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英語影視翻譯中的文化沖突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英語影視翻譯中的文化沖突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時間:2024-10-27 12:39:51

摘要:技校學生的英語水平相對比較薄弱,存在單詞量少、口語交際能力低、對英語學習有抵觸和畏難的情緒等問題,影響了英語課的教學質量,也不利于複合型技能人才的培養。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教改創新實踐,通過英語影視欣賞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去發現、分析其中的文化背景,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活躍、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加強他們的跨文化交流意識,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關鍵詞:英語影視劇英語教學跨文化交流文化差異

影視作品作為教學資源之一,既生動、精彩、引人入勝,又是文化載體,可以将曆史還原,讓觀衆對一個國家的背景有更深層次的體會和了解。在數字化普及的現代社會,人們的消費水平逐漸提高,對精神娛樂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衆多因素的催化下,影視市場呈現出火爆、熱烈的場面。衆所周知,西方影視劇因劇本、制作、技術等各方面的優勢,在全球許多國家都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擁有穩定而龐大的觀看群體,其中中國的年輕觀衆也是這個群體的中堅力量,人數衆多。考慮到技工院校學生的年齡多為16~22歲之間的青少年,好奇心強,對流行元素觸覺敏銳、興趣濃厚,所以英語影視劇欣賞在英語教學中不失為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增強學生參與意識、營造輕松愉快學習氣氛的好方法。尤其是對英文影視劇的欣賞,則要求學生不僅要聽懂、看懂台詞的表層意思,還要進一步挖掘、分析源語言文化的内涵、背景,才能真正從西方觀衆的角度觀看、欣賞英文影視作品。從這個視域來看,學生對英文影視作品的觀賞也是一次次中西方文化碰撞與融合的過程。通過在英語教學中适當播放英文影視作品,引導學生在觀賞過程中自主探究、分析中西方背景文化的差異,逐步摸索翻譯文化中的合适途徑,并在此過程中實施跨文化教育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促使他們更得體、适當地應用英語的能力。

一、全球化背景下語言學習與中西文化的差異

1.全球化發展中的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全球化”是一種必然趨勢,符合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從古至今,中外乃至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與其他國家、地區進行着交流、交換。随着網絡的出現和普及,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深入。如何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尋求發展而又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特色,是許多學者都提出的理性問題。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國與國之間既要堅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特色,又不能相互脫離關系而孤立存在,這才是當今國際關系平衡的要點。中國作為一個既古老又充滿新生活力的國家,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與各國之間的交往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要頻繁、密切,而英語恰好是這些交流交往的重要紐帶和橋梁,因此英語也是現代技工教育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文化是一個内涵豐富而又複雜的概念,它是指所學目标語言國家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曆史文化、文學藝術、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價值觀念等。而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兩者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社會文化發展的産物,所以社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換而言之,英語交際活動實際上也是漢英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轉換,缺乏一定的文化認知基礎,雙方交流将遭遇障礙,導緻無效溝通(communicationfailure)。所以學習英語,不僅要學習語法、詞彙等知識,同時還要掌握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才能恰如其分地應用這門語言,避免跨文化沖突。

2.翻譯中的中西文化差異

翻譯作為中西兩種語言間的轉換和兩種語言體系的接觸活動,也是一種文化傳輸和移植,甚至不同程度文明的接觸過程。因此翻譯過程不僅取決于語言因素,還取決于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要克服母語文化的影響,同時也要對目的語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才能擺脫或減少因文化差異而導緻的不到位、缺乏原汁原味等情況。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的國家,她所承載的文化古老、豐富而富有獨特魅力,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令人向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更為頻密,而這種生生不息的交流也保持了她的生命力和活力。長期的國際交往過程中,中西方語言和文化也在國際交往中相互交流和借鑒,比如随着中西方貿易發展大量外來詞彙開始滲透到漢語中,如:可口可樂(Cocacola)、酷(cool)、沙發(sofa)等,涉及各行各業;而英語中也随處可見中文的痕迹,如“dimsum”(點心)、“Longtimenosee”(好久不見)等。

不過,文化學者厄恩斯特·奧古斯特·格特(Ernst-AugustGutt)認為,翻譯首先要考慮“語言特征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特點,即使是兩種在某種程度上很相似的語言,語言特征不可能一樣,異多于同,因此,學者認為,在“保留原文或原話中的所有語言特征”進行直接翻譯,得出的最終結果是“保留語言特征為翻譯者提供引導讀者獲得交際者本意的交際線索”。

