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文化衡水”建設背景下中職學校文化融合建設路徑研究

“文化衡水”建設背景下中職學校文化融合建設路徑研究

時間:2024-10-27 09:20:33

摘要:本文探讨了“文化衡水”建設的具體内容和形式,旨在說明建設“文化衡水”應探索多種文化融合建設路徑,着力打造“文化引擎”,以提升城市文化底蘊。

關鍵詞:文化衡水中職學校文化融合

課題:本文為衡水市2018年度社會科學(重點)研究課題《“文化衡水”建設背景下中職學校文化融合建設路徑研究》(課題編号:2018030,課題主持人:王慧琰,課題組成員:孫蘭軍、勾仿吉、趙榮、李淑然)結題論文研究成果。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更是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軟實力。為建設經濟強市、美麗衡水,2017年,中共衡水市第四次代表大會提出着力打造“五個衡水”的奮鬥目标,“文化衡水”作為其中之一,成為必解的命題。中職學校作為“文化衡水”建設的重要陣地,肩負着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生力軍的重任,應擔負起“文化衡水”建設的新時代重任,探索多種文化融合的建設路徑、打造“文化引擎”,着力提升中職學生的文化底蘊和綜合素養。本課題組以探索科學适用的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為研究目标,進行了文化融合建設研究和實踐探索。

一、中職學生文化素養分析

作為大儒之鄉、董子故裡,衡水有着厚重的曆史文化底蘊。但在“普高熱”的社會背景下,在小學、初中這一漫長的普教階段,從家庭到學校,多是重分數而輕文化素養的教育。圍繞“文化衡水”建設,課題組精心設計了學生文化素養和行為習慣調查問卷,通過手機,以“問卷星”的形式在全校7個系部抽取686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研。數據顯示,中職學生中,能背誦10首以下經典詩詞的比例為27.7%,能背誦20首以下經典詩詞的比例為38.92%,能背誦50首以上的為10.11%,能背誦5首以下的為23.27%。對工匠文化、紅色文化、旅遊文化更是知之甚少。經綜合分析,中職學生的文化素養距“文化衡水”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立足中職學情,課題組經過分析研究,緻力于探索“文化衡水”背景下傳統文化、工匠文化、紅色文化、地域文化、節日文化、禮儀文化、旅遊文化等多種文化有機融合建設方案和路徑,在建設中探索,在探索中研究,在研究中總結,再把結論更好地用于實踐,逐步構建完善的職業院校校園文化體系。

二、中職學校文化融合建設路徑

基于“文化衡水”的内涵要求和學校學情實際,課題組規劃了“傳統文化和工匠文化融合建設”“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和節日文化融合建設”“紅色文化、禮儀文化、旅遊文化融合建設”路徑并進行了具體實施。

1.優秀傳統文化和工匠文化融合建設

(1)探索把傳統文化和工匠文化有機融入校園環境的文化建設。校園環境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硬件,是中職校園顯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學校根據系部專業特點,把各專業有代表性的古代工匠人物的故事打造成雕塑文化,把第43屆、44屆世界技能大賽工匠人物、本校各專業優秀畢業生的故事打造成校園櫥窗文化、樓道文化、實訓車間文化;把弟子規、朱子家訓、唐詩宋詞等傳統文化精華部分布置在教室和宿舍區域,使師生學習、生活都浸染在濃郁的傳統文化、工匠文化氛圍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置身于濃厚的文化氛圍中,耳濡目染,假以時日,學生的文化素養就會得以日益提升。

(2)探索開發适合中職學情的傳統文化和工匠文化教材。文化的培育是一項育心塑魂的長期工程,為切實提升中職生的文化素養,課題組不斷探索适合中職學情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工匠文化載體,使傳統文化和工匠文化有效融合,根植于學生心中,厚植于中職校園。課題組成員牽頭,采訪了筆者學校50多位曆屆優秀畢業生,根據他們的築夢追夢經曆撰寫了20多萬字的工匠精神教材《追夢之路》并正式出版。《追夢之路》作為人社部出版的《工匠精神讀本》(簡稱《讀本》)的補充教材,首先在全校範圍内推廣,對培養學生的工匠素養發揮了重要作用。書中人物都是筆者學校畢業生,對學生而言,都是身邊看得見摸得着的榜樣,比《讀本》中的大國工匠更加鮮活,極大激發了學生的職業興趣,使他們樹立了技能成就精彩人生的信心,深受德育教師、班主任和廣大中職生的歡迎和好評。另外,課題組在語文教研組的協助下,從中職學情出發,一起開發了極具職教特色的《經典文化讀本》,讀讀本共分“箴言浸潤人生”“名篇傳承文明”“詩情律韻言志”“匠心溯源千載”“楹聯憑添風雅”“成語藏身經典”“謎趣纖思弄巧”七大模塊和附錄部分“尋解溫故知新”,涵蓋了弟子規、家訓、詩詞、匠心文言小故事、楹聯、成語、謎語等,附錄部分為傳統文化題庫,以供學生自我檢驗學習成果。全書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章節導讀、注釋注重傳統文化和工匠精神相結合,實現了傳統文化和工匠文化的高度融合。以該讀本為教材開展教育教學的基礎上,筆者學校在全校範圍内推行了課前常規誦讀弟子規、晨讀“少年中國說”,配合經典詩文誦讀、工匠精神故事會、工匠精神主題征文等校園文化活動,有計劃、成系統地全面鋪開,逐步推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中職學生系統地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加傳統文化積澱,以傳統文化促進養成教育,以養成教育促進工匠素養的形成。

