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李帆:我一直在找尋人類内心的共性

李帆:我一直在找尋人類内心的共性

時間:2024-10-27 06:18:41

李帆的藝術生涯經曆了四個主要階段:1992年到2000年是李帆創作的“懵懂”期和“記事”期,通過對現實環境的真實呈現,表達藝術家對世界的直接反應;2000年到2005年,結束了對藝術的懵懂,藝術家進入自覺自省的階段,面對世界的紛繁,回望自我、找尋出路,沖破世俗的外殼,以“性”為載體把自己的“肮髒”呈現在作品中。2005年之後,伴随個展《性本》,李帆實現了對“虛僞”的破解,有勇氣面對自己,并用自己的态度審視周圍,開始享受帶有個人态度觀看世界的歡愉,最終通過大量紙本作品将其釋放;2010年,作為“象物”時期的記錄,李帆個展《生意》标志着其“自我救贖”的逐步完成,藝術創作化繁為簡,進入一種自然流露的狀态,藝術家的自我得以建構,走入“娛神”階段。從《都市考古》、《性本》、《生意》到《性相近,習相遠》,平均每五年舉辦一次個展的節奏和曝光度讓李帆在當下熱鬧的藝術界顯得有些“另類”。在接受藝術中國專訪時,李帆多次用了“回看”、“反觀”等字眼,正是在無數次回望自我經曆與反思藝術史的過程中,李帆完成了對自我的“确認”,也逐漸清晰出一條遵循自我心迹的藝術道路。2018年5月由文白女士策展的《春意》以沙龍展的嶄新形式在朗禾空間呈現。

一條隐性線索:我一直在找尋人類内心的共性

藝術中國:李老師,這些年您不常舉辦個展,平均每五年才舉辦一次。這次展覽是您多年來藝術創作經曆的一次總結,剛才提到您作品中一直貫穿始終的一條線索,這條線索是什麼?

李帆:走到今天,我發現今天做的很多作品的信息可能以前就有,隻是那個時候潛意識裡有,或者我沒有發現。這次作品做完了,往回一導,就會發現裡面有一條暗線索,從畢業創作到現在,始終伴随着我,隻是我不知道。

一開始,大家說我的作品關注社會,關注我周邊的生活,我熟悉的事物,但是這些還是直接看來的,看來的東西肯定要篩選,那麼篩選的過程中我心裡頭有什麼呢?然後我會畫一些看似場景性的畫,今天回看起來就明白了哪些是帶有詭異性的,哪些是和自己内心發生關系的。從《城市考古》、《性本》一直到《生意》這幾個展覽,往回看,就會發現每個時期都有今天的這種感覺,就是畫面特“詭異”,看着有點讓人害怕。對我來說,這種感覺經曆了特别漫長的過程。比如《性本》,我知道我是什麼人,我争取拿這部分表現出來突破一下心理關和心裡好多障礙;障礙突破以後,到《生意》,我發現很多想法都可以往裡放,這個時期就是大量練技術、微調,畫了好幾百張;最近一階段,我發現了内心裡所謂人性共性的部分,我認為特心魔的部分,大家不敢說不願說不敢正視,類似這樣的東西我好像找到了。有一張類似範冰冰的圖片我拿過來,自己畫完覺得特鬼氣,其實我沒有偏頗她的形象,我都懷疑我把屋子裡的鬼畫出來了。畫完有點痛苦,為什麼我會畫地那麼鬼氣,前後幾張都是這種感覺,有點糾結痛苦。因為心魔一旦打開很難收回,不收回去不是自殺就會犯病,容易走到另一個極端。正好畫室樓上有個展廳,我想把畫挂起來看可能會舒服一點,果然挂完一看就明白怎麼回事了,就不害怕了。對我來說,我感覺我意識到了哪些是和我自己特别發生關系的部分,這部分我會一直走下去。這些其實原來都有,隻是沒注意,但是在我畫裡已經隐隐約約顯現,将來所謂的個展,是想把這條和我人本發生關系的部分串起來。

藝術中國:請談一談您内心對本我或者普遍人性的意識這部分?

李帆:其實本我和自我這部分我追究了很多年,小時候不知道,完全沒有意識。我們這個環境很少有人是追究自己的,大家的關注點一般都放在環境、社會、别人身上。但我認為,當一個人不能确定自己内心的時候,對外界其實很難把握和選擇,最終就是從衆流行。我出國很多次,外語也不好,但是大家都對我很好,為什麼大家對我好?最後我發現,其實你隻要是善良和真誠的,别人是能接收到的,人本之間是相同的,我們的本性是一模一樣的,隻是我們的習慣、思考在後天會有差異。我特别希望能把本質上這個“一樣”拿出來說話,前面的創作隻是一個整體。

藝術中國:您作品中表達的“鬼魅”其實大家心裡或多或少都有,之所以害怕,是因為您把它給揭示出來了。

李帆:對,就像《性本》系列,展覽雖然拿掉了很多露骨的作品,但是還有人看了會臉紅心跳,有人能接受,有人覺得沒什麼,每個人内心的感覺都是不同的。作品表達的是人類根本的共性,我覺得我要把它表達出來,因為我把最根本的做到了,未來和别人的對話就變得沒有障礙,我可以不用符号,我可以不用中國所謂的表面的東西。我相信人性相通的時候,你往真正的人性内部走,把它表現出來,給别人看,就是共性的部分。所以,這些年不怎麼做展覽也不怎麼參與外界,就是在找人性的這部分。

無題10宣紙中國墨水彩46x42cm創作狀态趨入自由:突破媒介的左右與所謂的說辭

藝術中國:那最近的創作狀态,您感覺更自由了嗎?