例如,在中文的文化環境中,“東風”是“溫暖和煦的春天”的代名詞,夏天會給人一種炎熱感,所以人們經常用“火辣辣”或“炎陽似火”這類的形容詞來描述夏天。北大西洋暖流經過英國,給英國四季帶來充足水汽和溫度,氣候宜人,形成典型的北溫帶的海洋性氣候。在英國,西風來了,春天的腳步也就不遠了,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歌頌的正是春天。中國的夏季酷暑難耐,而英國的夏季卻是一年四季中最令人期待的季節,人們常用“溫馨怡人”“舒服”等美好的字眼來表達對夏天的喜愛。詩人們寫下大量的詩篇來贊美夏季,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莎士比亞的一首十四行詩了,他用夏天來喻愛人,留下脍炙人口的詩句“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如果學生們不了解“summer”一詞在英語中的文化内涵,他們能從詩中能體會到詩人的“愛”嗎?還是認為詩人僅僅是表達了對夏天的喜愛而已。

另外,中西方文化差異也體現在對動物的不同态度上。例如“狗”這種動物,中西方文化對其态度是截然不同的,這種差異也是一種文化現象。狗在漢語中是一種負面卑微的動物。有關狗的習語在漢語中大都帶有貶義。如:“狼心狗肺”“雞鳴狗盜”“狗拿耗子”等,另外一些如“走狗”“狗腿子”等詞語也都是飽含歧視和貶義。盡管近年來養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稍微有所改變,漢語語言文化中狗還是擺脫不了負面形象。但在西方英語國家中,狗是積極正面的形象,常常被冠以“人類最忠誠的朋友”的美稱。雖然受外來語的影響,英語中一些有關狗的習語帶有貶義色彩,但是總體都是贊揚的意義。英語習語常常用狗來祝福人或者比喻人的行為。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Youarealuckydog!”(你是一個幸運兒),“Agooddogdeservesagoodbone.”(善有善報)等等。另外,中國人則非常偏愛貓,在漢語文化中,人們常用“饞貓”比喻人貪嘴,把臉上有污漬的可愛孩子稱為“小花貓”,把不勤快的孩子叫做“懶貓”,都帶有親昵的意味;而在西方文化中,“貓”則被用來形容“狡詐多端的女人”。

二、影視作品中的文化沖突和翻譯技巧

影視作品不僅是藝術,同時還具有商業盈利的性質,兼具了可欣賞性、趣味性和商業性。在現今文化交流頻密的形勢下,英文影視在中國也有廣大的觀衆群體。其中技校生因年齡、興趣等特點也對英文影視持關注、接受的态度。因此,如果英語教師能夠借助現代多媒體設備、電腦和智能手機等手段,多管齊下,在英文影視賞析過程中融入翻譯技巧和跨文化教學,這是十分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的。

由于技校生的英語程度尚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在觀賞英文影視時需借助于翻譯,方能看懂作品的内容,理解其内涵。而在影視翻譯中,需要熟練掌握這兩種不同文化,這是翻譯過程的必備條件,尤金·奈達是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他認為:“翻譯中出現的最嚴重的錯誤往往不是因為詞語表達不善造成的,而是因為錯誤的文化背景所導緻的。”例如,在跨文化翻譯中可以采用異化策略,将中國成語“班門弄斧”翻譯為“to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aChinesemastercarpenter”,雖然LuBan一詞對于不知典故的英美讀者來說是一頭霧水,但在翻譯過程中加上“aChinesemastercarpenter”這樣的文内注釋,閱讀效果就不同尋常了,既保留了中文的原汁原味,又不影響西方讀者的理解。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跨文化翻譯都要進行文内注釋,兩種不同的語言也存在一個單詞吻合兩種語言環境的情況,下面是個具體例子:FirstGentleman:Thouartalwaysfiguringdiseaseinme,butthouartfulloferror,Iamsound.(紳士甲:你總是認為我在生病,可你是完全錯了,我的身體其實很結實強壯的。)Lucio:Nay,notasonewouldsay,healthy;butsosoundasthingsthatarehollow;impietyhasmadeafeastofthee.(路奇奧:不,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健康,卻像空心的東西一樣空蕩蕩的,你的骨頭都空了,好色掏空了你的身體。)這段對話出自電影《惡有惡報》,在此,“sound”是個雙關語,具有“結實”和“空洞發響”雙層含義,吻合中英文兩種語言。

