右。

除了油畫需求的平移,常玉紙上作品出現可靠的參考依據,亦是推高紙本作品走勢的重要因素。2014年和2017年,衣淑凡相繼編撰了《常玉素描與水彩全集》和《常玉版畫全集》,為原本撲朔迷離的常玉紙本市場提供了相對明确的指引。

2016和2017年在各家拍賣行熱賣的常玉紙本作品,凡有收錄于衣淑凡的目錄者,大都能順利成交。而與此同時,巴黎老字号拍賣公司Artcurial也有多幅常玉紙本作品上拍,但有些拍品沒有簽名或風格不似常玉者,也有沒權威收錄,成交狀況平平,甚至流拍許多。随着史料被補齊,原本被低估的或許将有更大的升值空間。

摘自雅昌藝術網,文章有删節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