李帆:是,我自己也有感覺。有人說,你那麼有計劃,幾點幾分就能自由,好像是。所謂自由,就是不會被媒介、不會被現在社會上的說辭左右,而是根據内心我要做的,所有媒介都是我的工具。我從來不會糾結在為什麼做這個不做那個,為什麼用這種媒介不用别的,我應該用什麼就會自然用什麼。這時探讨的問題才是“我認為的”社會問題、公共問題或者未來問題,我的态度是非常鮮明的,絕不羁絆在我要畫什麼,為什麼這麼畫的問題。

藝術中國:您的繪畫取材自大衆傳媒當中的圖像,通過您個人的轉譯與再造完成,這些圖像對您來說是什麼,您有怎樣的考量?

李帆:有人說現在完全不是紙本的時代,現在是新媒體的時代,是靠看不見摸不着的信息傳遞的時代。對我來說,所有圖片的信息都是我思考的原點。有人還糾結你為什麼用圖片為什麼不寫生,這都不是我探讨的話題。圖片對我來說隻是一個引子,勾引起我曾經見過、思考和想過的東西,真正轉譯出來的畫面其實和原來的圖片沒有很大的關系了。

藝術中國:您在自述中将自己的創作曆程概括為“記事”期、“象物”期、“娛神”期,這幾個時期您個人的創作經曆了怎樣的不同?最近的“娛神”階段,您在創作上的感受是什麼?

李帆:這三個詞是中國古代談繪畫性的詞。早期我還是看什麼畫什麼,隻是适當收集整理一些當時淺薄的想法彙在一個畫面上,這是我個人藝術創作的懵懂期。當時有人說,你把你的石版畫放大了效果就出來了,但在我潛意識裡,光視覺震撼就是我想做的嗎?如果不是我,那我做它幹什麼。那時沒有現在自信,但是潛意識已經有了排異感;到了“象物”期,展覽《生意》,因為前期有了《性本》對自我心理的突破,再往下怎麼走呢?一是技術層面,厚的宣紙和薄的宣紙肯定處理方法不同,二是在圖像上我也有顧忌,所以這個時期我采取的方法是做加法,就是什麼紙都用,什麼形象都畫,隻要潛意識第一反應覺得應該做的我都會去做,五年一個展覽,中間畫了幾百張作品,主要鍛煉自己的敏感、拿捏、把握、分寸,包括技術和形象的匹配,這個時期解決了大量技術問題;現在“娛神”期,考慮的已經不是技術問題了,現在畫畫不會考慮技術,腦子過電影似的全是現實的,想到手就到了,有時挺下意識,感覺以前的鋪墊到今天,從内容到内心都是匹配的,不裝的,拿捏、控制的時候相對自由好多。

藝術中國:展覽還将展出您近幾年創作的木刻版畫,您命名為“新版畫”,這是您新提出的一個說法嗎?

李帆:我給這部分作品起名新版畫指的是現在做的,媒介還是比較傳統。我現在刻版畫是因為那些被選來刻版畫的圖示我已經畫過無數遍,但是換一種媒介我可能對這個圖像有新的表達方法或者會産生和原來作品完全不同的意味。木刻又是一個可以控制,不受空間、材料影響的方式。另外,我還有一個情結,上大學的時候老師說我不太适合木刻,我當時也覺得自己不太适合,隻會石版和素描。現在從第一張刻到現在一百多張,我覺得越刻越好。而且這次展覽特别有意思,大家看了版畫之後覺得版畫相對挺有意思。可能是因為版畫沒有負擔,沒有那麼多束縛,我把它像紙本一樣當作練習、當作吞吐的一個自然過程,腦子裡也沒有刀法,我已經不把他當版畫看,最重要是換一種媒介給我帶來新的認同。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基于未來創作的儲備,未來的創作可能版畫的元素都有,但它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版畫,媒介的拓展能夠承載我更多元的思考,為将來做詞彙的儲備。

無題27宣紙中國墨水彩46x42cm

無題18宣紙中國墨水彩32x32cm無題08宣紙中國墨水彩32x32cm

無題19宣紙中國墨水彩46x42cm主動屏蔽與自覺堅守:我的創作與社會平行與藝術環境無關

藝術中國:您在自述的開篇就說,“我的作品與社會平行但與藝術環境無關!”剛才您也談到在這個時代和當下的環境裡對一些事物的排異感等,那這麼多年您真正一直在堅守的是什麼,您主動屏蔽的又是什麼?

