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并數據/中國銀河證券國泰君安證券改革是.."/>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供給側改革投資策略

供給側改革投資策略

時間:2024-10-27 04:46:44


    文并數據/中國銀河證券國泰君安證券

改革是最大的紅利,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改革造就了資本市場。

在2015年12月18日~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2016年改革和發展任務作出部署。2016年将是供給側改革的破冰之年,将會為中國的經濟和改革帶來曙光。

當前,中國經濟處在L型底部調整期。習近平總書記有一句話,叫“三期疊加”,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未來通過改革構築5%的增長平台,比過去靠刺激勉強維持8%的舊增長平台要好。因為舊的增長模式破掉,新的增長模式放活,增長質量和效益提升,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條件改善了,政府的威信提高了。

在未來3~5年間,中國經濟可能會存在一個L型的底部調整期。這個L型一點都不平靜,它既有挑戰,也有機遇。挑戰是舊的增長模式一個個坍塌,而機遇在于,我們看到中國新的增長動力和增長模式正在萌芽、成長、崛起。我們在判斷鋼鐵行業負增長的同時,看到中國電影票房在去年增長了60%,中國的創業闆業績增長了20%左右,這就是中國的希望。

中國的出路在哪裡呢?中國的出路還能依靠鋼鐵煤炭等行業的投資嗎?中國的未來還能依靠财政和貨币的刺激嗎?不能!中國的未來在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而要把新的增長動力放活,有待于改革。改革的核心是破舊立新,今年供給側改革,将會為資本市場提供很多的機會,也将會改變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會提振國内外對中國轉型的信心。

我們知道,世界上有100多個“追趕”經濟體,成功實現增速換擋的隻有12個,這12個經濟體大部分都在我們周邊。它們追趕的條件都跟我們相近: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隻要我們不要犯方向上的錯誤,中國轉型大有希望。隻要我們通過改革轉型成功,3~5年,中國的人均GDP将會邁過1.2萬美元。一個近14億人口的超大型經濟體,将會跻身發達國家行列。

我國走到了正确的道路上。改革不是童話故事,改革的落地需要勇氣、魄力,需要準備好适應3年的陣痛期,再來迎接改革的紅利。我國宏觀調控思路轉向供給側管理即是當前經濟困境下的主動求變也是産能嚴重過剩背景下的選擇。供給側改革面臨五大任務,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補短闆。2016年開年以來,中央多次強調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去産能,在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供給側行情可以期待,上遊原材料及中遊制造業均有投資機會。

就主題性行情而言,當前主要受幾個三個因素推動:一是政策推動,高曝光率。二是低估值。三是A股市場持續下跌,部分資金逃離高估值小股票,選擇前期漲幅較小的行業。後續供給側改革主題的走勢取決于産能出清的速度及力度。

我們根據各行業研究員的分析推薦,整理了一份供給側改革主題股票推薦組合。主要選取産能去庫存化速度較快,價格有望得到提升,估值較低的行業龍頭個股。

浴火重生

供給側改革首次出現在中國官方報道中,是2015年10月8日~10日,中央财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鶴到廣東考察,提出:“大力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視供給側調整,加快淘汰僵屍企業,有效化解過剩産能,提升産業核心競争力,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随後,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财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在适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2015年11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APEC會議上指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币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向作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适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這是我國最高領導層正式提出“供給側改革”的概念,标志着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從需求管理轉向供給管理,中國經濟轉型有望迎來實質性突破和轉折。

1.供給側改革

1.1主要内涵供給側管理,即通過對國民經濟中供給側的調節來實現宏觀經濟目标的方法。宏觀經濟目标包括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等。供給側管理實現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增加生産要素投入量及提高生産效率最終提高産出。因此,供給側管理關注的是供給能力的切實提升,而要提升供給能力就需要對生産要素進行管理。

宏觀生産函數清晰表明了供給側管理的内涵。宏觀生産函數是指整個國民經濟的生産函數,它表示總量投入和總産出之間的關系,即一個經濟社會在既定的技術水平下進行生産所使用的要素總量(一般指勞動和資本)和總産出之間的關系。傳統宏觀生産函數為:Y=A*F(N,K),在公式中,Y代表總産出;K代表資本;N代表勞動力;A代表全要素生産率。

