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TPACK信息化教學能力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将“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列入其中,明确指出應強化信息技術應用。要求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一、基于TPACK理論的中職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1.TPACK理論的産生與發展
1986年舒爾曼(Shulman)融合了學科知識(ContentKnowledge,即CK)和教學知識(PedagogicalKnowledge,即PK)概念,提出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PCK)理論,他認為學科知識在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當時信息技術尚未在教學中廣泛使用,人們未普遍認識到信息技術将會影響學科教學。
2006年密斯拉和柯勒在舒爾曼的PCK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即TPACK)理論。該理論強調“技術”應融合到教師專業知識結構中去。
“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理論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綜合考慮學科知識、教學方法和技術應用,實現三者的融合。在以學科内容知識(CK)、教學法知識(PK)、技術知識(TK)三者為核心的同時,三者也相互融合,形成學科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即PCK)、整合技術的學科内容知識(TechnologicalContentKnowledge,即TC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echnologicalPedagogicalKnowledge,即TPK),最終實現動态平衡,即“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
2.中職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内涵
TPACK理論要求中職校教師應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具備對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再造能力。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下,掌握将信息技術與學科知識、教學方法有效融合的能力,具備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優化學科課程設計的能力,在信息化環境下展開學科教學的教學組織能力,更好地支撐學科教學的開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并能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有效的師生互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積極展開多元評價,科學進行教學效果測評。
二、中職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策略
1.更新信息化教學觀念
随着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有效提升教師信息化能力,首先需厘清信息化教學的概念。比如,有教師認為用電腦上課即是信息化教學,那麼會用電腦即為具備信息化教學能力。這種以偏概全的觀念導緻“紙質教材”變為“PPT教材”,教師“人灌”變為視頻“電灌”現象的出現。信息化教學環境下,教師承擔的角色應是學生的“知識引導者”、課堂的“組織設計者”,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支撐學科教學高效開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信息化教學仍應重視教學組織設計,同時對信息技術應用效果的測評也應充分考慮是否提升了教學效率。
2.促進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
随着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化環境建設已初步具備融合教學、科研、管理與校園生活等功能,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更多的支撐,幫助教師展開教學研究,大膽進行教學創新,同時也将大大便利學生參與到信息化課堂中來。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将促進學科教學資源的開發,而優質教學資源的持續開發又将反哺優質的學科知識教學。教師和學生将在這一良性循環、互相受益中相互促進,進而加快提升教師信息化能力的步伐。
3.完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機制
有了觀念的引領、環境的支撐,教師軟實力也必須跟上信息化教學的步伐。職業教育本身就是緊跟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自身的能力水平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能力水平。中職校教師年齡層次差異較大,部分教師計算機操作水平有限,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這就需要依靠專業教研組—學校教師發展中心—市(區)教師培訓中心等為主線的教師培養載體,運用日常教研培訓、專題培訓講座、網絡培訓空間等措施,建立完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機制。
三、中職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方式
1.強化教師信息化能力與教學法融合
教師利用圖、文、聲、像等方式傳遞教學信息時,應以優化傳統教學過程為目标,技術的使用仍應遵循教學規律、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不可一味追求技術的“高大上”。有的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大量使用音視頻,擠占了教學重難點的講解時間,使得教學本末倒置。有的教師在教學資源中使用了絢麗的畫面、快速閃過的文字,學生感覺眼花缭亂、應接不暇、不知所措,對教學内容不知所雲。因而,教師在制作教學資源時,應充分考慮學生觀看時的心理感受,對字号、字色、動畫效果、資源内容等進行适當選擇。
有的教師在技能操作教學中用事先錄制好的操作視頻代替現場演示,或應用在翻轉課堂中,安排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設計本意是好的,不僅便于學生反複觀看,也可以方便他們在沒有學會的地方随時暫停,學會了再繼續播放。但錄制視頻時,教師卻不關注拍攝機器的擺放位置,機器沒有架設在觀看者的眼視角,而是架設在教師的對面。教師操作和拍攝都比較方便,但卻導緻學生看到的畫面是倒置的,操作是反向的。
信息技術在具體教學運用中,有不少細節是教師容易忽略的,建議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能心中有學生,時刻“以學生為主體”。
2.強化學科知識需要的信息技術培訓
計算機操作能力不能簡單等同于信息化教學能力,制作PPT并不是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全部。若要實現TPACK理論中“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這一目标,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完成學科知識教學目标。
不同學科,需要使用的技術可能會有不同側重。為更好地配合學科教學,在信息技術通識内容的培訓基礎上,可将專業教師組織起來,針對本學科需要的技術展開各級各類培訓。專業教師首先應篩選有利于學科知識傳授的信息技術,明确學習方向;然後針對個性化的需求,着重強化本學科所需的信息技術,實現教師培養的“因材施教”。
3.以教師共同體建設促進教師個體發展
近年來,各級教學團隊、名師工作室等的建設穩步發展。教師共同體建設,不僅在共建共享學科教學優質資源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時也對共同體中每個成員的信息化能力提升産生了促進作用。
共建優質資源,實現學科資源的共享,不僅可以彙聚單個教師的能力為團隊所用,在資源建設過程中亦是每位教師相互學習的機會。完整的優質學科資源建設,有助于每一位教師持續運用資源,進而研究如何更好地建設資源,最終必将促進本學科整體教學水平和每一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見,以一定模式的教師共同體來促進團體中每一位教師個體的成長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
4.以賽促教夯實教師學科教學能力
教師能否有效自我反思,對後繼調整教學組織意義重大。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時卻往往難以自我診斷。除借助專業教研組、學校内部日常評課,校、市(區)各級公開課等途徑廣泛交流外,也可通過各級信息化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比賽等進行研讨。
以江蘇省為例,2014年江蘇省職業學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共有199件作品參加11個組别的比賽,2015年全省共有256件作品參加11個組别的比賽。2016年共有1389位教師參加全省職業學校教學大賽,2017年全省共有1058位教師參加教學大賽。2017年全省職業學校教學大賽課堂教學比賽(項目二)共設15個組别,微課設計與應用比賽(項目四)參賽作品320個。教學大賽目标覆蓋所有職業學校、覆蓋所有專業、覆蓋所有教師。與同行一起競技,相互取長補短,将有效夯實教師學科教學能力。
對獲得賽項一、二、三的各組别一等獎第一名的主講選手,由省總工會授予“江蘇省五一創新能手”榮譽稱号;對獲得賽項一、二、三的各組别一等獎第一名、年齡在35周歲以下的選手,由團省委授予“江蘇省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稱号;對獲得賽項一、二、三的各組别一等獎第一名的女選手,由省婦聯授予“江蘇省巾帼建功标兵”榮譽稱号;學校等單位可獲最佳組織獎。多年來,大賽帶動了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改革,促進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對提高職業學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學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2]王辭曉,吳峰.職前教師TPACK水平的績效分析與改進路徑[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8(2).
[3]孫嫘.TPCK框架下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體系探究[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6).
[4]徐學敏.高職院校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途徑和方式探索[J].楊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
[5]王會軍,王永固,王張琴.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機制研究——以中國教育雲—浙江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7(9).
[作者單位:南京市職教(成人)教研室]