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這幾位同學都是标準的“中産”,在杭州有房有車,還有體面的工作,年薪至少有二三十萬,怎麼還不滿足呢?我想想自己也是,在北京的日子按理說也不錯,為什麼還要羨慕在老家生活的同學?
直到做這期雜志的封面報道《透視中産焦慮》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大家都得了“富貴病”——中産焦慮。
二十年前我從浙江台州一個偏遠的海邊小城外出求學,那時候無憂無慮。後來當了記者,剛開始幾年拿了工資就花,幾乎沒什麼積蓄,也很開心。十多年前到北京上班,買了房子,每個月日子緊巴巴的,似乎也沒什麼不适應。而現在收入越來越高,生活質量越來越好,焦慮卻反倒在增加,這是為什麼?
想起剛到北京時,一門心思想買房子,最後在西南三環萬年花城小區買了一套,歡天喜地。幾年後準備要孩子了,發現周邊沒有好學校,咬咬牙,換了一套海澱區的學區房。事實上,我原先關系不錯的十多個鄰居,現在大部分因為孩子想上好學校而搬離了原小區。北京的房價這麼高,學區房更貴,那麼多人為了孩子教育而搬家,大家承擔的壓力可想而知。
按理說中産收入不低,有房有車,小日子應該過得很滋潤,可是焦慮怎麼這麼多呢?有數據說,我國目前有4.26億中産階級人口,每年的消費實力達到2.9萬億美元,但是95%的中産階級都有焦慮感。沒房的為買房焦慮,沒有學區房的為孩子的教育焦慮,上班有職場焦慮,下班有财務焦慮,想想明天還有養老焦慮……各種焦慮聚集到一起,中産能不急嗎?
當焦慮成為中産的“标配”,大家也就不必對這些焦慮太過于擔心了。因為,你遇到的問題,也是所有人的問題,也就不會是大問題。
在我看來,中産一邊焦慮,一邊其實對自己現在的生活挺滿意的。努力一二十年,在城裡買了房買了車,生活美滿,也許大家因為很珍惜現在的生活,才更害怕失去。為什麼中産對孩子的教育最着急?因為他們害怕如果孩子沒有得到好的教育,怕他們跌落階層,以後連中産的生活也無法維持。這一點,恐怕才是大家内心深處最恐懼的。
對于普通家庭來說,解決中産焦慮的最好辦法是提前做一些布局,未雨綢缪。做好理财安排,可以避免以後不利的生活變化,比如給自己的家庭買足夠分量的保險,以應對未來不測的生活;比如,提前為養老存錢,購買養老基金或者養老保險;比如,積極參加職業培訓,應對職場的中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