歸根結底,英文影視的賞析要解決翻譯的問題,而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即是我們開展英語教學絕佳的機會,學生在觀賞英文影視中帶着興趣、好奇心去探索中西文化差異、了解和掌握翻譯技巧和策略。

1.語言的字面意思和語言内涵的差異與翻譯技巧

語言的字面意義就是語言本身傳達了大部分信息。語言内涵是超越字面意思,關注的不是語言本身,而是語言所處的環境和語言發出者,大多數信息來自語境和參與者方面,即詞的隐含或附加意義。因此,要想學好一門外語,不僅需要關注語言的字面意思,更要重視語言的内涵,把握語境下的詞的内涵。忽視語言内涵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往往容易犯嚴重錯誤,可能會誤把好言當惡語,在交流中引起不快;也可能會誤把嘲諷當稱贊,受人恥笑。

例如,“peasant”一詞常被譯成“農民”,但它在西方文化中卻不僅僅是“農民”之意。英語中的“peasant”在其文化背景下是一個貶義詞,與漢語中的“農民”所體現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美國傳統詞典》對“peasant”的解釋是“鄉下人、莊稼人、鄉巴佬”或者“教養不好的人、粗魯的人”;《新編緯氏大學詞典》中,“peasant”則被解釋為“一般指未受過教育的、社會地位低下的人”。而在漢語中的“農民”是指依賴農業勞動為生的人,是随着生産資料私有制和階級的産生而出現的。随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對農民的定義是褒義的,是中國的革命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因此,根據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了解和洞察,“農民”應相應譯為“farmer”,更貼近中國文化的含義。

再如1975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5項大獎的著名影片《飛越瘋人院》,它的原名是《OneFlewOvertheCuckoo’sNest》,Cuckoo是指杜鵑、布谷鳥,但Cuckoo’sNest則是指一類特殊醫院——精神病醫院,所以,翻譯成《飛越瘋人院》使中國觀衆對于影片講述的故事有了大緻的了解,若直譯為《飛越杜鵑窩》則會讓人不知所雲,遜色很多。

與此同時,由于英漢文化中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意象,容易使譯者出于對該文化意象的理解,導緻翻譯中的誤讀。例如:“Youchicken!”Hecried,lookingatMarkwithcontempt.(他不屑地看着馬克,喊道:“你是個小雞!”)本句中的chicken在英語中暗指“膽小鬼”,而在漢語文化中,沒有“膽小如雞”的概念,隻有“膽小如鼠”,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如果譯者對此文化意象的差異不了解的話,就很容易造成誤讀。此外,地域文化的差異,使中西文化在倫理道德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異,也會導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誤讀。例如:朱生豪在翻譯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時,将原著中表示血緣關系的概念nature和love翻譯成了“孝”,這就容易使中國讀者錯誤地以為作品在宣揚儒教。而孫大雨為了更好地符合西方的倫理道德文化,則将love和nature翻譯為了“愛”,從而成功地克服了英語翻譯中倫理道德方面的誤讀。

2.日常會話中的翻譯技巧和文化辨别

中國人在飯點前後見到熟人喜歡用“吃(飯)了嗎?”打招呼,而美國人則習慣“Hello”或“Hi”這類常用語。如果不了解其在中國文化語境下的涵義,美國人可能會認為,對方是在說:“沒有吃的話,我正要請你到我家去呢。”總之,西方文化中這類招呼語通常被認為是邀請對方一起去吃飯。

又如,在美劇“GossipGirl”(绯聞女孩)中,Chuck說“Anyinterestinfreshair?”(新鮮空氣中存在着什麼有趣的東西嗎?)此句想表達的正确含義應該譯為:“想出去散散步嗎?”。

再如,“您(你)上哪去啊?”,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譯就是“Whereareyougoing?”,在漢語中這是常用的招呼語,但是和西方人用這句打招呼,他們可能會不高興,因為他們可能會認為你在探尋他們的隐私,他們心裡可能會想“It’snoneofyourbusiness!”(關你什麼事!)。因為各國文化存在差異,為了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和沖突,英語國家的人民打招呼的時候通常會盡量避開年齡、體重、婚姻、宗教等私人話題,習慣以天氣、出行狀況、體育活動和健康狀況為開場白。

3.稱呼語的翻譯技巧

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之間都存在身份階層和政治地位的差異。随着全球化的發展,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具有不同身份、處在不同階層的人在生活、工作、學習中不可避免地會接觸,一些交際問題也随之産生。

中國習慣用“姓+頭銜”的方式稱呼他人,如:劉經理ManagerLiu,高省長ProvincialgovernorGao等。而英語國家則傾向于直接用“Mr.”或“Miss”“Mrs.”“Ms.”稱呼他人,在必要的場合補充說明對方的地位、級别,如“ThisisMr.Wang,ourprincipal.”