2008年全球危機後的各國經濟現實表明,單純依靠凱恩斯主義下擴張總需求是不可行的,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動力在于通過形成有效供給,用有效供給來創造需求。而有效供給在于生産要素的投入及全要素生産率的提升。供給決定需求,在發展的意義上體現為供給的品類決定了可供需求的品類,供給的質量決定了可供需求品的質量,供給的産業生态決定了需求的社會生态,供給環節的收入分配決定了有效需求的結構。驅動供給提升的關鍵在于要素。在要素重估階段,高質量要素能夠參與到更高端的分工,獲得更高收入,從而形成消費能力。

1.2關注核心既然供給側管理是通過增加生産要素投入量及提高生産效率來提高産出,那麼具體關注的要素主要包括技術、勞動力、資本及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又包括土地、能源、金屬等等。有時候也将制度作為供給側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制度本質上就是生産要素的整合方式。
    第一,勞動力是一切生産的根本。任何生産都離不開勞動力,也就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對一個經濟體的生産能力具有關鍵作用。

在供給側管理的意義上,要通過對勞動力的調節來增加産出有多重途徑:一是促進勞動力數量的增加,具體手段包括鼓勵生育、延遲退休等;二是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最重要的措施是增加教育投入,保證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性;三是為勞動力提供必要的保障,如社保、醫療、勞動權益保護。

第二,資本流動帶來生産優化。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資本的自我增值要求會促使其流向國民經濟最需要的領域,這種流動可以帶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産能力的提升。那麼根據供給側管理的理念,就要建立一種機制來促進資本的自由流動,并與其他要素結合而轉化為生産力。

具體的途徑包括建立一個更完善的資本市場,提升資本利用效率;向民間資本開放更多政府管制行業;推進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

第三,自然資源是财富積累的必要條件。社會生産必然要利用一定的資源,對自然資源利用的水平和效率也在對經濟發展産生重要影響。在土地資源方面,土地的自由流轉(國内為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可以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其他自然資源如能源、金屬等應在環境保護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資源稅方案,保證資源能夠長期可持續地支持經濟發展。

第四,技術進步是經濟長期發展的動力。人類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化社會,生産力提升的關鍵因素無疑是科學技術的進步,未來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将成為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動力。

如何促進技術進步是一個值得長期探讨的重要議題,從國家層面來說,基礎研究的投入至關重要;從企業層面來說,政府應當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及提供适當的稅收優惠。

第五,制度是生産要素的整合方式。在很多情況下,制度能對生産能力和效率起到關鍵作用,制度的本質就是生産要素的整合方式。合理的制度安排将産生巨大的能量,不合理的制度将嚴重抑制生産能力和效率的發揮。在中國農村改革開放之初,憑借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的改變,在相同的人力、土地、資源和技術條件下,農民的勞動生産積極性被激發起來,生産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一下子解決了過去很多年都沒有解決的吃飯問題。壟斷對于多數行業和多數情況下,都是損失效率和消費者福利的,因此,打破壟斷鼓勵競争能夠更好地激發經濟活力和生産效率。

1.3兩者差異供給側與需求側分别着眼于經濟生活的兩個方面,與字面含義一緻,供給側側重于供給方面,需求側側重于需求方面。

第一,基本理念的差異。在對于如何拉動經濟增長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側管理認為是需求不足導緻了産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推出“刺激政策”(包括貨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産出達到潛在産出,進而實現供需平衡。

供給側管理則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産出回歸潛在産出,所以并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因此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落在了提高生産能力即提高潛在産出水平上,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而實際産出會通過市場自動調節達到潛在産出,進而實現供需平衡。

第二,采取政策手段的差異。在具體政策手段上,供給側管理與需求側管理也有很大差别,需求側管理的主要手段即刺激政策,通過貨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來提高有效需求,具體路徑上主要通過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實現。而供給側管理則更多地從提升潛在生産方面出發,主要手段為提升全要素生産率,即提高科技、技術、人力的産出,具體途徑上包括簡政放權、實行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見圖1~圖2)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