2.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和節日文化融合建設

滲透清明節又名“寒食節”的淵源,使學生了解介子推的文人氣節;端午節使學生了解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學習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風骨,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七夕節師生共同感受“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共同領略中國情人節的愛情文化内涵,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積極向上的美好愛情觀;中秋節召開主題班會,師生邊吃月餅邊分享中華民族祭月、賞月、拜月、跳月等傳統文化習俗,舉辦以月為題的“飛花令”等詩詞文化遊戲,通過品味“月是故鄉圓,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等詩詞,表達對親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願;重陽節組織學生給長輩寫一封信,去敬老院獻愛心等,對學生進行孝親敬老教育;春節時發起“尋找最美瞬間”活動,讓學生用手機拍下他們眼中、心中的春節最美習俗、最感人瞬間,通過微信在班級群進分享,開學後根據自己所拍的照片和小視頻形成小作文并進行評選活動,引導學生感受團圓、祝福、祥和、感恩、憧憬等春節文化。在此基礎上,筆者學校還通過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不斷對學生滲透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學思想、以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澱派等地方古今文化内涵,以及衡水三絕“金魚”文化、“毛筆”文化、“内畫鼻煙壺”文化、“衡水老白幹”文化,使學生逐步形成尊崇先賢、崇尚文化的意識,了解地域文化,樹立文化自信,以切實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養成教育,使尊師敬長、言行有度等中華傳統美德内化于學生心中、外化為日常言行,從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能擔當時代重任的德技雙優技能型人才。

3.紅色文化、禮儀文化、旅遊文化融合建設

衡水市有着得天獨厚的旅遊文化資源。衡水湖作為國家級濕地保護區,被譽為冀南明珠;坐落在衡水湖畔的闾裡“漢魏公館”為漢民族文化旅遊小鎮;安平縣台城村“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紀念館”“冀南4.29烈士陵園”等,是極具教育意義的紅色旅遊基地。為使廣大中職學生了解衡水旅遊文化,提升綜合文化素養,筆者學校組織學生觀看衡水湖旅遊宣傳片,邀請景區講解員來校進行文化宣講,組織學生以系部為單位分批遊覽美麗的衡水湖,組織環湖遠足活動,成立“環保志願者小分隊”,定期去衡水湖撿拾垃圾、向遊客宣講濕地環保文化;邀請“漢魏公館”禮儀教師來校為全校學生講授并指導學生學習“立容、坐容、行禮、迎賓、宴請”等漢式禮儀,并成立禮儀社團,系統學習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和現代禮儀文化。在此基礎上,開展“我為文化衡水代言”演講比賽,在旅遊文化中滲透禮儀文化;組織學團學生幹部去安平縣台城村等紅色旅遊基地參觀,追尋紅色記憶,感受紅色文化,感受講解員的禮儀風采。回校後學團幹部以系部為單位向本系學生宣講紅色文化。邀請衡水市紅色藏品收藏愛好者石立泉來校舉辦紅色藏品展。在每組展品前,紅色藏品愛好者石立泉現場為學生講解英雄革命事迹、戰争曆史,以及每件藏品背後的曆史内涵。組織開展“紅歌嘹亮、唱響校園”主題歌詠比賽,使學生接受紅色文化洗禮,并把所學禮儀知識運用到歌詠比賽等文化活動中,實現了紅色文化、禮儀文化、旅遊文化的相互滲透、有機融合。

三、中職學校文化融合建設實效

實踐證明,文化融合建設對職業院校形成崇德尚能的校風、學風可發揮極大的推動作用。通過多種文化融合建設,衡水科技工程學校(衡水技師學院)學生整體文化素養實現大幅提升,形成了“崇德尚能、求真勵行”的校風和“勤學苦練、精益求精”的學風,校園充滿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通過優秀傳統文化和工匠文化融合建設,培養了中職學生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具有愛心、耐心、責任心和感恩意識,形成了專注、堅持、精益求精、追求極緻的工匠素養。通過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和節日文化融合建設,培養了中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通過旅遊文化、紅色文化、禮儀文化的融合建設,使廣大中職學生心靈得到洗禮,思想得到升華,培養了他們的家國情懷,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技能報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禮儀社團學生參與了衡水市全民運動會、衡水湖馬拉松錦标賽等志願服務活動,活躍在衡水市各種文化活動中的,彰顯了當代中職生的文明風采,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成為“文化衡水”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文化衡水”建設是一項大課題,需舉全市之力方可破解。本課題組隻是站在中職學校文化建設的角度,對文化融合建設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以期能為衡水市“文化衡水”建設提供可行性參考。

參考文獻:

[1]盧站橋.以紅色文化為載體夯實中職德育[J].職業,2017(12)

[作者單位:衡水科技工程學校(衡水技師學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