李帆:我在家裡排行老二,小的時候父母帶哥哥串門,我老想去,父母說你不許去,他們覺得我太小不懂事,到後來讓我去我都不去,其實這個過程和我現在畫畫的過程是一樣的,就是從懵懂到懂。比如剛留校那會,我還願意參加活動,因為要積累簡曆,還有很多我沒經曆過的事情,等自己慢慢經曆過,加上社會發展速度特别快。我從小在頤和園附近長大,親曆了圓明園畫家村、798、宋莊、八五思潮等等好多事情,早期是懵懂,後來才有意識地想這些事。關鍵是你有了标準,我覺得說到标準必須談到西方的事兒。當你看到了所謂當代性的展覽和事件,再反思國内現象,任何事物我認為都有規律可循,順着曆史、藝術發展的規律往回看,就會發現當下周邊的很多現象是非正常現象,是一個局部時代局部時間特有的産物,它不會太長。所以這些年在你身邊,你會發現突然有些人冒出來,突然這些人消失,又有人出現又有人消失。反觀中國傳統的藝術家,再反觀西方從過去到現在的藝術家,能留下的藝術家是為什麼?我經常想這些事,就這麼往回找,标準和參考系就清晰了,加上對自己的認識也在逐漸清晰,就慢慢變成主動屏蔽,這對我來說是一個特别好的事兒。好多人說我現在的狀态挺好的,這不是裝出來的,不是我故意要怎麼樣,故意要跑到安靜沒人的地兒,我覺得人不管跑哪心亂都一樣。在這個時代和環境裡,如果沒有自己的主見隻是順從洪流那傷的是自己,隻有自己負責。這麼多年,我也有特别痛苦糾結的時候,因為内心的那個我真的是肮髒的、見不得人的,不能曝光的,和表面的我有特别強烈的對比,《性本》、《生意》這些作品出來,實際上對我是一種救贖,我的人性依然肮髒,但是我可以正視它、面對它、我不覺得他屬于人類範疇之外的。

藝術中國:在繪畫屬性和畫面語言、氣息上您覺得這些年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李帆:不再用看似傳統的方式處理畫面了,叙事性變得沒有那麼直接,變得越來越隐晦。原來“象物”期還是有什麼說什麼,但是用形式化的語言去說,現在的畫面我想嘗試看似什麼其實不是什麼。現在的畫面比較綜合,它是我心裡的,我看到、知道、感覺到的,有批判性的,都糅雜在一起。批判不是我拽着你使勁罵、打、鬥,批判性是我做的确實和你不同,不是表達方式或媒介材料發明的不同,而是我态度的不同,這種不同能讓人感覺到我内心的一些東西,你說憤怒、痛苦、糾結都好。

這麼多年一直在想一件事,說起中國人的畫,我經常想,中國人的繪畫到底傳遞出一種什麼樣的精神氣質?東西方之間真的沒有本質差異,還是你的自然屬性、自然材料天然給了你什麼,藝術家就自然用。中國有幾千年的文化、藝術積澱,由于工具的改變導緻了思維的變化,中國在過去是文人引領的社會。過去,中國的精神是由文人畫體現的。如果說德國人嚴謹,法國人浪漫,英國人紳士,那中國人是什麼?我覺得中國不是勤勞勇敢的民族,我覺得中國挺儒雅的,傳統中國畫家給人留下的視覺氣質是儒雅,後來這股氣息從文人傳到民間,所以我們看到陶器、瓷器等等自上而下傳遞的都是這樣的信息。儒雅是一個氣質,不是你畫文人畫你就儒雅了,我希望把這個體現出來,所以我内心比較在意中國人的精神品質,所以畫面還算幹淨。

藝術中國:您的作品畫了那麼多人,其實是您的自畫像吧,展覽最開始還有一個主題叫《結果》,它的意義是什麼?

李帆:這種自畫像看似是我自己,其實是大家。原來想把這次展覽主題起名叫“結果”,它有雙語含義。我覺得走過這麼漫長的時期,好像剛剛結果,至于果子長多大,品質怎樣,因為前面比較用心,所以我覺得它能長大,有它該去的地方。現在的展覽主題“性相近,習相遠”比較符合我這麼多年探讨的問題,人的本性的相通性,我希望能給别人帶來共識。最近的創作,人物在畫面上多起來,我會在畫室裡聽一些宗教音樂,去年有一陣子突然“紅黃藍”等一系列事件出現,有一天我突然發現畫室裡怎麼沒有音樂了,再一看我的作品,太現實了,我覺得有問題,我絕不簡單地做現實性批判性作品。然後我重新打開音樂,還想回歸到那種感覺。現在算是該收尾了,從畢業到現在算是一個總結。結果,把它養成該有的品質,我才會說我是一個好蘋果。未來再過一兩年,脫離單純的畫畫,我覺得才真正進入一個藝術家應該有的狀态。

李帆

無題25宣紙中國墨水彩32x32cm

無題23宣紙中國墨水彩46x42cm

無題05宣紙中國墨水彩32x32cm

無題03宣紙中國墨水彩46x42cm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