還有,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JEFC教材Book3Lesson14Themanupstairs一課中,“I’msorrytotroubleyou,comrade.”這樣的道歉語的出現令人驚奇。comrade是“同志”的意思,帶有濃厚的社會主義國家色彩,極少出現在英語國家,對于不知其名的陌生人,英語國家常用Sir和Madam等敬語來稱呼。如果在進行國際交往過程中,用“comrade”來稱呼初次見面的英語國家的人,可以想象到他們驚奇和困惑的表情。

4.其他社交場合上的交際場景和翻譯技巧

please“請”是個英語國家社交常用語。但是please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場合。出去進來或者下車,為表示禮貌,讓别人先行時,英語國家人通常會說Afteryou而不是please。不了解英語文化的英語初學者可能會說Yougofirst,句法和意思上是正确的,但這不是地道用法,且不太恰當。宴請别人時,出于客氣禮貌,主人通常會用Helpyourself(tosth.),向客人傳達友好信息,而不用please。

通常來說,“謝謝”很少見于中國的家庭成員之間。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幫助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不需要說“謝謝”,一旦說了,就會顯得很矯情,怪怪的很不适應,因為它會産生一種距離感,這是中國人所厭惡的。而“Thankyou”在英語國家的一切場合都适用,不論是陌生人還是熟人,朋友還是家人,長輩還是晚輩,都不例外。無論是準備頓美味的晚餐,還是遞上一張紙巾,幫忙撿起包包,對方都報以一聲“Thankyou”。尤其是在公共場合,不論事情大小,隻要别人伸出援助之手,你都要道一聲“Thankyou”。這是做人做事最起碼的禮節。

(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drink?)對于别人的關心,我們要心存感激,并要習慣于客氣一番,如果不需要,要回答:“謝謝,不用了”或者“謝謝,别麻煩了”等。如果你需要吃點或喝點什麼,說聲“Yes,please.”就行,沒必要推辭一番,顯得直率,不需要就說不需要,習慣上表達“No,thanks.”日常交往表達習慣的不同充分體現了中西方人的性格和作風的差異,中國人含蓄,西方人直率。

在第一次談話時問對方歲數、婚姻、财産狀況來表示關心常見于中國人際交往,而少見于英語國家,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屬于個人隐私,他人無權過問。如在JEFC教材Book1Lesson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oldareyou,Mrs.Read?”“Ah,it’sasecret!”也許中國人會疑惑為什麼Mrs.Read拒絕回答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西方人認為暴露年齡會讓對方做出根據年齡的判斷,他們都希望對方眼中的自己是精力充沛,年輕漂亮的形象,很介意别人詢問實際年齡,女性尤其敏感。再如英語國家人不喜歡别人問“你去哪兒?”(Whereareyougoing?)和“你在幹什麼?”(Whatareyoudoing?)這類問候中國人認為是關懷,但是對西方人來說,這是在打探他們的隐私。

三、小結

語言和文化關系密切,語言就像是一艘船,載着文化,傳播着文化,同時也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電影是以文化為中心的一場盛宴,很多電影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内涵,迸發着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智慧火花,電影翻譯中,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最為激烈。随着我國經濟的騰飛,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更加多樣化,每年許多“大片”的引進必不可少,而電影作為東西方交流的重要媒介,不僅包含着跨語言的交流,也包含着跨文化的交流,翻譯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每部電影都被深深地打上原産國的文化烙印,不同文化的碰撞與摩擦在翻譯中時常發生,引導着我們去欣賞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美,也不斷提醒着我們在翻譯中重視探究各國不同文化。在影視翻譯時既要保持源語言與文化背景的本質特征,保持原汁原味,又要讓國内觀衆接受和理解電影中的文化内涵,這是翻譯工作者需要謹慎應對的競技場,也是翻譯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而作為教學一線的英語教師,應該從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地探索并創造出新的教學途徑,善于運用靈活多樣、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從英語詞彙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更有效的借助英語影視劇欣賞手段,找到合适的翻譯方法,從而更好地促進英語教學。

(作者單位:廣東省粵東高級技工學校)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